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01 07:24:16来源:景来律师
景来律师导读
成就千秋伟业,是需要时光赐予机缘,并非个人一厢情愿。也需要几代人量力而行,很难一蹴而就。(Jlls)
声明:景来律师对推文的导读设定及标题修定拥有权利。转载推文时需标明转自景来律师公众号,否则为侵权。
01
气象万千的大唐,无疑是中国历史中最响亮、最耀眼的王朝,它与短命的前朝一起,共同完成了“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如果说隋是唐文明的开拓者、探索者,那么,唐就是隋王朝的继承者、践行者。隋唐隋唐,没有前面的隋,便没有后面的唐。
因此,作为长期分裂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隋朝虽然短命,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而具有奠基之功的隋炀帝,也是不能不提及的人物。
据说,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众多中国人有限的历史知识,大多源于但也止步于中学历史教科书。以表达和传递全新的价值观念,而被各界追捧的新教材(即统编教材《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新教材”),对中国历史上“大一统”诠释,的确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却对隋朝不待见,对隋炀帝也充满成见。
或是基于课时安排、教材容量等因素,正文内容中给予隋的相关文字,实在不多,仅于“隋唐的统一”子目中,稍有提及。对隋朝及隋炀帝,新教材是有“意见”的,这是个基本的事实。
▲隋唐大一统的发展新教材书影P28
即便是隋炀帝的传世之作,那条贯通南北、泽被后世的大运河,新教材在客观地论述其“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也不忘以一幅《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大运河上情景》图,又将其功过是非“一分为二”地辩证了一下,无疑是有色眼镜看人,还是思维定势下的传统视角。
▲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大运河上情景(18世纪帛画)新教材P37插图
随后,新教材不惜笔墨,用了很大篇幅,将偏爱慷慨地给予了唐朝,直至本单元结束。
隋炀帝再次露面,是在新教材课后的“探究与拓展”栏目中,“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资治通鉴》卷181),这次久违的露面,却被指斥为“夸耀国家富强”的“盛大的表演大会”,他又是以丑角的面目出场。
新教材引用史料介绍“毕集洛阳”的会议,实际上是一场“万国博览会”。类似的会议,一年前曾于张掖举办过一次。算起来,毕集洛阳的这一次应是第二届。张掖与洛阳的两届博览会,西域各国首领广泛参与,民族空前团结,影响极为深远。
轰动万国的两届博览会,其实只是华美的序章,因为“自是,每年以为常焉”(《隋书·卷15·音乐志下》。从此,中断多年的丝绸之路,恢复往日繁荣,商旅来来往往,诸蕃酋长、使者、商人一次次齐聚洛阳,大献方物,进行朝贡贸易。
▲第一届张掖“万国博览会”图源网易哒哒
不错,隋炀帝的造势,可谓“夸耀”与“盛大”。为招商引资以至食宿全免,但他做的并不全是赔本买卖。大投入当即兑现,迅即得到了万国来朝与经贸往来的大回报,这样的经济和政治双丰收,正是他要的效果。求仁得仁,岂能视同一般的“作秀”与“表演”?
