影视聚合站 旅游 文章内容

我该如何念你的名字,伊斯坦布尔

发布时间:2020-07-01 02:27:10来源:深港书评

这里是,深港书评

▲点击录音,收听本期栏目

赛米斯特拉,这座城最初的名字。彼时默默无闻,当世的文明聚焦于一千公里外,所罗门王的光耀之土。

之后是Legos,除去“渔村”二字无从了解更多。

然而欧亚的咽喉要道注定不会被忽视,文明的天平缓缓倾斜,2700年前崇拜奥林匹亚众神的希腊人迁居至此,这里正式更名为拜占庭。

当春秋战国的青铜剑戟在遥远东方挥舞碰撞,地球的这一面——波斯、雅典、斯巴达的远征者纷至沓来;台河伯平原上曾经煊赫的帝国身影西沉,罗马建筑的奇石异宝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黄金角海湾,君士坦丁大帝只用五年时间便建起一座璀璨新城——

君士坦丁堡,就此命名。

继任者狄奥多西选择基督教,凝聚信仰,夯实城墙,其坚固程度令几百年间觊觎这块财富之土的进犯者,所能做的不过是剐蹭墙皮。直到抗着十字旗帜的穷表亲从西边打来,抢走蛇柱上的金碗,剥掉方尖碑外镶裹的黄铜,衣衫褴褛的西欧骑士坐地分赃,呼喊着“自创世以来,任何一座城都不会有这么多的战利品!”

而小亚细亚的西北,源于草原牧族的奥斯曼土耳其新贵崛起,从联姻到攻城略地,加农炮的发明让基督教堂正式响起伊斯兰教的唱诵之声。

这里是欧与亚、血与沙、新与旧、冰与火、内陆与海岸、赤地与绿堡、欲望与禁欲、现世与彼岸、屠戮与信仰,统治与叛乱……

这里是希腊人、罗马人、匈人、阿拉伯人、十字军西欧人、塞尔柱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版图碰撞。

如今,站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望向两岸:

七丘之城,宣礼塔与改革者的雕像并立其中;

街头巷道,紧裹的黑纱与曼妙的裸露肌肤摩肩接踵;

战舰、邮轮,沿岸的独栋豪宅,这里是通往未来的入口;

城墙、水道、教堂和焚毁的石柱,随处可见三千年间任何一段历史的传送门。

这是千层糕,又是万花筒,

我该如何念你的名字,伊斯坦布尔,众城之城。

误解某个区域的方式说来简单,做旅游攻略就是其中一种。

要去土耳其么?依照各大网站的设计,你将开启星月之旅。预定好卡帕多西亚的洞穴旅馆和热气球项目,下单了适合坐在屋顶露台的披肩长裙,你有一份此行的打卡清单,甚至有网红景点的拍摄建议和配图文案。不出意外,你将收获来自社会各界的点赞,以及关于汇率、交通、酒店和网店链接的咨询,还有来自家人雷打不动的那句“注意安全”。

你打包行李,准备启程,至于为什么去伊斯坦布尔?大多数人的回复是——哦,那里是机场。

我毫不怀疑,如果格雷梅修建一座国际机场,会令一半以上的旅行者倍感便捷,省去了土耳其国内航空的舟车劳顿——毕竟地下水宫的美杜莎并不适合合影,索非亚大教堂一直在维修……而蓝色清真寺,“清真寺到处都有。”

啰嗦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引出本文的精神主旨——为了避免错过也许是这颗小行星上最值得走入的城市,请在出发前将这份书单收入囊中。

构筑认知的骨架

当你到达伊斯坦布尔国际机场,下飞机只觉这座新机场与大部分国际交通枢纽别无二致,出发层的免税店神似新加坡樟宜机场的布局安排,走出来也未见新意——除却还在土建阶段的机场清真寺,一眼望出去的土坡、围栏、机场高速……“发展中城市。”你在心里想。

乘坐机场大巴一路向南,一杆杆的路灯划过头顶,在土耳其语的报站声中昏沉睡去,再醒来窗外已是换了光景:石路,城墙,小小的木质建筑一个挨着一个。

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到了。

对于国旗下的一代,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广场。

这一端砖红色的是索菲亚大教堂,而那一端白色大理石的是蓝色清真寺的院落。

清晨的微光从尖尖的宣礼塔上投射下来,仿佛也没有什么,你从大巴上接过行李,说了一句:“和照片上的一样。”

可照片不会告诉你,这是一座能量的角力场。

《伊斯坦布尔三城记》一书从公元前6000年开始讲起,直到20世纪,前后贯穿近八千年,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的故事融会贯通,以平易生动的叙事、翔实严谨的实地考察和优美的笔调,探索这座“世界之都”。

伊斯坦布尔——三种伟大文明碰撞交叠之地。《伊斯坦布尔三城记》一书帮我们梳理这张文化的千层饼如何将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一层层地铺就涂抹,它是关于这座城最详尽的历史解说。

在这本“说明书”的指引下,站立于苏丹艾哈迈德广场之中,你会感受到此刻正立于一个台风眼中——周遭气焰裹挟着东西南北,三千年来没有哪里比这里的风头更盛,如果历史的风云变幻肉眼可见,你会看到上空浓云密布、呼啸嘶扯——图特摩思的方尖碑守护着埃及的冥灵,蛇柱消逝的铜碗上盘旋着罗马酒神的盛宴;索菲亚教堂的马赛克记录着查士丁尼将这座建筑献给基督教的圣母……雕塑与建筑的本命从一座座砖瓦石柱中熊熊燃起,如果有BGM,此刻当放送圣斗士星矢的《天马座幻想》。

