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22 19:21:58来源:通商荟
7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弘扬企业家精神时,习近平希望大家增强爱国情怀。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优秀企业家必须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正所谓“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涌现出一大批爱国企业家。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
今天,总书记为何再提张謇?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优秀的企业家,他们既可以勇立潮头、艰苦创业、敢为天下先;也可以沉下心来研发创新、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在面对国际上的风起云涌时,他们心系国家、勇敢面对;还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造福民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玉台曾说过:“企业是由人来运作的,运营企业的是企业家,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能办出来一个优秀的企业,企业家要有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正如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大趋势之下,很多企业在走出国门,我们要牢记,企业可以无国界,但企业家有自己的祖国。”
不同的时代,同样的情怀。时代主题沧桑更迭,对于心系家国的民族企业家而言,身上的责任和担当从来不改。
张謇,是企业界的民族英雄,是中国第一位为国家强盛、社会进步而兴办和经营企业的社会企业家。今天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他,但是在100多年前,中国近代在遭受列强欺侮的年月,他却是带头掀起“实业救国”浪潮、影响过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此次,总书记重点提到张謇,就是希望广大企业家能够实干兴邦,要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投身于滚滚时代浪潮,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最终才能收获春华秋实。
就如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希望:希望大家增强爱国情怀,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希望大家诚信守法,希望大家承担社会责任,希望大家拓展国际视野。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张謇的故事。
“实业救国、教育兴国”是张謇一生最大的成就
毛泽东说:中国人万万不可忘记他;
胡适说:他养活了几百万中国人,影响了全中国至少百年。
而张謇真实的故事,可能99%的中国人都不知道!
实业救国
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长乐镇一户人家。
15岁那年,他一鸣惊人,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中了秀才。年少成名,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时,命运却带给他科考无穷无尽的痛苦:此后的26年中,他进出科场20多次,竟全都不中。
张謇书法
直到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开设“恩科”,他终于被点了状元,还成为翰林院编修。41岁的张謇,却没有丝毫兴奋之情,写道:
栖门海鸟,本无钟鼓之心;
伏枥辕驹,久倦风尘之想。
金榜题名没多久,他竟亲手毁掉了倾注在科举上的半生心血。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四千年之大梦犹如当头棒喝,而这当头一棒,也敲醒了张謇。中日战争屈辱的背后,只有他看清了:中国若想强,必须兴实业。
经过一番考察,他发现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原材料,然后把产品高价销售牟取暴利,于是,他决定开办工厂,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手中,将中国人的利益夺回来!
1895年8月,他先在南通唐家闸办棉纺厂,起名“大生纱厂”,这取自于《易经》中,“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然而办厂起初便困难重重,为了筹款他四处奔走,有钱人推三阻四,更有甚者各种侮辱和讥讽。
他一个视尊严如生命的读书人,在各种碰壁和折辱中,硬是凑足了60万两启动资金,1899年,大生纱厂终于正式开机生产了。当看着如亲生孩子一般的大生纱厂,拔地而起,他喜极而泣。而他为此舍弃了功名利禄,舍弃了引以为傲的身份,更舍弃了全部的尊严,拼尽力气,筚路蓝缕走出的这一步,不光走出了他自己后半生的荣耀,更给中国历史写下了最光彩夺目的一笔!
大生纱厂开办第二年纯利便有5万两,到了1908年,累计纯利高达190多万两。之后已经59岁的他,还创办了:油厂,皂厂,纸厂,铁厂,甚至还办起房地产公司。他带着这些民族企业一路高歌猛进,击败了日本人开设的纱厂、打退了法国、英国人的原料工厂,他终于完成了当初的誓言,凭借实业为中国人争了口气!
几年过去,大生旗下37家企业、工厂,一年创收利润就高达千万两,他本人也拥有了两千万两白银的身家,这笔钱,放在现在来说,就是40多亿人民币。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却是“一人养一方水土”。他开办的37家企业,不光养活了几百万中国人,而且还让南通成了赫赫有名的模范县。当年的南通一片繁荣:
大道旁柳树成行,卡车、汽车在奔驰;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回响,图书馆、博物苑、印书馆一应俱全......现代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称南通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张謇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而南通不光知名于全国,更知名于全世界,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上,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唯有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他缔造出一座中国城市的传奇,更催生了中国第一批企业家。
当时的南通唐闸
在他感染下,一个崭新的实业救国时代来临了!