继两汉之后,丝绸之路再度繁荣,在唐代臻于高潮。事实上,在隋炀帝的高调运作下,已经率先迎来了一拨繁荣的小高潮。
然而,经过教科书的此番洗礼,虽然着墨不多,但被全盘否定的隋炀帝的形象,已经先入为主,定格在大多中国人的脑海里了,很难再洗掉了。
02
历史上的隋炀帝,像个倒霉的孩子,一直口碑不佳,差评不断。他动辄得咎,屡屡被黑,尽管他确实也有夺宗、奢靡、拒谏、黩武等许多不堪的黑历史。他那顶“暴君”的帽子,戴了快两千年了,至今也没有人替他“摘帽”。
其实,这位颇具雄才大略的君王,其文韬武略,特别是巩固统一方面的贡献,被大大地低估了。
他被历史遮蔽,被史家抹黑,被后人误读。之所以如此,归根结蒂,怪都怪他自己二世而亡。尼采说:“没有事实,只有解释。”而只有胜利者,才有解释的权力。隋炀帝这个彻底的失败者,永远地失去了定义和阐释的机会。
身后,他又因夺宗、奢靡、拒谏、黩武等等不合礼仪的行为,不断地遭受儒家道德的追杀。其罪过被层层累加,被无限放大,直至十恶不赦了。
按照成王败寇的逻辑,他连辩诬都没有可能,也只能任人宰割了。
▲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除了幸运地当了隋朝的皇帝外,之后的运气、人心、天理,似乎都离他很远很远……
长期分裂后重建大一统,隋朝是个转折,它百废俱兴,是隋唐全面鼎盛的起点。
隋炀帝的父皇,隋朝开国之君杨坚虽然“得国之易”(赵翼《廿二史札记》),却是从外孙手中抢过来的皇位,很不地道,好在他是一代明君。
杨坚勤俭建国,整顿吏治,关心民瘼,钟情于原配夫人……几番神操作后,隋朝被他调理得内政修明,繁荣富强,不久就赢得“开皇之治”的盛名。英雄不问出处,况且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一些,自然也就不问他什么来路了,他这个皇帝,也便当得名正言顺了。
之后,便是手足相残。二弟杨广杀了大哥杨勇,谋得大位,新皇帝即隋炀帝杨广,年号“大业”。他承继文帝的大统,也从老爹的手中,接过了独一无二的财富——那时的隋朝,已是天底下最富庶的王朝了。
登大位,行大政,创大业。隋炀帝上台伊始,信心爆棚,高调张扬。新皇帝大刀阔斧的风格,和他一生谨慎,懂得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伺机而动的老爹,迥然不同。爷儿俩,是完全相反的两个调性。
杨广大展宏图,也大手大脚。建洛阳、筑粮仓、修驰道、开运河、下江南……北狩、东征、西巡……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无论他干的哪件事,都算得上大工程、大事业。无论怎么看,他也都像是个干大事的人。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令宇文恺营建洛阳,每月用工达200万人
从仁寿四年(604年)长安即位,到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殒命,隋炀帝仅有十四年的气数。他当然不会知道,排出这份密密麻麻的重点工程清单,将会累死天下百姓,拖垮帝国财政,也决定了短命的王朝国祚。
但是,出身关陇贵族,带有“鲜卑化汉人”独特气质的隋炀帝,又处于充满青春骚动的隋唐时代,他追求的是大作为、大功德、大事业,心中装满“大业”的目标,岂能让历史的机缘擦肩而过?
缺乏制动装置的帝国机器,一旦开启,一路狂奔,疾驰而去,哪里还能停得下来?
03
一切结果,都事出有因。
隋炀帝心急火燎,只争朝夕,当然也有地缘政治的因素。这个富起来的王朝,环视周边,不禁忧心忡忡。
东、西突厥在北部蒙古及中亚草原崛起,是个潜在的强大敌人。
东北的高句丽,也不是省油的灯。扶余人(今辽宁省新宾县)朱蒙在公元前37年建国,几百年间不断蚕食东北领土,俨然辽东霸主,还屡次试图挑衅中原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竟然勾结靺鞨,以万余骑入侵辽西,犹如一枚定时炸弹。
西面的吐谷浑部(占据今青海甘肃等地)威胁未除,一旦与突厥合流而控制河西走廊,切断丝绸之路通道,整个西域或将重新剥离出华夏版图。
▲隋朝(608年)与东西突厥、高句丽、吐谷浑局势图。图源于日本教科书。
卧榻之旁,他人磨刀霍霍,严重干扰隋炀帝的“大业”进程。
如果新皇帝是个萎靡不振的昏君,倒也罢了,可他偏偏志向高远,《隋书》就认为他“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他要做一代雄主,甚至要直追秦皇、汉武这样的“千古一帝”,不争朝夕,行吗?
