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14 14:22:22来源:最爱历史
隋炀帝死了,留下了万世骂名。
即位第一年迁都洛阳,每月役使200万人,千里络绎不绝,许多农民活活累死在路上;
三次江都巡游,与随行嫔妃、大臣们乘坐千余艘豪华龙舟,队伍绵延两百多里,沿途征收粮食,百姓们被弄得倾家荡产;
三次征战高句丽,征调大批工匠大规模造船,奔走在路上的民工和士兵几十万人,倒毙路旁,尸臭不绝……
在历史评价中,隋炀帝杨广倒行逆施,推出了一系列暴政,来满足他穷奢极欲、纵情声乐的帝王享受。隋朝从此由盛世走向衰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避军役劳役,流民遍地,苦不堪言。
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中一句话,也正合了世人对隋炀帝的普遍认识:“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影视剧中的隋炀帝荒淫好色
中国从有历史叙事开始,就假定了一个历史事实:亡国之君没有一个好东西。
但是,亡国之君真的没有一个好东西吗?
历史面相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非黑即白的范畴。作出任何历史评价,都需要慎重再慎重。
根据当代历史学者的不完全总结,隋炀帝杨广政绩非凡,总共创造了这么多个“史上第一”:
第一次开凿了“利在千秋”的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
第一次建起了被誉为“土木工程里程碑”的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第一次创建了有防御体系的活动宫殿城市和报警器;
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医校“太医署”和古代最精美的图书馆;
第一次进行了空前的文化建设,整理了数千部文化典籍;
第一次在中国修筑了25000多里的交通干路,建起全国空前的水陆交通网络和水利灌溉系统;
第一次开拓了“过于秦汉远矣”和超过唐宗宋祖的疆域;
第一次扶植了佛教宗派的产生,开始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第一次有了领先世界的外伤断肠吻合手术的记载;
第一次在法律上废除“十恶”之条;
第一次取消商品入市税;
第一次免除妇女的课税,揭开了取消妇女人头税的序幕;
第一次确立了为以后历代沿袭的教坊制和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文艺演出队伍;
第一次在京都设立专管少数民族的“四方馆”,提出“混一戎夏”、诸族一家的思想政策,把郡县制推广到西域;
第一次在“无隔华夷”的开放政策下,隆重接待数十国使团、商人及留学生,进行了空前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这些“史上第一”,均是杨广在位的14年间发生,有些是他直接推动的,有些则不早不晚恰好发生在他的时代。
不难看出,只有追求开创性事业、具有原创性视野的帝王,才有魄力、有能力造就这么多突破性的纪录。这不是一个蝇营狗苟、荒淫纵乐的亡国之君,做得出来的。(以上摘自最爱君新书《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3》,更多节选内容请拉至文末阅读)
千秋功业鲜为人知,更多人只是附和史书上的盖棺定论,骂他是“亡国昏君”。
▲隋炀帝杨广画像
历史的吊诡正在于此,后世流传的真相,往往只是被需要的事实罢了。但历史存在的意义,不该只是非黑即白的传说而已。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同时,历史也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生命奥义的津渡。
无论历史如何诡异抑或失真,我们都希望在尽可能接近真相的讲述中,探寻到人性的光辉和向上的力量。
是的,老铁们期待已久的《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3》(下称《中国史3》),终于面世了,最爱历史创作团队继续为各位讲述精彩故事,让您遇见不一样的历史。
这本书,风格和内容延续了《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第1部和第2部带给大家的历史体验,让我们再一次,酣畅淋漓读历史!
▲
限时5折包邮,限时5折包邮,限时5折包邮
(重要信息说三遍)
长按识别,欢迎加购
内容丰富,视野开阔
最爱历史的风格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就不王婆卖瓜了。只简单介绍一下概要,然后我们接着开头讲隋炀帝的事。
比起中国史1和中国史2,《中国史3》的章节划分更加细致,史料依旧厚实饱满。全书分成四个部分,共计42篇文章:从帝王、文人、将臣,讲到商帮、城市、经济、环境……涵盖了时下热门的历史研究门类,从人物史、事件史、城市史、经济史到环境史,助您开阔阅读思路。
第一部分讲每一个时代中的重要人物与权力更替,在此部分你将了解到:
只当了5年半皇帝的柴荣——砸毁佛像把一心出家的年轻人撵回来发展经济,三次御驾亲征不灭他国只为“练手”?