所有这些意识形态中的声色感受,全仰仗《伊斯坦布尔三城记》带给我们的体验加持。

通读此书,了解伊斯坦布尔的历史过往,文字如咒语一般将神灯擦亮——伊斯坦布尔,这座城沉寂千年的众位神明,会施施然地向你走来。

《伊斯坦布尔三城记》

(英)贝塔尼·休斯著

黄煜文译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9年10月

贴近人文的肌理

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要了解风俗的成因。

《伊斯坦布尔:面纱下的七丘之城》建立在丰富的现代土耳其史料之上,包括文学、历代记、诗歌、国家档案以及游记,再现了这座巨大的国际化大都市、奥斯曼帝都——的社会历史。此书通过伊斯坦布尔,呈现出一幅广阔的奥斯曼社会图景,揭示出四个世纪中它的建造、蓬勃以及转型。

行走在伊斯坦布尔,眼前汇聚了《权利的游戏》的七国样貌,它有着红堡下喧闹狭长的集市,亦有着多恩花果缠绕的亭台园林,它招展着贵族阶层繁冗的金箔图样,街巷间穿插着挑担贩卖的平民美食。与清真寺的肃穆持戒相比,大巴扎的水烟摊铺太慵懒,一柱柱的烤肉太纵欲,一山一山的果脯甜食也太过甘美。幸有《伊斯坦布尔:面纱下的七丘之城》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喧嚣热闹的贸易帝国是如何建立,苏丹的意志统治和市民的物欲享乐是如何地融合。

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土耳其烟草与咖啡文化。尽管统治阶级以沉溺于烟草咖啡影响早晚祷告为由几次明令禁止,但在伊城的民间,咖啡馆是不同阶层社交往来的胜地,前来咖啡馆的客群即有着德尔维熙托钵僧,又有着知识界人士,还有那些无处可去唯有整日闲坐的穷人。书中亦有对这座花园之城的章节描述,帝国自海外征战而来的珍惜物种遍植于苏丹园林之中,统治者对于休闲与狩猎的需求造就了伊城大量园丁工种的存在,同时影响了土耳其民众对花卉园艺的推崇与喜爱,在伊斯兰世界中,花园象征了天堂,《古兰经》对天堂的描述是水流丰沛的花园,信徒们在柔软的地毯上,被清凉的溪水环绕……这样的描摹反映在伊斯坦布尔无处不在的花园庭院建造之中。

本书可以看作对伊斯坦布尔消费风俗史的记录,它帮助我们在享受充沛美好物资与服务时多了几分底气——阅读它也许可以让咖啡更醇厚,茶点更香甜,花草绿荫萌生出宗教感的神圣面貌,让徜徉于大巴扎内的“买买买”具备了更理直气壮的文化研究的理由。

《伊斯坦布尔:面纱下的七丘之城》

(土)埃布鲁·宝雅(英)凯特·弗利特著

于国宽巩咏梅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年3月

感受现代土耳其的断裂与弥合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自传性作品。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

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作家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善于描写的杰出天分,重访家族秘史,发掘旧地往事的脉络,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

伟大的城市诞生伟大的记录者。

上海有张爱玲,北京有老舍,伊斯坦布尔有奥尔罕・帕慕克。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将目光着眼于城市中的心灵。伊斯坦布尔经历了彻底的西化改革,北部的商业区闪烁着一线大牌和高端酒店,而南部的老城区依然充斥着保守、贫穷、似乎未曾开化的底层贫民。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土)奥尔罕·帕慕克著

何佩桦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4月

新老城区的生活方式似有千年之隔,这样的割裂在伊斯坦布尔的传统文化与落后的生活方式之间搭建了某种联系。帕慕克在对逐渐落寞的传统报以深厚的同情,作为一个西化主义者,他在伊斯坦布尔的现代化进程中倍感矛盾。他将这种文明的冲突交错渗透至日常的个人体验,融汇在对童年的书写中,形成了映射现代伊斯坦布尔精神特质的哀愁。

这是一本私人化的叙述,《三城记》带我们了解建筑和遗迹的过往,《面纱下的七丘之城》帮我们体会伊斯坦布尔繁荣街巷和传统商贸文明的成因,而《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将历史与现今相连,通过帕慕克的目光与笔触,我们看到了这座千年城池在生长于斯的人群心中的断裂与弥合。

当傍晚的海风吹过,宣礼塔的唱诵之声与邮轮汽笛一同响彻博斯普鲁斯海峡,随着帕慕克的柔声倾诉,你也许会突然理解那些坐在岸边无所事事地等待日落的伊城人,理解他们眼底的空旷与平和,这座城市像永恒一样古老,又像飞机上的航空杂志一般陌生簇新,经文与新闻间的鸿沟,生活与生命的差异,这是属于现代伊城人的哀愁。这哀愁如同羽毛般轻盈难以琢磨,唯有随风,在日落之后的日落,黎明之后的黎明中,在古老与现代的夹缝之中静默,看一个个惊讶的观光客从他们的眼前走过。

《晶报·深港书评》,稻荷/文、图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邓晓偲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