苏州另外一位状元公陆润庠,受他影响也下海创办纱厂,官居礼部尚书的孙家鼐,则命儿子孙多森、孙多鑫,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机器面粉厂;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也是参观过大生纱厂之后,走上了创业之路,之后实业救国。
他辞官下海惊世骇俗,而他的实业成功,对于视“工商为末”的中国社会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一座城已经很了不得,而他更以一己之力,改变了一个国!
1911年辛亥革命,他大力支持孙中山,希望孙中山和革命党,能为中国带来新的希望。之后又以他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声望,担任了两年的农商总长,他一上任,就表现出非凡的气势和气魄,大力推行实业救国政策,从精简机构、紧缩编制,再到制定工伤保险法、矿法、公司条例等法规,他每一步都是敢为人先。
但很快,他就再次弃官而去了。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丧权辱国的条约,他怒不可遏愤然辞职,他说:“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他对为官心灰意冷,深觉要想改变国家贫困落后的状态,仅靠个人的力量,终究只是螳臂当车,唯中国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从此,他又以一己一力,要培养储备一国人才之未来!
教育兴国
他倾其所有,连续二十年,一口气办了370所小学、6所中学和10所大学。教育是难事,烧钱又费时,而他为此省吃俭用,从《致吴夫人》家书中,一段文字可见一斑:“新棉裤合身,惟收口腰身略紧。旧裤寄回,须拆开洗过重修,交叉处勿多去,铺棉絮仍可穿。”
就是这样“吝啬”的他,却用无比的慷慨,在中国近代史上创下了无数个第一:是他,创办了第一个实行小学义务教育的县级单位,创办了全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个纺织学校、第一所水利学校、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第一个气象站,第一个测候所,扶植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他甚至还制定出了中国第一部《森林法》……
1914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女工传习所,打造出南通刺绣品牌“沈绣”,使女子们得到一技之长,如今的“沈绣”,也常作为国礼赠送。
而多年后,从他创办的学校里,走出了一批批优秀基层教师,一批批有文化的工人农民,一批批医护人员,甚至一批批学会基本技能的残疾人,和被改造过的囚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人,化成了中国现代化沃土中的粒粒种子,成为了中国国民素质,脱胎换骨过程中的滴滴清泉!
张謇所办育婴堂
一路走来,支撑他的是内心里的“强国梦”,他曾为这个宏伟的理想,办实业、兴教育,以一己之力,做成了举国之力才能做成的事情。但这样的伟业实在是太过沉重了,最后,他因此让自己一败涂地,化为一声无力回天的悲叹!
1922年,民意投票选举“最敬仰之人物”,他的得票最高,这一年他已70岁高龄了,而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一场巨大的危机悄然降临。
因他多年倾其所有的去捐资兴办教育,早已用尽了家产,又逢南通一带江河泛滥成灾,摧毁了很多工程,大生纱厂开始运转不灵;又因他多次在纺纱领域打败日商,日本人损失惨重,因而对他恨之入骨,一战结束后,日本马上开始狙击大生纱厂,导致大生纱厂资金链一度断裂;无能的军阀和政府,也无法帮助提供资金周转,一道又一道阴霾拦住了他的去路,他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
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棉纺织业危机浮现,他失去了东北市场,事业开始全面崩盘。三年后,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整个企业集团,终因资不抵债,宣告停产。眼看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地,他只能无奈的凄凉叹息:“幸哉一隅地,假息得苟全。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
而他却从未放弃,咬着牙坚持着,拖着70多岁的病体,到处求人筹钱,想要重建大生纱厂,可他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又有谁会相信他能东山再起呢?