72岁复出官场的海瑞——人生三起三落都磨不平他的棱角,是迂腐的老愤青,还是忠贞的改革派?
从底层艺人拼到太后之位——刘娥摄政十几年,为何终其一生都没能成为“史上第二个武则天”?
......
▲影视剧中的海瑞
第二部分讲述文人、将臣和英雄的命运,比如:
9次乡试落榜的文徵明——笨小孩如何在人生下半场逆袭,成为江南四大才子中最有成就的一个?
一生辞官23次的彭玉麟——年老体衰仍坚持率军督战,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他到底图什么?
相伴帝国命运始终的孙传庭——名将战死沙场,到头来,只是个不被皇帝珍惜的“工具人”。
......
▲剧照:杀伐果决的名将孙传庭
第三部分讲述家族、商帮和典型城市的历史。比如:
两汉第一豪门——窦漪房如何带飞窦氏一门,从此纵横朝堂长达300年?
传奇的江西商帮——远离政治、全民创业的江西人,如何把小本生意做到极致?
中国最失落的古都——遭遇数百年的天灾人祸,开封的陨落是无奈还是必然?
......
▲开封宋都御街
第四部分讲经济史、环境史与历史地理。比如:
悲剧的白银时代——为什么说,明朝亡于白银中毒?
餐桌上的番薯——中国的人口大爆炸居然得益于它?
华南虎最后的疯狂——人与动物的较量,隐藏着怎样的生态变迁?
此外,还将为你解答为什么说“得淮河者,得天下”,也为你揭开两宋大移民的真相……
▲珠三角,两宋大移民落脚地图源/图虫创意
用轻松幽默的笔法,把严肃复杂的历史写通透、写深刻。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深思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在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也是在直视自我,启发我们对现在及未来的思考。
《中国史3》在图文设计上相较于前两册也略有改良,随书附有彩色插画,描绘部分历史场景,让故事呈现更加直观生动。
限时5折包邮
长按识别,欢迎加购
▼
名家推荐,全网热销
之前的《中国史1》和《中国史2》出版发行快两年了,一路加印了十几次,总销量已经突破30万册,长期占据京东图书历史文学类畅销榜前十,乃至榜首。实实在在的销量,就是大家对这套书最真实的“好评”。
走进各大书店、图书馆,它总是被放在显眼的畅销书区。在机场候机,也能看到它的身影。不少读者都会拍下照片前来分享。
▲读者们眼力真好
很多读者都在后台留言催更:中国史3什么时候出呀?再不出,我都快把中国史1和2背下来了!
这一年来,除了在公众号创作、更新原创文章,最爱历史写作团队也在快马加鞭同步整理书稿,终于等到再次出版的这一天!
