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育儿 文章内容

1分钟扎心视频,妈妈45秒掌掴3岁女儿9次: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使劲打她

发布时间:2020-07-10 07:21:37来源:呵护育儿

-第343篇-情感好文

暴力仅仅是暴力,而不是教育。

作者:枫子

来源:女儿派

你能想象吗?

一个年仅3岁的小女孩,45秒内被掌掴9次,数次被打趴下。

下手如此之狠,打人者竟是生母,仅仅因为孩子不听话吃饭。

视频中,妈妈疯狂掌掴孩子面部,手部,胸部。

孩子一次次站起来,又一次次被打趴。

除了依稀的骂声,哭声,“啪啪啪”的掌击声清晰可听。

可想而知,这得有多痛啊!

据报道,孩子爸爸常年在外务工,妈妈独自带娃。

我也是一个全职妈妈,很能理解她的心酸与苦楚。尤其是孩子不听话时,被压抑的怒火很容易就被点燃。

但盛怒之下,必有殃及。

为家长情绪买单的,必然是孩子。

多年以后,小女孩也许会忘记这件事,但那种恐惧与阴影,却可能伴随她一生。

更可怕的是,打孩子,还会越打越上瘾。

为什么会上瘾?

因为打有立竿见影的震慑作用:孩子会因为恐惧而被迫服从大人。

从行为学上来看,孩子因被打后“听话”的这个行为,强化了父母认为“打孩子有效”这一观念。

所以,当孩子再次不听话时,父母都会下意识的用武力解决。

毕竟快速有效,为何还要克制自己的愤怒,费时费力的去教导孩子呢?

但打孩子有效,不过是父母的一个幻象。

心理学中有个“习惯化”:

当孩子逐渐适应了挨打,他就会减少被打的恐惧,于是暴力的效果就会降低。

此时,父母就会加大力度,越打越狠,越打越频繁......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在暴力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费劲,孩子越来越痛苦。

暴力下长大的孩子,一生都有个黑洞

想起陕西7岁的天天,妈妈每次管教他,动辄不是打就是骂。

后来就逐渐上升到用电线、刀具、棍子打,常常打到他走不了路。

历经2年的家暴,天天学乖了吗?

他唯一取得的教训就是——用拳头说话:

他不会和别的孩子相处,觉得你不听话,我就打你。

用铅笔戳别的小朋友眼睛,用盆子砸别的小孩头。

老师每天都打电话反映他在学校打人。

果然,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你的好坏,他都会复印下去。

暴力的种子,就只会结出暴力的恶果。

孩子在暴力之下,如果说习得暴力是无意识的,那么,“父母不爱我了”就是孩子最强烈的意识和感受,亲子关系瞬间疏离而紧张。

作家王朔曾自曝,自己的童年就是在父亲的暴力中度过的:

“我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到打不动。”

在他父母那个年代,表达爱的方式就是打骂。不要孩子犯错,就是最大的负责。

也许父母的初心是爱,但即便已为人父,王朔仍难以释怀父母对他的伤害。

他在《致女儿书》中,扎心地描述了他与父母畸形的关系:

我对亲情是怀疑的,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

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

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

父母与孩子间本该亲密无间,却渐行渐远,沦落到陌生人般,不免让人唏嘘。

但细想,父母一次次的施以暴力,孩子未曾尝到爱;

长大后,父母又凭什么要求他付出爱,与自己亲近呢?

暴力教育,不仅会将亲子关系打上一个又一个死结,还会将这种畸形的亲子关系,投射到其他亲密关系中。

《我是演说家》中,导演黄莉自曝小时候,被爸爸家暴的妈妈,转身就将所有怒气都发泄在自己身上。

即便是灯泡坏了,妈妈心情不好,也要将她暴打一顿,还警告她不许告诉爸爸。

家暴带来的痛,黄莉花了23年的时间才走出来。

可是,童年的经历却也导致她不懂如何爱,只会复制与父母的相处模式:隐忍和牺牲。

而一味地隐忍和牺牲,注定只能换来变本加厉的索取和伤害。

现在她已经38岁,仍孤身一人,每一段感情都无疾而终。

除此之外,黄莉还一度将母亲的不幸归咎于自己,这种深深的负罪感捆绑了她,让本是受害者的她,反而扭曲地认为自己是加害者。

就像美国心理学家斯劳特·派克说的:

“童年的痛,弱小的我们无法承受,必须扭曲,以保护自己。”

在暴力下长大的孩子,太让人心疼。

暴力,是父母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孩子的“错误”大动肝火,但你可曾静下心来想:

到底有多少次“暴击”是真的因为孩子不听话?

