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时尚 文章内容

我们只注意到了 Nike ISPA 的定价很高,可业内人士的看法却…

发布时间:2020-07-20 07:21:54来源:NOWRE

#Nike

#ISPA

#RoadWarrior

早在2018年末,NikeSportswear设计团队启动了一个名为「ISPA」的特别项目,陆陆续续推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可惜一直以来都未能引起太大的反响,唯一一次受到比较大范围的关注,还是借助于KanyeWest的一次「花边新闻」…

ISPA系列早先推出的作品|ViaNike

直到前一阵,这一项目发布了一个全新的系列,包含5双外形迥异的鞋款以及部分服饰产品。相比之前,这次无论在设计还是完整性上都可谓极具分量,因此一时间也吸引到了不少的关注,成为了许多球鞋爱好者甚至是相关从业人员的讨论话题。

ViaNike

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不难看出这组鞋款有着极强的实验性和概念性,甚至可以形容为「激进」的设计。而对于其所想要表达的理念,品牌也在通过一些文案、图片的介绍,甚至是特意打造的在线Live发布会和专页网站,试图以更直观的互动体验来便于了解。

ISPALive|ViaNike

而除了官方之外,北京SKP-S也以系列中的NikeISPAZoomRoadWarrior为灵感,邀请了比利时艺术家FrederikHeyman特别为这双鞋款在中国的首发创作了一部3D虚拟大片。

ViaSKP-S

FrederikHeyman将这个具有强烈机械感,甚至类似于火星探测车的结构提取出来置于类似画廊的语境中展示——球鞋海报不断地在车身后被打印出来,这些海报又形成了车前方的道路——过去和未来处于一个循环之中。

可惜,无论是官方还是其它单位带来的诠释,都很难为大众完全解释清楚如同「Improvise即兴、Scavenge寻宝、Protect保护、Adapt适应」这样一套反复在提及的哲学理念。它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有些晦涩了,但毫无疑问的是,ISPA这一项目区别于以往大多数处于话题度顶端的设计,具体到设计本身、背后的概念,以及产品定位上都具有很多值得讨论和深入的话题。

ViaNike

因此,借此机会我们找来了两位从事球鞋设计行业的业内人士,分别从「概念」和「制造技术」两个主要角度出发,和他们探讨了一下这次的NikeISPA系列不太为普通消费者容易注意到的要点。

都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希望这篇甚至比官方还深入的对谈解读,能够让对这个系列设计感兴趣的读者们提供一些答疑解惑的帮助。

魏子雄scccccry

创新设计师

「这么激进的设计,也只有Nike能真的敢把它带入市场」

看到这个系列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怎么评价它?

只能用惊艳来形容。第一感受是:这么激进的设计,也只有Nike能真的敢把它带入市场。正如我的感受,设计师想要做出非常酷、非常概念的设计并不难,但要真的量产推向市场,并依然保持如此高的冲击力,是相当困难的。

无论是理念还是具体到设计,都能看出这个系列有着很强的「实验性」和「概念性」,哪双鞋款或是细节部分的设计会更吸引你,为什么?

最吸引我的是整个系列的鞋面物料,真的太繁复了,有一种「刻意过度设计」的美感。Nike在面料的运用方面一直都是行业的佼佼者,在ISPA这次的系列中,光是编织面料我就看到了不下十五种复杂的呈现效果。而多层复杂面料带来的层次感又和轻量化的鞋身保持一定的平衡,实在是印象深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私人化的点,就是ISPAFlow的足弓设计,我对足弓的弧线非常着迷,ISPAFlow深凹到夸张的足弓部分在我看来实在是太美了。

ISPAFlow|ViaNike

官方所提到的「Improvise即兴、Scavenge寻宝、Protect保护、Adapt适应」一套理念,从你的角度来看,这四个方面对于产品的呈现上来说哪个部分是最有挑战性的?

在我看来应该是Adapt(适应)吧,因为字面意思看只有适应是做出牺牲的。不过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团队在营销上的解读哈哈,就像AirMax(I)、Shox(S)、Presto(P)、Vapormax(A)。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ISPA的Logo分别是由AirMax、Shox、Presto、Vapormax各自的Logo里面提炼出来的字母组合而成|ViaNike

概念化的球鞋设计往往是品牌产品形象的「天花板」,我知道你热衷于这类设计,从你的角度来看,这一系列从哪些角度体现出了Nike的「前瞻性」?