事实上,隋炀帝也完全具备条件。隋朝的GDP自不待言,帝国有这个资本。杨广曾是青年才俊,他也具备这个资质。
以此观之,他东征、西讨、北狩,声势浩大,穷兵黩武,并非全是心血来潮,这是时势的无奈选择,也是心志的必然反应。既有急于证明自己、树立权威的眼前打算,也有徐图未来、应付周边挑战的战略考量。
他的意图,他的战略,恐怕至今都未被完全的参透。甚至粗暴地以“穷兵黩武”一言蔽之,让他情何以堪?
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刚过40岁,登基不过5年。这位王冕衮服的年轻帝王,又走出皇城,自劳万乘,率领同样年轻帝国的千军万马,翻山越岭,出玉关,过祁连,到达河西走廊。他一路向西,去实现他的宏大抱负。
康德曾极力赞誉过18世纪的腓特烈二世,只因这位皇帝曾身穿士兵军服,冲在最前线指挥战争,而被哲学家视作“道德典范”。这样御驾亲征的道德典范,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其人。战死的宋襄公,被围的汉高祖,受伤的宋太宗,被俘的明英宗……不一而足,但只有隋炀帝全身而退。更何况到达西北这么远的地方,自古以来也只有隋炀帝一个皇帝。
隋军在覆袁川大败吐谷浑,西巡实现了隋炀帝的战略目标。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今青海大部、南疆、甘南和川西北一带)的原吐谷浑所控之地,皆为隋所有。在吐谷浑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未四郡,第一次将青海全境纳入隋朝的版图,并再次将新疆东部纳入隋朝管理。
这是我国疆域史和民族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原王朝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隋炀帝西巡图
连后来的唐太宗,也不得不赞叹道:“大业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马之强,自古以来不过一二代耳。”“隋氏之盛,极于此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对隋炀帝发出了由衷地赞叹。
▲隋炀帝从扁都口隘口(古称大斗拔谷),翻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到达张掖。
解除威胁,开疆拓土,只是隋炀帝总体战略的第一步。重启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才是隋朝西部战略的终极目的。
因此,隋炀帝并没有见好就收,班师回朝,而是进一步跨越祁连,到达河西走廊,驻跸于“张国之臂掖,以通西域”的那个叫做张掖的地方。
▲河西走廊长约1000多公里,宽十到百公里不等,因在黄河以西,祁连山以北,形似走廊而得名。
在这里,隋炀帝要继续他的使命。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使臣、商旅,参加了他召集的峰会。这位“上美姿仪”(《隋书·炀帝纪》)的美男子、最帅的皇帝,自然是隋朝的形象大使和代言人,顺理成章地成为峰会的核心。
一路颠沛流离,可谓出生入死,他远赴张掖,只是为了召开一次“夸耀国家富强”的“盛大的表演大会”?教科书的这个说法,与“穷兵黩武”“暴君”一样,都有硬贴标签之嫌,未免简单武断了。
04
与西部战略相配套的一系列工程,也紧锣密鼓,而且在此刻大都布局完成。
最著名的一项,就是历史上的“隋唐大运河”。这项“不仁而有功”(清代傅泽洪主编、郑元庆编辑《行水金鉴》)的工程,充分体现了隋炀帝的历史渴望与杨广的个人风格。
▲隋炀帝主导修建的四段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从大业元年(605年)开凿,到大业六年(610年)完工,仅仅用时6年。通济渠、永济渠分别动用民工达百万之多。老爹隋文帝积累的老本,可供60年食用的粮食,短短几年间,即被坑爹的隋炀帝全部耗光。
劳民乎?伤财乎?大手笔?败家子?一个皇帝为什么如此不惜一切代价,其动机、初心究竟如何?
