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职场 文章内容

突发!2020年底全面结束事业编制?没了编制“铁饭碗”,后浪们该如何乘风破浪?

发布时间:2020-07-29 07:22:24来源:英伦大叔

最近听说一个事业编的朋友在备考公务员,有点诧异,印象中这个事业编不也是铁饭碗吗?非也,当我看到新闻说2020年全面结束医疗行业的事业编制的时候,我恍然大悟,和朋友一样,嗅到未来可能的出路,很多体制内的人们早已开始为未来未雨绸缪。

取消编制这回是真的来了

说起这个编制这件事,早在2011年,事业单位就已经启动改革,2014年开始着手清理事业编制问题,列清单,2016年的时候,人社部在第二季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已经透露了取消编制的消息。所以这个消息不算是新闻,但是却还是激起了很多舆论,说白了,就是“狼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狼真的来了,怎么办。”

而说到中国的体制化,想来褒贬不一,槽点颇多,传说中不论行业,不论工作能力,体制内的鄙视链一直是“明目张胆”“暗度陈仓”的存在。

起初中国实行体制化的管理,为的是提高效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变化,体制化开始变味,各种因素开始阻碍了各行业的改革发展,这对于中国的整体化进程来说是一个壁垒,于是在2018国家机构改革目标里明确,最近几年内,事业单位称局委办的将逐步取消,职能移交,最迟将在2020年全部转制完成。

网络问答2013

取消事业编制,但编制依旧会存在,“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其实,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区分政府和单位之间的职能,未来这两种机构之间交叉重合部分会越来越少,职能划分明确,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负责社会公共服务。

当然这个是理想状态,在理想和现实中还有一些制度利益方的权衡和博弈。

体制内人员也被分三六九等?

说到事业编,肯定躲不过公务员体制,行业的体制、编制是有魔力的,不仅仅在躺在法条和政策里,也实现在现实生活中。

《机构编制法》颁布实施后,不允许出现法律规定之外的编制类型,再加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将生产经营类职能改企经营,推向社会,因此,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类编制将在2020年底之前撤销,不再成立和使用。这让很多本来辛苦获得事业编的人员一种一夜回到解放前,和手拿合同的普通企业员工没有区别的反差心态更明显,或者说还没有适应过来。

之所以体制内工作人员身份要分三六九等,除了法定职权分类外,还有一个就是财政负担的问题,中国的财政供养人员的系数约为0.285,这个是什么概念,对比美国的0.875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悬殊,要知道美国的公职人员还没有那么多的项目需要做,因为财政的地方承担能力的悬殊问题,现实中,很多地方财政连事业编制执法人员都养不起,但是执法任务量又特别大。所以才会有招聘支付低的临时辅助工作岗位、政府购买岗、劳务派遣、临时工等等人员用于补充。

但是比较尴尬的是,起初这样设置的补充岗位目的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补充人员主要是做辅助的工作,但是现实中,很多廉价招聘来的补充人员却做了正式工的工作,有的甚至做得更出色,却拿着补充人员的工资,但是从工资档位上却无法体现。本来想出来的好办法,却让钻空子的人玩坏了,变成了遇事临时工担责,没事临时工做事。工作量相同的前提下,工资晋级,职务晋级没有很好的上升空间,带来的恶循环就是,辅助岗位更换速度快,留不住人才,内部懒汉成为习以为常。

这些问题和矛盾激发了大刀阔斧破除编制改革步伐,一刀切不现实,但是有些必须马上改的是原体制内“不痛不痒”“不尴不尬”“非驴非马”的参公身份,这些身份比较混乱,很多初入体制职场的年轻人很难理解这些,他们本身是事业编制,但是待遇参照公务员执行,还本身是事业编,通过各种地方改革摇身一变成了参公身份,比较难理解的是这些单位的一些新进人员,甚至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的,这样的用人编制体系很难不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各种磕磕碰碰,阻阻碍碍。

事业编取消后,何去何从,公考依旧是香馍馍?

前段时间,某女团考上公务员,且还是政法系统的公务员的新闻报道占满了头条,要知道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公务员+法治”是坊间羡慕的足铁饭碗,“金饭碗换铁饭碗”,要的是一种保障,毕竟大家心知肚明,女团出道,获得成功还是凤毛麟角的青春饭。

很多挖空心思努力挤进体制的人们,为的确是获得一份悠闲的保障,这对于疫情期间引发的“被迫失业潮”相比,获得铁饭碗尤其重要,这也是今年各地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激增的另一个原因。

作为谋职,手握了公职的香馍馍的确是可以获得一个相对高的保障,但是体制改革的号角也开始起底最硬核的公务员队伍这份铁饭碗,原因很简单,行业需要活力,行业承受不住惰性,行业需要更好的危机时刻的应对战斗力。

对于处在编制改革当下的原编制人员来说,未来的职业的光明出路如何继续?成为大多数人关注的话题,毕竟这里关乎的大批人员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或者说是事业单位的中流砥柱。作为衔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安置原事业编里的“中流砥柱”们;对招聘的合同制的自收自支人员、合同工、临时人员等编外管理人员给予”重新“自主择业机会,将按《劳动合同法》规定,领取经济补偿后,自主择业,或者随企改制,安置到新成立的企业;而临近退休人员可提前交由社保部门接管的方案;而新进者则是实行市场经济下的合同聘任制度,这是对编制情感最薄弱,影响最小的一部分人,通过分群体的分流处理不同群体的矛盾。

这时候无论在哪个群体,对于一些无可替代傍身的技艺开始变得无比的渴望,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几年很多职业资格考试变得热门,更多的人愿意花时间在业余考证,在业余时间上在职大学,时代抛弃你,真的是招呼都不会打一下,除非你可以熬过时代。

体制内外良性沟通构筑可持续发展大环境

不偏不倚,无论和“姓公”的打工,还是与“姓私”的打工,都会有阶级的概念,都会有行业丛林法则里残酷的淘汰制,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很快,如果不能及时学习,做好知识储备,你就只能被抛弃在旧的“体制”中。

竞争是给编制改革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里的人和平台外的人应该多多换位思考,或者是跳出思维圈,把利益化放大,沟通交流构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

观点多元化碰撞的当下,体制内需要摆脱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思维,多与体制外的世界进行沟通,广泛接触,才能熟悉体制外的环境和规则,增强适应能力,亦能抵御突如其来的变革,也能获得更高的能力;

体制外的则无需盲目的羡慕,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体制,“呆着吧”“必须要挤进去”这些无论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不是什么健康的信号。

最后,想用一个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个道理来作为对体制化的一个现实的注解:一个在监狱里呆了几十年的犯人,体制化就像这个监狱一样。刚来的时候,你特别不习惯,觉得四处都不舒服,到处都在压抑你。可是,时间长了以后,你已经非常习惯这一切了。反倒是离开了它,你到活得非常别扭了。

平等是在体制框架内很难完成的课题,编制的抗危机能力,在这次疫情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他不会是永远的拦洪堤。努力去适应风浪,才是后浪们需要较量的乘风破浪。

------end------

文:JULLY编辑:Erin

英伦大叔(ID:UK07788915668)

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后台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敬请·关注·订阅

英伦大叔Youtube频道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英伦大叔VIP群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