又有多少次,孩子成了无辜的被迁怒者?

记得有一次,闺蜜和她老公因为过年回谁家的事再次争吵起来,吵到最后,老公摔门而出。

末了还发朋友圈说好累,想一个人静静。

没两分钟,家婆就打电话来说她各种不懂事,没有上班还总和老公吵架,不会处理家庭矛盾......

挂完电话,闺蜜暴躁得想找个人吵架。

此时,客厅传来小宝的哭声,原来是姐弟俩在抢一个玩具枪,抢不赢的弟弟赖在地上嚎啕大哭,姐姐固执地不肯让步。

弟弟哄不到,姐姐也哄不到,闺蜜的耐心一点点被磨灭,她伸手就想去抢,女儿却直接把玩具枪往地上一砸。

“哇”的一声,小宝哭的更厉害了,她的怒火也“噌”的一下被点燃了,没忍住揍了女儿一顿。

事后她很后悔,怎么就爆发了呢?

原来她将无处发泄的一股怒气撒在了女儿身上,女儿成了她的出气筒。

这种情况,心理学上称之为“攻击转移”

一个人会把自己的愤怒和沮丧,通过攻击力量悬殊无辜之人来发泄出来。

带娃的日常,经常分分钟就能爆炸,这时候识别情绪并有效管理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冰山理论,闺蜜失控打孩子只是冰山上显而易见的一个行为,而暗涌在水面之下的更大的冰山,才是她情绪失控的原因。

这时,就需要用“走冰山”的方式来深入探究。

她当时觉得很愤怒,其实并不是孩子犯了天大的错;而是她觉得很糟,丈夫不理解,家婆不认可,孩子不听话,这些苦恼就仿佛拧成一个死结,堵的难受。

她觉得自己很失败,处理不好夫妻关系,解决不了孩子矛盾,有种脑袋要炸裂的感觉,只想一巴掌挥下去,让世界安静。

一步步剥开愤怒的外衣,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对孩子的暴力,往往都是源于自己对生活无能的发泄。

所以,当你挥起那双手时,不妨多想想,自己是真的为了教育他,还是只是借个由头,宣泄自己的垃圾情绪。

孩子不是生活的累赘,而是慰藉

记得曾看到一个很令人心痛的新闻,一个2岁的女童竟惨遭亲妈虐待致死。

警方赶到现场施救时,已经奄奄一息的女孩,仍伸出双手,嘴里不停的念着:妈妈抱,妈妈抱......

让人何等心碎!

很多时候,父母总是假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施暴,而孩子转身就忘,一如既往的爱着我们。

爱,是孩子的本能。

孩子从来就不是苦难生活的累赘,而是慰藉。

知乎有个问题:你的孩子做过的最让你感动的事是什么?

有个妈妈的回答暖爆了:

孩子3岁时,她和老公大吵了一架,便带着女儿回了娘家。

没两天,孩子就哭闹着要爸爸。

她被哭的心情烦躁,顺手给了孩子一记耳光,就睡觉去了。

孩子吧嗒吧嗒哭了一阵后,竟轻轻的钻进妈妈被窝里,细心地帮她把被子掖好在脖子处,摸了摸她的脸,安慰道:“妈妈,你还生气吗?我把我的爱心全部给你。”

一边说一边小鸡啄米一样亲着妈妈的脸。那一瞬,她觉得无论多累都被治愈了。

我们的孩子也许有些调皮捣蛋,也许表现不尽人意,但他也如同彩蛋般,经常给我们带来出其不意的惊喜和感动。

就像有句话说的:

“孩子就像熨斗,虽然有时候比较烫手,但是能熨平生活中很多哀愁。”

每个妈妈,都是孩子在天上精挑细选的。

每个宝宝,都是父母基于对爱的渴望而诞生的。

母子一场,是一份多么来之不易的缘分!

所以,当你要失控时,不妨多想想,最初孕育这个生命时的那份喜悦吧。

有什么比孩子平安健康,顺遂长大更重要呢?

*本文来源于女儿派(ID: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