▲隋朝回洛仓仓窖
▲隋朝含嘉仓刻铭砖
其实,心雄万里的隋炀帝,在自己的心里,下了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大运河流经之地,是农耕文明的核心区,洛阳(长安)、北京和余杭是它的三个终点,也分别是丝绸之路的绿洲路线、草原路线和海上路线的三个起点。
▲隋唐大运河主体工程示意图
有盛世之利的大运河,是隋炀帝宏大战略的一枚棋子,他有三步棋可走。
近期的小目标是沟通南北、运兵运粮、摆脱隋朝既定的关中本位政策、打击关陇既得利益集团等等。中目标则是通过转运东南,而经略东北、翼护京师。大目标更为长远和美妙,就是建立一个国内水上网络的同时,再进一步延伸,以实现与绿洲、草原和海上世界的对接,从而汇通天下,在更大的规模实现贸易交流。
他的眼光,并不只在现存的华夏版图内逡巡,而是放眼于更高的战略高度,来规划未来的中华版图。
这是千古一帝的完美“人设”,这是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
这“人设”,是梦想也好,这“构想”,是野心也罢,作为隋帝国的君主,一定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05
大业八年(612年)、九年(613年)和十年(614年),隋炀帝连续三次东征高句丽,迫不及待地经略东北,与那次大业五年(609年)的西巡一样,都是他战略构想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强大的隋帝国,必须拥有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
这次,历史却不赏脸,没给他一丁点儿机会。
高句丽是一根难啃的骨头,这个辽东小霸王,果然名不虚传。隋炀帝三次东征,都折戟沉沙,铩羽而归。遭遇的这场滑铁卢,是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隋帝国也从此滑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高句丽不断蚕食东北领土,俨然辽东的霸主
后来,江山的新主人唐太宗,也因卧榻之旁的高句丽而寝食难安。贞观十八年(644年),大唐的国力蒸蒸日上,一向稳健的太宗皇帝,也坐不住了,他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出征前,唐太宗曾谓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这个“后世”,不唯唐朝,也包括唐以后整个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直至唐高宗时,即总章元年(668年),历经两代皇帝、二十四年的厉兵秣马,才最终除掉中原王朝几百年来的肘腋之患甚至心腹大患。随后,唐朝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
至此,隋唐两朝历时四代帝王,跨度达70余年,耗费大量国力、兵力远征此地,才大功告成,拔掉了这个眼中钉。
▲唐征高句丽百济之战
唐太宗们征伐高句丽,其实是隋炀帝的未竟之业。他们不遗余力,除了要解除眼前的威胁,也是为了“不遗后世忧也”,不把难题留给下一代。两朝皇帝的目标并无二致,唐太宗怎么就是守护国门,贵为千古一帝,而隋炀帝却是穷兵黩武,只能遗臭万年?
隋炀帝一次次劳驾亲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即使够不上康德所谓的“道德模范”,发一枚“劳动模范”的奖章,他应该当之无愧吧?
结果,他连个安慰奖都没有捞到,反而得个“穷兵黩武”“暴君”恶名。历史不由分说,失败了就更不由你说了。何况,你隋炀帝还是个亡国之君呢?
06
三次讨伐高句丽,空劳国力,无功而返。这场滑铁卢,后果很严重,不单纯是对外军事的失利,由此而诱发萧墙祸生,人事骤变——大后方的纷纭民变和豪强叛乱,导致隋朝迅速的“脆断”和“崩盘”。
▲隋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大业十二年(616年),中原已乱,江山不可收拾,英雄一世的隋炀帝,只能低下不可一世的头颅,三十六计走为上。他仓皇逃离洛阳,躲进江都这个曾经的温柔之乡。逃离的路线,正是他苦心经营的那条大运河——他为自己预设了一条后路。
通运四方之路,是他退却的后路,也是他的末路,那通往死亡的唯一不归路。
从心雄万里,到万念俱灰,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苟延残喘的隋炀帝,不得不收拢自己的春秋大梦,龟缩于天下一隅,一遍遍舔着自己的伤口。什么战略?什么构想?帝国、贸易、皇权、富贵……那就是春梦一场。
梦醒时分,他只能无奈地摩挲着自己的脖子,对萧皇后慨叹道:“大好头颅,谁当斫之?”此时,他只能于无声处听惊雷了。他知道,烟花之地扬州,或将成为他的葬身之地。他却不知道,那个叫雷塘的几亩田地中,竟然是他生命的最后归宿。
▲扬州雷塘隋炀帝陵。清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
杨广被人活活勒死后,宫人用床板钉了一副棺材,草草收敛了他。据说初葬扬州吴公台下,后改葬于江都雷塘(今江苏扬州邗江区槐泗镇)。
对杨广的凄惨结局,晚唐诗人罗隐在《炀帝陵》诗中冷语诘问:“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君王一生,又何止只是“平陈业”?