1926年8月,他发起了高烧,病榻之上仍念念不忘筹款之事,可他终究没能等来转机。8月24号,他带着遗憾,在无限寂寥和落寞中黯然离世,临终时没有任何言语,也没留下任何遗嘱。只是在他病榻前,始终放着他曾经写下的那首诗:
江昏不得月,暑盛独繁星。
掠电偏难掩,摇风闪未宁。
有人愁太白,无始满空青。
岁已非吴越,占家莫狃轻。
聚若真成汉,沉忧独庶民。
在天犹没浪,照地若为春。
帝坐虚共主,农祥愿丈人。
斗箕勿相笑,南北正烟尘。
出殡之日,南通全城民众都来为他送行,他的陪葬品是: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他墓门上有着一副他生前写的对联:即此粗完一生事,会须身伴五山灵。
他就这样带着遗憾走了,尽管最终他一败涂地,然而他的伟大无人能及!
看看今天他给我们留下的,这笔最可贵的遗产:
1902年他创办的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变成了如今的扬州大学;
1905年他创办的复旦公学,变成了复旦大学;
1915年他创办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变成了南京大学;
1917年他捐资的同济医工学堂,变成了同济大学;
他曾经资助并任校董的南洋公学,变成了上海交通大学;
他参与发起并任校董的暨南学校,变成了暨南大学......
他曾创办的专业学府,也成了今天的高等学府。
1910年他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变成了景德镇陶瓷大学;
1911年他创办的吴淞商船学校,变成了上海海事大学;
1912年他创办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变成了东华大学;
1912年他创办的吴淞水产学校,变成了上海海洋大学;
1915年他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变成了河海大学......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这是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百年后理想终成真!后来刊印的《中国百名人传》中,起为黄帝,末乃张謇。
胡适写道:“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他拼尽一生,用这样的眼光,为祖国开辟出了两条路:一条实业救国之路,一条教育兴国之路。他是近代中国民营企业的开路先锋,更是劈波斩浪的时代先驱,他真正做到了以一己之力,兴建一座城,影响一个国,古往今来,世上像他这般的人物有几个?!
每一位通商心中,都藏着一位张謇
透过历史维度我们能看到,强国须振兴实业,也是100多年前张謇等一大批民族实业先驱者的不懈追求。
今天,我们和张謇所处的时代背景已大相径庭。在大数据时代,当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游走于张謇的精神世界,沉浸于他30年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御侮图强的实践时,我们首先体会到的是一个意气书生的家国情怀和担当。
“张謇精神”留给当代中国企业家三点启示:
第一,应当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要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冲破技术和资本壁垒,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
第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依靠实体经济,企业家应当自觉推动中国制造的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不能醉心于玩空手道、制造泡沫,成为操纵市场的金融寡头。
第三,应当塑造中国特色商业文明,既遵循现代工商业逻辑又秉持传统义利原则;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又讲求社会责任担当。
一个人改变一座城!在南通,数十万通商的身上都有张謇的影子,可以说,每一位通商心中,都藏着一位张謇。2016年至今,四位通商获评“张謇杯”杰出企业家,分别为:中天科技集团董事长薛济萍、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明达、罗莱生活董事长薛伟成、中南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新时代的“张謇精神”正熠熠生辉。
薛济萍
薛济萍身上有着强烈的产业报国情怀。
现在很多国人漂洋过海去国外海淘产品,认为洋货好于国货,这在薛济萍看来是打了中国制造业从业者的耳光,深感惭愧。为此,“我们要孜孜不倦地去努力,一步一步地去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未来世界是属于中国科技制造的,中天科技将打造世界品牌,为振兴民族工业贡献一份心力,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这些年,薛济萍带领中天科技集团一直以“工匠精神”深耕主业。他说,李克强总理提出“工匠精神”,意义重大。新时期的“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其内涵十分丰富: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保质保量、不投机取巧,不浮夸作假,耐心专注、不断完善,爱岗敬业、力争第一。中天科技多年培育的精细制造文化理念,与“工匠精神”一脉相承,高度一致。“未来中天还是要在稳中求进,适度发展的基础上走好每一步。”
“十年一规划,十年一跨越”,中天正在以自己的速度实现“世界品牌,百年中天”的梦想。
如今,作为南通民营企业家群体的杰出代表,薛济萍正铭记张謇先生“勉循积分,保全信用,行之以谨,持之以恒,自得社会之欢迎”的戒勉,弘扬张謇先生“爱国创业,艰苦自立,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正如他所说:“我们要学习张謇先生,尽最大的责任干好实业,报效祖国!”
