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02 12:21:59来源:南周知道
今日话题
字数:2071阅读时间:4min
无论是费玉清的传统中国风,还是周杰伦的新型中国风,它们不是更迭关系,而是共存关系。像许嵩、霍尊的创作,就更接近费玉清的路数。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一剪梅》为什么突然在欧美国家走红。
▼
(费玉清。ICphoto/图)
虽然费玉清已经宣布“退休”,但江湖上流传着他的传说,而且这一回是火到欧美去了。
在国外大火的音乐软件Spotify上,费玉清的《一剪梅》一度在挪威热门歌曲排行榜排第一,芬兰排行榜排第二,瑞典排行榜第二;同时TikTok、Youtube、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外国网友们不断生产《一剪梅》相关的视频、动画,改编Remix版本、Rap版本,一发不可收拾。
爆红的源头还要回溯到中国国内。1月6日,快手用户张爱钦上传了一段自拍视频。视频里,他哼唱着“雪花飘飘,北风萧萧”,镜头随着他的脑袋在雪地里转了一圈。之后这个视频被搬运到外网,经过几个月的流传、发酵、二次创作,歌曲中的“Xuehuapiaopiaobeifengxiaoxiao”成了外网上的流行语,表示人生达到了谷底,环境逐渐恶化,却无能为力。
虽然《一剪梅》在外网的奇妙漂流,跟国内互联网的造梗差不多一个流程,但歌曲的走红更主要来自于歌曲的魅力。就像YouTube上一些外国网友的留言:我起初是被“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梗吸引来看这支MV的,但听完全曲之后我觉得这真是一首好歌啊。那种荒凉世间的人情之暖,完全表达出来了。
带有强烈中国风的《一剪梅》成功出圈欧美,对我们的音乐输出有什么启示?
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一剪梅》最早收录于费玉清1983年4月推出的专辑《长江水·此情永不留》中,陈怡作曲、娃娃填词。1984年12月,琼瑶剧《一剪梅》开播,主题曲用了《一剪梅》,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歌曲也火遍大江南北,是1980年代的一个共同文化记忆。
从歌曲特点上看,《一剪梅》是属于比较典型的传统中国风作品。中国风,简单理解,就是流行音乐领域有中国特点的音乐风格。传统中国风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比如邓丽君《独上西楼》《但愿人长久》,香港黄霑作词的《沧海一声笑》,费玉清的《一剪梅》等。这些歌曲的共同特点是,无论是在曲调的使用上还是在编曲、歌词、唱腔等方面都有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像《一剪梅》的歌名,就是一个词牌名。以词牌命名,使歌曲显得韵味悠长,颇有古风。类似的来自还有沙宝亮的《暗香》、刘欢的《声声慢》、霍尊的《卷珠帘》、薛之谦的《钗头凤》等。中国风歌曲旋律发展多居于传统调式框架内。《一剪梅》的旋律就是采用民族的七声音阶的羽调式,具有小调式的特点,婉转、抒情、深沉。除此,中国风作品的配器会加入中国传统或民族乐器,这是体现中国风韵味最直接、最鲜明的要素。《一剪梅》则以木笛和二胡为主,还用了木鱼在每一拍的重音处有规律的敲击,辽阔、遥远。
2000年之后,随着周杰伦的横空出世,以及《娘子》《东风破》《菊花台》《千里之外》《本草纲目》《青花瓷》等歌曲的出圈,他也将中国风创作带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传统中国风是以传统为绝对主导,那么周氏中国风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并成为时下主流的中国风范式。音乐制作人黄晓亮用“三古三新”界定新的中国风流行音乐。“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为“三古”,指歌曲具有古典辞藻风格、传统文化内涵和传统曲调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为“三新”,指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在注入古典内涵韵味之余,也令流行音乐更具魅力与个性。
比如《娘子》仿古诗词味道的歌词与R&B节奏的曲调融为一体;《东风破》在中国古风的曲调中融入西方的R&B曲风;《菊花台》以大提琴开场,之后琵琶、古筝、长笛、葫芦丝等传统乐器轮番登场……这类中国创作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王力宏的《花田错》、陶喆的《苏三说》、胡彦斌的《和尚》等。传统中文化与R&B、嘻哈、说唱等风格很好地融合,不仅为乐坛带来了新颖别致的流行歌曲新风尚,同时也开启了流行歌曲在中华大地上长足发展的创作新方向。
而无论是费玉清的传统中国风,还是周杰伦的新型中国风,它们不是更迭关系,而是共存关系。像许嵩、霍尊的创作,就更接近费玉清的路数。
(6月23日,在美国旧金山,国家一级演员张馨月在舞台上演唱《梨花颂》。新华社记者吴晓凌/图)
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费玉清的《一剪梅》时隔30多年后还能在欧美流行,不禁让人联想到这两年纷纷在itunes上刷脸的流量歌手。粉丝们以刷榜的方式帮助偶像在itunes、Spotify上刷出好名次,但外国网友可能看得一脸懵:这谁啊,这唱的是什么东西啊,身边没人听的歌是怎么到榜单中来的。
拾人牙慧、亦步亦趋,在欧美主流音乐市场,也是末流。
《一剪梅》在欧美社交网络上的走红,也连带让中国风走红。比如Youtube上费玉清曾经的演唱视频也被网友翻出来重温,不少视频的浏览量都破千万,留言区也多是最近留言,满屏的英文。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文化输出,中国风音乐的出圈再次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老道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优秀的中国风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浓缩,有着传统文化的神韵、气韵、气势、气脉、气象和意境,契合民族心理和审美习惯。但长久以来,经济霸权决定了欧美文化上的话语霸权,欧美发达国家具有更强的文化软实力,西方现代音乐对于音乐人和年轻人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西方音乐亦是人类精神的瑰宝,博采众长也只得提倡,不过如果过犹不及地认为自家传统的就是“陈旧”“落伍”“糟粕”,舍弃传统、盲目求新、一味模仿,也是不可取的。
流量歌手跟风的流行音乐的速朽,与传统中国风的长久生命力,形成了对照,也启示着音乐创作者:当今世界流行乐坛,华语音乐想要占据一席之地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在音乐特点上必须有独一无二之处,中国风便是一种可行的创作路径。深入文化的底蕴,结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进行真挚而诚恳的重新诠释,中国风自然会散发出倾倒众生的独特魅力。
值得警惕的是,周杰伦之后曾涌现出一股中国风热,但很快偃旗息鼓。根源在于创作的跟风、同质化,主题和形式单一,缺少突破与创新;不少创作者学养不足、滥用意象,画虎不成反类犬……这样的“伪中国风”是速朽的,也是我们所反对的。
▼
相关文章推荐
古风音乐起源于ACGN文化,从中国风时期方文山、周杰伦将流行与古典混搭,游戏自发填词翻唱和商业化,再到IP剧古风插曲传唱,古风歌曲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检阅台,“古风热潮”席卷而来。
↓点击阅读↓
·南周知道出品·
·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但是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点一下,知识的储备又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