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假如你是李世民,你敢用魏征吗?

发布时间:2020-07-16 19:22:35来源:培训杂志

上下五千年,论人才之鼎盛,文武之兼备,难及贞观时代。

历代十大名相、十大名将版本众多,但名相必有房玄龄,名将必有李靖。

贞观文臣灿烂如锦,杜如晦、魏征、王珪、温彦博等青史留名;

贞观武将将星闪耀,李绩、尉迟恭、李道宗、薛仁贵等震铄古今。

江山代有才人出,贞观时期人才井喷式的涌现,并非上苍的青睐或偏心。

追本溯源,在于李世民——这位优秀的董事长,在人力资源上的远见卓识,全局把控。

他是如何做的?

跟着张苏君老师的一起,走进李世民的世界吧~

格局:唯才是举,博大能容

李世民求贤若渴。《全唐书》记载,太宗的求贤举人诏,有五次之多。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李世民动员诸大臣推荐人才。班子成员、右仆射封德彝因很少举荐受到批评,封大人解释:未见奇才异能。

太宗提出振聋发聩的人才观: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哪个朝代会没有贤才,只有被遗漏,所以没被发现而已。

他又责令房玄龄与杜如晦:你们作为朝廷要员,要帮我分忧,广开耳目,求访贤臣。你们总是忙于琐碎事务,怎么能帮助我求贤呢?

人才,人才,每位高管都必须是HRD。

他提出人才战略,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与主席提出的“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关键”异曲同工。

谈及人才的重要性,李世民说:即使有绝世宝珠,黄金千两,也不如身边聚集人才的兴盛、贤士的尊崇。

这种任人唯贤的格局,不讲门户,不分亲疏,不避仇嫌。让不同出身,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

父辈老臣裴寂、萧瑀,旧日幕僚房玄龄、杜如晦,政敌旧部魏征、薛万彻,皆为己用。农民出身的程知节、寒微出身的尉迟恭、贵族出身的李靖、少数民族的何力,皆受重用。

不拒细流,海纳百川,方成其大。

眼光:识人之明,知人善用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世民绝对是伯乐中的伯乐,以识人之明,为大唐选出了无数千里马。他的“明主工匠”理论,更是用人的宝典。

该理论通俗易懂:巧匠制木,直的做车辕,曲的做车轮,长的做栋梁,短的做拱桷。不管曲直长短,都能派上用场。

明主用人亦同此理。聪明的取其谋略,愚笨的取其气力,勇敢的取其胆识,胆怯的取其谨慎。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

他提出: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暇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不要责备求全,要注重人才的组合,发挥各自的作用。

任正非曾言:完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华为就不用“完人”。英雄所见,自古略同。

在李世民的班子里,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时人称“房谋杜断”,他以房杜为左右仆射,二人优势互补,同心辅国。

魏征将谏诤视为己任,任其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戴胄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

王珪识鉴精通,善于臧否人物。唐太宗现场请他鉴评,王珪得了满分。他说:

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

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

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

济繁治剧,众务必举,巨不如胄;

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

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李世民很满意,连声称善。王珪只是鉴赏,他却是这般使用的。

胸怀: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尉迟恭,原是刘武周之部将,天下第一猛将。当时他与寻相困于介休,被李世民招降。李世民封尉迟恭为右一府统军,而且将随其归降的旧部八千人,归其统领,没有充分的信任是做不到的。

攻打洛阳时,王世充兵强马壮,双方陷入胶着。寻相逃跑,不知所终,众将疑心尉迟恭也会叛乱,不等请示,先绑起来,再三劝说李世民:此人归降不久,骁勇异常,为防生变,建议诛杀。

李世民未采纳,请尉迟恭到内室,赠以金银,并说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今以此物相送,是表共事之情的。尉迟恭推开金银,俯身叩头,没有豪言壮语。但自此之后,一生相随,至死不改。战场上数次舍身相救,官场上亦舍命相挺。

太子派人赠送金银器物一车,持密信与尉迟恭,说:希望能得到屈驾和眷顾,以便加深我们之间的布衣之交。他态度坚决相拒。

玄武门兵变,尉迟恭一马当先,诛杀李元吉,披甲持戟到御前,“护驾”李渊,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后世朱元璋深刻领会此点。陈兆先率三万士兵投降,面对心存疑虑的降兵,朱元璋从中选出500士兵,当晚替换亲兵作其护卫,他放心地卸甲睡觉。这份信任与托付,让三万士兵死心追随。