希望读者们在熟悉的文字氛围中回温历史,依旧能在其中探寻到源源不断的惊喜。
感谢四位名师大咖对本书的推荐。
梅毅(国家一级作家,央视《百家讲坛》“杨家将”“隋唐英雄志”主讲人):
近年来,通俗讲史日趋热兴,最爱君以“深历史+细解读”的方式,通过细节生动的真实历史故事,结合深度写作,为我们还原了众多在教科书上难以见到的史学密章和人心百态,于微澜处可见真章,于细末处以窥奥典。这也是我推荐最爱君这本书的原因。
余红(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也常是历史的翻版。读懂了历史,也就理解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脉络因果。相信大家都能从最爱君灵动睿智的书写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曾辉(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副教授、史学博士):
洞察历史与人性,沟通学术与大众,撒播智慧与人文。在这方面看,最爱君做了很好的尝试。好文共欣赏,我乐意推荐最爱君所写的系列文章。
龚隽(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读史,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此中的奥义,不仅仅在于要读懂历史,更在于要读懂生命,从而为自己的生命进行“开局”和“破局”。从这个意义来说,最爱君对于历史和人性的讲述,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参悟历史和生命的真相与意义。
▲
限时5折包邮
长按识别,欢迎加购
让我们接着开头继续讲隋炀帝。
隋炀帝创造了那么多“史上第一”,并不能掩盖他的暴虐与过错。错就错在,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在短期内连续兴办大役,已经超越了民力的负担。
大业元年(605年),一年内,他就掘长堑、营东都、开运河、造龙舟、游江都,役使了几百万子民。
他干的事情,每一件都是好的,但加在一起,限期完成,就形成苛政,乃至暴政。
史学家胡如雷曾做过一个估算,从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即位,到大业八年(612年)第一次东征高丽,8年时间里,隋王朝一共上马了22项大工程,总共动用的人力有3000多万人次。
隋炀帝时期,全国人口4600万,8年时间就动用了3000多万人次,平均每年征用400万左右的劳动力,将近总人口的1/10,几乎是全国男丁的总数。
民力透支,已达极限。
接下来,大业八年(612年)至十年(614年),连续3年,三征高句丽。终于把隋王朝逐步拖垮了。
杨广继承乃父的功业,基本已降服了东西突厥,打通西域,征服西南,四方来朝,建立起以隋王朝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秩序。
举目四顾,只有高句丽不是真心臣服。
从杨坚开始,就有过征高句丽的先例。杨广同样希望拿下高句丽,为自己的世界帝国画上句号。
但对付这么个蕞尔小国,杨广的做法却让人不解——他竟然出动了113万征讨大军,分为24军,每日发一军,向辽东进发。如果加上200万负责后勤的民夫,这支东征队伍,竟达300万人,是高丽全国总兵力的十倍还不止。
历史学者韩昇认为,隋炀帝这么大阵仗远征高丽,其实不是真想打下高丽,而是一场军事形式的政治威慑行动。
但是,杨广没有料到,高丽并未摄于军威而投降,而是发起了誓死抵抗。
备战不足的隋朝大军,把第一次远征当成了军事大游行,最终惨败。
失败拂了面子,杨广就越要争回来。到第三次远征,高句丽遣使请降,杨广终于“大悦”。
但国内的情形,很快就让他高兴不起来了。
隋朝盛衰的分野,恰好就在大业十年(614年)。
此时,杨广搞定了他所要的国际秩序,但国内秩序却乱成一锅粥。
前一年,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趁杨广二次远征高句丽时起兵,以“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民之命”,“废昏立明”等口号相号召,一时“公卿达官子弟奔着如流”。吓得杨广看着唾手可得的高句丽都不敢留恋,赶紧命令回师。
虽然杨玄感的反抗很快被镇压下去,但反隋的潘多拉盒子一打开,再也合不上了。
对杨广而言,在这些反隋的势力中,农民起义的威胁并不可怕,他最怕的是关陇贵族集团的集体造反。
隋朝的建立仰赖关陇贵族集团,杨广即位后,有意引入江南士族力量,对关陇贵族集团进行抑制。
现在关于科举制的创立时间,仍有不同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杨广在位期间,创立了进士科,以此取代九品中正制,让中下层地主甚至贫寒子弟,都能通过读书应考,走上仕途,从而打击豪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这一做法,影响了中国1300多年,直到清末废科举为止,科举制成为中华帝国后半期最重要的取士通道。
但在当时,科举制最早却激起了关陇贵族集团的普遍不满。因为这相当于剥夺了他们的世袭特权,对他们的地位和利益构成挑战。
杨玄感、李密、李渊,隋末几股大的起义,领导者都是关陇贵族集团出身。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顺便说一下,杨广的两大功业——大运河和科举制,均对中国历史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但它们都是“照远不照近”的千秋功业。他因此而亡国,后来的朝代却因此而兴盛。
从这个意义上看,杨广也算是中国历史的殉道者吧。
天下大乱之时,杨广却离开中原,来到扬州。劝谏的大臣说:“陛下若遂幸江都,天下非陛下所有。”
杨广不听。
他曾说过,我性不喜人谏,谁要是上谏言,我决不让他活在地平面上。
能力强大的人,往往刚愎自用。杨广不能幸免,这导致了他失去最终翻盘的机会,也给后来的魏征不断劝谏李世民一个最好的理由。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在世的最后一年。据说他有时会摸着自己的头,照镜对萧皇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随驾南下的十多万侍卫骁果将士,大多是关中人,“见帝无西意,谋欲叛归”。最终举火起事,内外呼应,攻入宫中。
面对叛军历数十大罪状,杨广不得不说:“我实负百姓!”