07
几年前,沉睡一千四百多年的隋炀帝,竟又重见天日。在临近雷塘的曹庄(今江苏扬州邗江区西湖镇)隋唐墓葬中,发掘出一块写有“隋故炀帝墓志”的石刻,遗骸不知去向,只剩下两颗牙齿,经论证为隋炀帝真正的最后葬身地。
雷塘也不是安放生命的归宿?但是,这都无关紧要了。
无论是“言之凿凿”的吴公台、雷塘,还是“后来居上”的曹庄,一连串真真假假的墓葬,好像一个隐喻,象征着隋炀帝起伏不定的生前与身后。他一生功绩,一如他不知去向的遗骸。而硕果仅存的两颗牙齿,则像极了他最终留给历史的印象,硕果和印象,一一对应着两个字:“暴君”。
▲扬州曹庄隋炀帝陵中,发掘出炀帝两颗牙齿
曹庄隋唐墓葬,更是一场吊诡的考古发现。无论他沉睡多少年,也不能入土为安,还是被人从阴曹地府里,挖出来验明正身。掘墓人是一位房地产开发商,他的名字恰恰也叫杨勇。
往事越千年,仿佛当年被杀夺位的兄长,穿越时光隧道回来了,“太子”借尸还魂,来掘坟雪恨了。
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太子这仇,千年等一回,他也真能沉住气!
08
总之,无论隋炀帝葬身何处,他死时将隋朝死死地拉住,一块儿陪了绑。真可惜了,这个好端端的百废俱兴的王朝。
甚至,他还累及到了隋唐大运河。这条清波粼粼的人工运河,仿佛是隋炀帝一座水做的纪念碑。千百年来,他的生和死,他的功与过,他的颂歌及骂名,都刻在大运河的波光和涛声里。
无数的是是非非,纠缠在一起,千百年来,聚讼不已。
“一无是处”的论调多。王泠然的“隋家天子忆扬州”和秦韬玉的“种柳开河为胜游”,字里行间,都是怪罪和不满。隋炀帝作为一国之君,动用国帑民力,穿地凿山开御路,只不过是为一己游幸的私意而已。
此论的拥趸也多,后人评介隋炀帝和他的代表作,也多拿“水殿龙舟事”说事。其实,水殿龙舟事对于封建帝王而言,算多大的屁事儿?如此大惊小怪,乃一叶障目的皮相之见。
▲隋炀帝下江南壁画(现代)。扬州博物馆馆藏
“人道灾难”论,似乎要深刻和高明得多了。“炀帝开河鬼亦悲,生民不独力空疲。”(罗邺《汴河》)开凿大运河,对当时百姓来说,好像祸从天降,开河的民工死伤枕藉,白骨积盈于两岸。完工后的植柳、巡游,依然劳民伤财,是对百姓的二次伤害。
但帝王的词典里,对人和万物报以体恤的人道观念,是不会收录的。“人道灾难”论的政治正确,却将隋炀帝逼到了道德的死角,大运河因而成为他这个暴君的铁证。
“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正面评价也有,但大音稀声,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算一个。“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他并不聚焦于“水殿龙舟”,死盯着那些香艳的宫闱密事,而是放眼于未来。“在隋之民不胜其害,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皮日休《汴河铭》),但身处唐代的皮日休当然无法看到,运河之利又岂止是“在唐之民”?事实上,这条大运河遗惠万世,造福后代,与大禹治水平分秋色,并不过分。
▲一条运河,两岸繁华。图为明代顺天府至应天府水陆交通驿站。
元代以后,再造的京杭大运河,既是重生,也是新生。它在为隋唐大运河续命的同时,也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水流的纽带,串起沿岸的无数城镇,也为远在北方的京师,提供源源不断的钱粮。
就连乾隆皇帝,也享受到大运河的红利,他六下江南,全都是托隋炀帝的福。没有大运河提供的舟楫之利,“十全老人”天大的福分,恐怕要减掉好几分。
▲乾隆下江南示意图。
此时的隋炀帝,他在哪里?大运河的“不胜其利”,究竟还有多少人记得呢?