彼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态度:尊重人才,善于激励

要赢得人才的心,唯有尊重人才,欣赏其才学,接纳其思想。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建文学馆,延纳贤俊,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等十八人为学士,礼遇极高,五品俸禄,天天谈经论史,切磋交流。又命画家阎立本画像,收入书库以传后世。这份荣耀让人羡慕不已,选入文学馆被称“登瀛洲”——做了神仙。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看到大老粗常何奏疏,居然很合圣意。很是诧异,问及何人手笔?常何答道:食客马周。太宗立即召见,在马周没到期间,曾四次派人前去敦促。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李世民将长孙无忌、魏征、李靖等24位开国功臣,画像于凌烟阁,以表彰他们的勋德。凌烟阁,成为历朝臣工最高的荣誉。两百年后的李贺艳羡不已,“男儿何不带吴钩,夺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后来,李勣患急病,验方说胡须烧的灰可以治疗,李世民剪下胡须,为他和药。李勣连连叩头哭谢,直至出血,李世民说:“这是为了社稷江山考虑,并非为你个人,有什么可谢的?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为探视方便,命人将皇宫围墙凿开,以便直达房府。他每天派遣使臣问候,派名医治疗。房玄龄弥留之际,李世民亲自来到病榻前,与之握手诀别。

尊重人才,方能赢得人才的尊重。

策略:警钟长鸣,合理约束

严格才是大爱。部属的过错要及时批评,组织的原则需时刻提醒。

贞观六年(公元633年),太宗摆酒席,宴请群臣。尉迟恭发现某人座次位在己上,他怒吼道:“你有什么功劳,也配坐在我的上面?”坐在下首的李道宗出来解劝,没想到尉迟恭大怒,挥拳相向,李道宗猝不及防,一只眼睛几乎被打瞎。李世民很不高兴,当场离席,不欢而散。

次日,他规劝尉迟恭:我读《汉书》,见汉高祖诛杀功臣,心里常责怪高祖。我也一直想与你共保富贵,延及子孙。然而你身为高官,数犯国法,可见韩信、彭越被杀,不是汉高祖过失。国家纲纪,唯赏与罚。分外的恩惠,不能给得太多,要严格要求自己,别做后悔不及的事。尉迟恭听完,汗湿夹背,磕头谢罪,自此低调做人。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荡平东突厥,立下盖世奇功。凯旋后却被告状,得胜的喜悦变成负罪的担忧。李世民召见时,大发雷霆,李靖唯有不断谢罪。几日后召见,称误听谣言,赦免罪名,赐绢加爵,拜其为相。李靖行事低调,和此不无关系。

相比汉朝的鸟尽弓藏,宋朝的杯酒释兵权,明朝的大肆屠杀,贞观时期的高管大臣们,结局好得令人羡慕。

看似不近人情的“警钟长鸣”,才是最大的人文关怀。

制度:制度建设,梯队管理

制度建设很重要,人治易人亡政息,法治才能长治久安。

唐朝是制度建设的集大成者,《唐律》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法典,世界五大法系的代表。作为帝国带头人,李世民很注重“把权力关进笼子”。皇帝发布诏书,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拒绝“副署”的诏书,依法不能颁布。他制定死罪复奏制度,三复奏、五复奏,以示对人命的重视。

科举制度,是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人方法。雏形于隋,真正成型于唐太宗。此制度一改此前的推荐制,选择范围更广泛、方法更科学,让诸多贫寒之士,有机会为帝国效力。天下士子纷至沓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看到众多新取进士鱼贯而出,他欣然说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考核体系同步配套。唐朝的“课绩”标准,分为“善”与“最”两个部分。“善”属于德行范畴,归纳为四个方面;“最”则根据各职能专业线,归纳为二十七类。在此基础上,对百官的业绩考核,自“上上”至“下下”分为九等,都有具体的考核指标。

干部梯队同步建设。让帝国诸位大佬不断举荐新人,马周就是在此背景下,进入领袖眼光,最终出任宰相。李世民尤嫌力度不足,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各向朝廷推举一人为县令”,将此当成一项制度。

如此种种,方创贞观之辉煌。

足见,当人力资源变成一把手工程,企业才能有更高的站位、更好的焦距,最大程度上发现、使用大批优秀人才。

毕竟,人才是第一资源嘛。

2020-2021(第十二届)

中国人发展菁英奖

全面启动

点击下图,查看活动详情

▼▼▼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微信公众号(ID:trainingmagazine)。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