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说说古代“高考”的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20-07-07 20:22:14来源:潘家园

对于有两千余年传统教育史的中国来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在中国自古有之。学而优则仕,做学问和做官在古代中国是分不开的。

脱颖而出

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选拔机制。自三皇五帝时代以降,整个先秦时期,官职几乎都是世袭的。周灭殷商时,姬旦称周公,到了几百年后宣王时期,他的后人还在任周公。同时代的那些医官,他的后人还是医官,史官的后代还是史官。这种世卿世禄的体制并不是东亚独有,从古埃及到印度概莫如此。

门客出身的名人中名气最大的当属蔺相如,他本是赵国一宦官的门客,幸得主人赏识而举荐给赵王,这才有机会出使秦国并立下大功,终获封上卿。另外还有楚国春申君黄歇的门客李园,其妹被推荐给楚王当上王后,李园靠此上位,并专政楚国。但是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对众多才能平庸的门客来说,几无复制的可能,即使是才能出众,也需要机缘和运气。赵国平原君手下脱颖而出的毛遂,帮助赵国借来援兵,立下不世大功,最终也只是被赵胜奉为上客,没有得到出仕的机会。

事实上,先秦时代绝大部分官职还是被世袭罔替的贵族占据,那些学士名流大多只是被国君们用来装点门面,秦国底层军士升到最高也就是中层军官。先秦时代,“高考”是不存在的,即使有那也只发生在投胎的时候。

雀屏中选

察举制施行了三百余年,被曹丕以九品中正制代替。曹丕以篡汉称帝和曹门宫斗知名,少有人知晓除了野心,他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曹丕为了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同时缓和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即由朝廷设立中正,专门评议、选拔人才,定下品级,以供朝廷选择,品级标准主要有家世﹑道德和才能。中央政府收回了选拔官吏的权力,但也给曾经垄断官职的世家大族以优待,门第越高,品级越高。可以说九品中正制是一个妥协的产物。

然而妥协到最后,最终还是要流于形式。

世家大族出身的人往往资源更多,受到的教育也更好,这就是所谓的才能更高。家世在后来几乎成为品级制定的唯一标准,大家的子弟初出仕就可当县令,小门小户的只能当属官。九品中正制中的考核逐渐被家族内部的选拔替代,若你幸运地出身在王庾桓谢这样的大门阀,只要比家族其他子弟优秀,你就算通过“高考”了。

大门阀把持了“高考”,他们眼中只有与之同级或比他们更高的世家。世家子弟结婚只能在同级门阀中进行选择,这也为家族内的落榜生提供了机会。唐高祖李渊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他的家族本要沦落,偏偏通过了大族窦家的选拔女婿测试,李窦联姻,李家就此重新腾飞。正是在得到窦家等关陇贵族的支持,李渊得以建立大唐。

状元及第

李渊的大唐继承了前朝很多制度,其中包括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施行了四百余年,已经完全沦为门阀的玩物。完成大一统的隋朝开发了范围更广的选官方式:朝廷直接面向所有平民招考,通过考试即可入仕为官。

事实上科举制也并不是隋朝首创,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通过考试考核待入仕官员的制度,只是没有定制,随意性很大。隋朝杨广父子将此固定了下来,并做了很多创造性的变革,启迪了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同样为了照顾门阀的情绪,科举考试的内容在初期偏向世家子弟,初期的成绩优异者还是出身大族的子弟。但随着越来越多平民进入官场,考试越来越公平。尤其是诗词歌赋这些考验天赋的科目上面,大家子弟相较平民已无优势。

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在明朝发展到顶峰,几乎所有知名的官吏都出身自科举。我们耳熟能详的张居正、王阳明、于谦、海瑞等人,他们的家世或高或低,但身份相同:全是进士。

科举制最大的弊端是考试内容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明清两朝,考试文章的字数和段落结构都做了严格规定,内容无非还是先贤之言,复古之道,这已经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大时代了。那些传承久远的儒家经典和诗词歌赋,已经很难再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素质的标准。新时代的学子要学医、要学外语,还要格物致知。

公元1905年,在清朝灭亡之前,科举制先行寿终正寝,中国迎来了新高考。

潘家园礼物

大吉大利不干胶贴纸

¥5

复制这行话$uxv71wqJXjB$转到淘宝

与客服联系即可购买

或回复“购买”与工作人员取得联系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