我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第一是设计风格上,ISPA系列的设计风格一直是非运动表现化的,它更多的与时装和功能导向为主。尤其是这一次的系列,解构,拼贴,夸张的外底和并不常规的系带系统,甚至是表面的点阵图案,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强烈的技术美学表现。这应该是Nike在生活领域的高端鞋款上想要塑造的一个相对前瞻性的设计风格。

第二点就是市场的定位上,Nike目前在生活领域的高端鞋款并不多,大部分是联名产品或者复刻的文化鞋款,比如最近的Dunk。ISPA在我看来就是Nike在这个领域想要打造的系统的产品线,专门针对于生活化的鞋款,而并不仅仅止于都市生活的功能需求,外观和新颖程度也是生活化鞋款中非常重要的标准。要知道,越来越多的人对鞋的外观要求要大于鞋的功能表现。而在这个细分市场,系统化的产品线我目前只看到了ISPA这只「独角兽」。

ViaNike

除了ISPA,Adapt和SpaceHippie似乎也是有前瞻性和实验性质的系列,Nike看起来是想要开始打造一种这一类型的「产品矩阵」,从产品的出发点和市场定位上来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SpaceHippie刚出来时我一度以为就是ISPA团队的作品,因为定位和整体调性都很相似,但如果单拎出来作为一个快闪系列的话,可能是想把回收中底逐渐变成生活化的一个技术平台,现在也在慢慢推出后续的系列产品。

Adapt更偏向智能运动一点,可能还不够生活化,AdaptHuarache和最早的Adapt1.0是这项技术向生活化发展的鞋款。但我个人可能认为AdaptBB更生活一些,虽然是篮球鞋,但简单造型和色调让我想起Apple的智能设备,觉得放在一起很搭,能构想出一个生活场景。

所以其实用这三个系列来进行比较会有一点点不合适,SpaceHippie和Adapt都是某一个技术导向的,但ISPA更加系统和综合,不是由单个技术引导的产品线,更类似于当年的AlphaProject,是一个综合创新的产品线。

以废料利用为核心理念的SpaceHippie|ViaNike

自动系带则是大众对于Adapt系列最直观的印象|ViaSeanGo

从官方的解释来看,这组鞋款在概念上主要是围绕「可持续」和「都市生活运动场景」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以发现它们已经逐渐成为在球鞋设计方向上的主流议题,它颠覆了Nike长期以来研究运动员及其竞争需求的原则,你如何看待这种理念的改变?

正如我上个回答所说,生活化运动鞋是一个比较绝对的趋势,毕竟运动员在整个运动鞋市场的比重是很小的。随着「都市生活场景」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复刻和简单改造以前的鞋款来填充这个市场会显得越来越没有「产品竞争力」。而一个系统的,带有前瞻性的生活化产品线会更加适合这个市场。在我看来,复刻鞋款和基础跑鞋就像是这个细分市场的过渡期一样,慢慢会被系统的产品线替代掉的。

实际上早先由ErrolsonHugh执掌的ACG系列产品,也同样是建立在类似的都市场景下展开|ViaNike

官方关于这个系列哲学理念的解释对于消费者来说未免有些难以理解,但同时也为其配套推出了相应的在线Live发布会和以视觉设计和互动为主导的专页网站,可以看出品牌想要极力地将ISPA的这一套哲学理念传达给消费者,但你认为这样的做法对于大众消费者能够起到作用吗?目前阶段大部分消费者似乎不会特别受产品背后的故事或理念所驱使?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绝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会看你的设计理念」,消费者很多时候只会看最后呈现的结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哲学理念,设计理念这些东西大部分消费者是不会注意到的。但我认为强调理念是好事,只注重结果是市场水平暂时还未达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理念买单。

ISPA这次的系列是一个很高定位的产品线,肯定会有很前瞻的故事性和理念,这是绝对不会缺席的。还是之前的看法,前瞻性的产品就是为了占领下一个高地,引导消费者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等消费者慢慢开始接受并且愿意为产品背后的故事和理念买单的时候,先占领市场的人就是赢家

最后,关于ISPA这次的在线Live发布会和以视觉设计和互动为主导的专页网站,不得不感叹Nike在这一块的能力确实非常的强,不仅仅是视觉设计本身,更深入到对视觉风格所展现的流行文化的细腻把握。在我看来,这一块Nike一直将其它品牌甩得很远。

Kim

时装、鞋履品牌KKtP主理人/设计师

「开发过程中需要结构、材料和力学综合的研究成果,源于长期的积累和在产品中的实践」

看到这个系列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怎么评价它?

因为工作关系,之前有通过一些渠道看到过开发进程中的谍照,当时就蛮有兴趣。这个系列我个人感觉是最近几年球鞋技术、设计手法,包括和时装设计联名经验后的一个归纳总结,并结合了Nike自身的科技资产重组后的结果。

其中RoadWarrior这双鞋非常特别,尤其是那个夸张的开放式悬浮鞋跟,会让你感到惊喜吗?

悬浮鞋底在其它小众品牌的设计里也有见过,但Nike整合了SHOX的外观,底模布局和整个构架完成度感觉更成熟。

它的售价高达3,799元,就算在如今火热的球鞋市场中也是一个比较昂贵的价格,这无疑直接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入手欲望,对于这样的定价你有什么看法?