他不希望受锋刃之辱,解下白绫,被缢杀而死。
弑杀者,正是当年帮他谋取帝位的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
得到杨广的死讯后,他那已经起兵称帝的表兄弟李渊“哭之恸”,说:“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
然而,仅仅四年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李渊坐稳了江山,将杨广改葬于江都雷塘,并把他的谥号从“明帝”改成了“炀帝”。
唐朝诗人罗隐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一个死后落寞的亡国之君,从此定格为历史的反面典型,成为后代臣子调教君王的教案。
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荒淫故事,但很少人知道,他虽然不是一代明君,至少不是庸君,不是昏君。
历史翻过一页又一页,他的名字摆在正确的位置上了吗?
附:《中国史3》目录
【一】高处不胜寒:那些影响时代的人,终将受时代影响
帝王生涯
一代战神李存勖:用15年得天下,用3年全毁了
他计划用30年平天下,可老天只给了五年半
李世民的最后十年
中国最后的和尚皇帝:朕实不幸,堕帝王家
被误读的大人物
刘禅:一个被黑了1700多年的亡国之君
暴君之死:在位14年,影响历史1300年
1033年,史上第二个武则天被扼杀了
海瑞: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帝国改革派
权力交锋
大秦帝国最后一年:决战咸阳之巅
盛唐毁于权力的游戏
嘉靖的棋子:大明王朝内阁权斗45年
纠缠的巨龙:明朝内阁三巨头权斗20年
【二】时也命也: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文人命运
初唐四杰:帝国在上升,而天才在沉沦
大唐最幸福的诗人,为什么是他?
辛弃疾:剑在匣中生锈,人在江湖放逐
结局揭晓:最笨的那个人,最牛
被低估的将臣
从山西农民到大唐战神:30岁,一切皆有可能
彭玉麟: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
张之洞:大清帝国最后一位名臣
悲情英雄
熊廷弼:一个中国式悲情英雄之死
最后的英雄:帝国无人可用,而名将在牢里
名将悲歌:大明亡了,他仍在战斗
【三】中观历史:国家以下,个体以上,时间长河中的稳定结构
荣耀家族
两汉第一豪门:13人封侯,兴衰300年
琅琊王氏:中古第一豪族传奇
中古第二豪族,为何盛极而衰?
沐王府:统治云南300年的传奇家族
传奇商帮
鄱阳湖大战后500年:江西商帮的兴衰
明清第一商帮:徽商是如何没落的?
因政治兴,因政治败:帝国晋商悲歌
典型城市
荆州:三国时期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中国最失落的古都:从世界一哥到没落公子
北京:一个首都的800年沉浮史
中国最玄幻的古都:500年出一个天子?
【四】洞穿幽微:那些潜藏的隐秘力量,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
经济帝国
帝国盐业往事:权力与财富的生死场
元朝亡于通货膨胀?
白银中毒:大明王朝的最后77年
环境与人
瘟疫和战争
400年来,番薯如何救中国?
中国老虎消亡史:最后的疯狂100年
历史地理
蜀汉为何一定要北伐?
得淮河者,为何能得天下?
一路向南:两宋大移民真相
参考文献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中国史3》
京东限时5折包邮
长按识别,欢迎加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