石明达
2016年,通富微电收购AMD两家封测公司各85%股份,成立“通富超威”,这是石明达的一个大手笔。
这些年,尽管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风生水起,但真正能提升母公司竞争力增厚母公司利润的并不多。
石明达的并购,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凑热闹,而是为了心中“产业报国”的理想,在产业布局上下了一盘大棋。
这是石明达心里的一个“结”:直到今天,中国最大宗的进口商品,依然是集成电路,其进口量甚至超过石油;而且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与国家信息安全息息相关。
因此,石明达深感责任重大。“通富微电人”最大的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摆脱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况,在国际舞台上扬眉吐气。
在石明达心里,常常萦绕着一句话:“因改革开放而生,因国家引领而兴”。
对石明达来说,他和他的企业是因改革开放而生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通富微电,就没有技术改造,也不会有合作合资,包括公司上市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中国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市场,也造就了企业发展壮大的机会。
因国家引领而兴,像02重大专项,实际上就是国家引领的创新活动。当然通富微电有幸去承担了这个专项,说明他们具备相当的水平和实力,国家每年投入上亿的资金去开拓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品,让通富微电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缩短了与先进水平的差距,这就是国家引领而兴。
通富微电收购AMD两家封测工厂,花费3.7亿美元,公司只拿出了1亿美元,还有2.7亿美元是国家大基金提供的,大基金给了公司很大的支持。石明达觉得这句话非常契合通富微电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通富微电的确是因改革开放而生,因国家引领而兴。
薛伟成
缔造罗莱品牌传奇,在全国床上用品企业中率先上市,稳占中国家纺行业鳌头。两年前推动品牌商业模式全面升级,大手笔收购美国百年家具品牌,开启打造全球知名家居企业品牌的新征程。
2018年11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薛伟成陪同下来到罗莱智能车间参观。“总理对我们的创新研发成果给予了肯定,为罗莱新一轮发展注入新动能。”薛伟成说,企业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罗莱生活持续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研发及其质量标准体系的制订,在产品的柔软科技方面持续取得新的技术成果,先后开展了基于材料、结构、产品设计等不同层级的研发项目。与此同时,罗莱还根据品牌的定位及客群分析,进行多元发展,打造多品牌矩阵,借助大数据技术有效地研发符合市场喜好的个性化产品,用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及喜好。
“罗莱绝不仅仅局限于床上用品,我希望人们看到这个品牌,会想到一切关于家居美好的东西。”薛伟成说,改革开放的风潮影响了他们这代人,作为中国企业家,他将会倾尽全力,带领罗莱在向全球化家居企业转变的道路上走好走远。
陈锦石
作为海门先贤张謇先生的同乡,多年来,陈锦石一直坚持践行和发扬张謇精神。
无论是在事业开创之初,还是如今集团业绩超千亿之时,陈锦石始终把张謇作为标杆和引路者。陈锦石在集团的各类会议以及面对媒体时,最多提及的就是张謇。他认为,张謇热爱南通(海门),南通(海门)怀念张謇,张謇与南通这两个名字已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张謇的伟大创举与重大影响,也与海门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张謇是陈锦石前行的精神支柱。
张謇曾说过:“惟是国所与立,以民为天。民之生存,天于衣食。衣食之源,父教育而母实业”。
陈锦石秉承先贤“父教育,母实业”的精神,在中南集团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不忘造福桑梓、反哺社会,累计为上百万人提供就业岗位,连续多年蝉联海门纳税冠军、南通纳税大户。
30多年来,中南累计利税总额超300亿元,先后捐资8亿多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援建学校和养老机构、兴修道路与水利、抗震救灾、扶贫济困等。中南分别在海门市区、海门常乐镇投资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两个“一体化学校”,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同时,中南在云贵川、新疆等地援建了30多所希望小学,多次荣获“中国十大慈善企业”称号。
有人说,张謇精神就是“敢为天下先”的实干精神!
“实业救国”是张謇一生最著名的主张,也是他最大的成就。
陈锦石,这位一直坚持将“张謇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的南通企业家,也把实业发展做到了极致。
申明:本文内容由通商荟整理
来源:新华社、德国优才计划、通商荟往期报道、南通网等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戳戳戳!!!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