从产品本身的模具研发投入和制作难度来说,我觉得定价还算合理。这个系列是品牌对市场趋势做的一个测试,肯定不太会从销量和性价比的角度去看待产品,市场的反馈可能更宝贵。透过这个系列其实可以了解到Nike自身对产品设计手法发展的一个思考,未来一定会在这些设计点中再拓展优化出更偏重市场的产品。

这个系列意外地出现了两款「分趾」款式,从你的角度来看,在如此着重于「创新」的系列产品中,如何看待这一具有历史根源,甚至带有一定「创意挪用」性质的设计元素?

当代设计,包括球鞋基本都是一个元素重组的过程。这个挪用从我的角度来说可以接受,「分趾」的设计点并不具有唯一性,来源于「足袋」的构造,在中式和日式的鞋履设计中都有过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重组到一款更具未来科技感的球鞋上也算有意思的。

除了RoadWarrior,另外一双ISPADrifter也采用了分趾设计|ViaNike

以你的经验来看,Nike的制造端和供应链上真的领先其它品牌很多吗?这个系列除了外观十分前卫之外,还存在哪些设计和制造上的技术难点?

和科技企业一样,开发的投入大小一定来源于市场规模大小的比例。从市场规模来说,Nike的研发投入肯定领先于其它品牌,并且会维持这个投入比例确保自己的领先地位。

这个系列的模块化设计很有特色,也采用了很多新材料和环保科技,开发过程中需要结构、材料和力学综合的研究成果,很多细节的技术一定是来源于长期的积累和在产品中的实践

官方有在介绍中提到,这个系列提倡「从周围环境或手头上的东西来提炼元素」,这个听上去很美好,但实际操作起来材料的不确定性或不稳定性要怎么解决?

材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技术,需要很多物性和化学的测试,才能保持其应用在产品时的稳定性。并且另一个难点是,如果未来使用这个材料的产品需要保持一个稳定量产,也需要构建起这个新材料的供应链体系。

不少品牌在近年来都会更愿意推出一些相比以往更具实验性和激进的设计,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创新产品和市场导向的产品应该是一个品牌的两个「面」,或者说更像是需要相互累积的墙砖。产品在市场上的销量也会有一个生命周期,近几年球鞋市场的繁荣,从我的角度来说,更像是早期成熟技术积累后的收割和转化,这个周期已经快要进入尾声了,品牌也是时候开始更新的探索

ViaNike

从你的角度来看,预计这组鞋款会在市场中收获怎样的反响?毕竟这个系列看起来似乎更偏向于一种以「创新」和「内部理念」为主导的作品,而并非从流行趋势和消费者的喜好出发。

我觉得是一种新的教育和培育的起点。前一阶段市场的特征是利用联名制造噱头,生产出了大量成熟技术基础上贩售话题的产品。我预感接下来可能会开始一个相对封闭,以及品牌进行内部思考的阶段。品牌间会有专利争夺和排他性,而新的技术和产品意味着未来市场的领先优势和独创性。

经过这一番对谈,我相信如果你有在认真阅读的话,应该会收获到对于NikeISPA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说到底,这个系列区别于我们日常热衷讨论的各种复刻、联名等具有噱头的款式,更像是一个建立在新球鞋时代背景和应用场景下的「命题式实验项目」。从品牌的层面来说,它是抛开了以往将市场和消费者反馈作为产品主要导向的前提,以内部甚至是「行业领衔」作为出发点,围绕「设计」和「前瞻性」的一组作品。

ViaHAVEN

当然,无法否认Nike终究还是一家以商业利润为前提的公司,抛开上面所说到的,从市场层面来说,这组鞋款更加有着一种「试水」的意味,正如Kim所提到的,未来一定会在这些设计点中再拓展优化出更偏重消费者的产品,最终还是会体现到市场中去。

就在前几天,UNDERCOVER已经揭晓了答案…|ViaUNDERCOVER

所以,这些特殊性也是我们这次找到两位业内人士展开深入探讨的主要原因——希望作为消费者的你们也能在热爱球鞋之余了解到更多关于设计本身的东西。因为尽管是分别从「概念」和「制造技术」两个角度来进行讨论,但不难看出两位都给出了一个一致的看法:那就是在未来几年的球鞋领域当中,我们可能将迎来一个以「创新」为设计核心的新阶段,而Nike这次通过ISPA所展现的,正是一个鲜明的方向标

当然,在深入探讨了这一系列的设计与概念之后,不得不再提醒下各位如何才能入手到这组鞋款。作为中国首发,SKP-S(官方微信)已经在昨日开启了RoadWarrior、OverreactFK和NikeISPA2020秋季服饰系列的抽签发售(20号下午3点前还可全系列登记)。当然,Nike的官方发售渠道SNKRSAPP也会在本月24号早上9点正式发售以上款式。最后的最后,就祝你好运咯。

WRITERLin

热门内容

这几位时装设计师如何与家具设计结缘

AirDior全球超500万人登记抽签,有抽到你吗?

育碧Forward游戏发布会的看点,不只新《刺客信条》与《看门狗》

商务合作:info@nowre.com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