嘈嘈切切,切切嘈嘈……亡国之君,身死国灭,最后连来替自己说句公道话的人,都没有了。
09
说句公道话?亲表兄弟,也不会。
杨广横死不久,那位亲表兄弟唐高祖李渊,一点儿也不顾及亲情,夺了自己的皇位不说,还迫不及待地追谥他为“炀”帝。
“炀”在古代《谥法》中,是如此定义的:“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这样的恶谥,简直是一无是处了。此次被黑,是全方位的,人死国灭,他再也无法辩白了。
隋朝两代君主的所作所为,都打了水漂,全做了李唐王朝的嫁衣。新主人不领情,也不念及亲情,反而大肆渲染隋炀帝这个反面教材,表明自己取而代之,是顺从民心天意的政治正确,从而树立李唐王朝政权的合法性。
在自己主导开凿的大运河里,“水殿龙舟”翻了船,隋炀帝真是作茧自缚,倒霉透了。
覆辙在前,他的大运河,成为后人反思历史、慨叹兴亡的精神空间。他自己则言传身教,成了唐太宗和魏征君臣二人,时时解剖的黑典型。
这个蹚雷的“先驱者”,垫背的“牺牲品”,用自己生命的惨烈,以及隋帝国的命运,撞响长鸣警钟,成就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千古名言——这个“舟”,哪怕是水殿“大龙舟”,也成就了唐太宗的千古一帝和恢弘的盛唐气象。
这是灭祀、亡国之君的宿命,也是隋炀帝的又一个“伟大”的历史贡献。
10
论资质,杨广文武双全,军政全能,堪为不世之奇才。论初心,统军灭陈、南平吴会、北却匈奴、西吞吐谷浑、开科取士、营建东都洛阳、开凿隋唐大运河,哪一项都堪称千秋功业。
本来大业可图的有志青年才俊,怎么仅仅十四年间,就人神共愤、天怨人怒,说昏就昏了呢?
上帝要他灭亡,先让他疯狂。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隋炀帝把自己变为基建狂魔和战争狂人,滥用人力,挥霍财力,过犹不及,大大超过帝国所能承受的极限。
他骄恣无忌,霸王硬上弓,操之过急,又失之于暴,搞得天怨人怒,帝国上下弥漫着一粒粒愤怒的火星。他满手的王炸好牌,最终被引爆了,自己也被炸得粉身碎骨。
隋炀帝死于大业十四年(618年),享年49岁的人生。正像他修建的大运河,目的是为帝国找到一条通达的捷径。但是,他不懂得,世界上最快的捷径,是慢慢来。
▲风华千年,波光千里的大运河
成就千秋伟业,是需要时光赐予机缘,并非个人一厢情愿。也需要几代人量力而行,很难一蹴而就。隋炀帝本可成就一番大业的“大帝”,却沦为身死国灭的“小丑”,最终事与愿违,为天下人耻笑,悲夫!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浏览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