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时尚 文章内容

他们在人前无比风光,却因为不快乐而选择了离开。

发布时间:2020-07-31 15:21:14来源:吉良先生

2020年的坏消息似乎从没想过放过我们,一个接一个地接踵而至。

七月初,那个以头戴式GoPro记录自己留学生活,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收获愉悦的叶修,在7月4日,他的生日那天结束了生命。

明明是个能在油桶上发现银河的,拥有着无法遮掩的才华和超乎常人的洞察力的男孩子啊!

没等我们从对叶修的惋惜中走出,7月18日,年仅30岁的日本著名演员三浦春马也和他的经典角色“樱井弘树”一样,真的变成天空了。

这明明也是个总在用笑容治愈人心的温暖大男孩啊!

随着时间推移,关于三浦自杀原因的说辞也越来越多。

《日刊体育报》报道称:“三浦因为出道很早,17岁就得了电影新人奖,一直生活在演艺圈中,片约不断,还有许多广告,一度让他感到痛苦不堪。”

三浦的友人证言道:“2年前,三浦突然开始狂喝酒,常常把自己弄得很醉,似乎心中有许多的郁闷无法发泄。”

什么笔记中的“好想死”,经纪公司友人贺来贤人在社交网站上暗指三浦是因为网络霸凌等等……

磅礴不想去揣测这原因,只是惋惜和心痛,在做这个决定之前,三浦曾经独自经历过多少痛苦、抑郁而难捱的日子呢?

叶修和三浦春马都靠自己的力量治愈了那么多人,但他们,都没能治愈他们自己。

还有年仅28岁的具荷拉,25岁的崔雪莉……这一个比一个年轻的,全都是曾经鲜活的生命啊!

这一个个年轻生命的【自行】离去,也都在告诉我们,精神层面的健康已然是我们作为社会人,最需要关注的一个隐性问题。

翻开厚重的时尚史,单单因抑郁症而【自行】离去的设计师也从来不在少数。案例多到网上甚至还有“艺术家+抑郁症=成功”这样的公式……

今天,磅礴想带着大家来怀念一下时尚圈这些年来因为抑郁症离去的那些知名人士。

他们值得被记住,也希望他们终能寻到喜乐。

JosephusMelchiorThimister

(1962年-2019年)

2019年11月13日,57岁的荷兰设计师JosephusMelchiorThimister在与抑郁症经历了长期斗争后自杀离世。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他在时尚圈真的不是一个默默不闻的小人物。

时尚女魔头AnnaWintour称他为“二十世纪最好的服装设计师之一”,RalphRucci称他为“这一代最伟大的设计师”,《VOGUE》还把他和NicolasGhesquiere、HediSlimane、Viktor&Rolf等10位知名设计师共同列为“TheNewGuard”的成员。

法国时装协会在公布其死讯也说:“JosephusThimister的前卫风格、优雅而注重技巧的剪裁,多年来一直为巴黎的创意作出贡献。”

为什么他能得到如此高的赞誉?

首先,Thimister是个名副其实的天才。

他宿慧天生,四岁就明确了自己对设计的热情,十四岁开始参与Agnesb.等品牌的时装设计,二十五岁以一等奖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的时装系。

毕业后的一次机缘巧合,Thimister在Chanel秀上结识了KarlLagerfeld,并成为了他的助理。

老佛爷非常青睐他,甚至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说:“你太过优秀,并不适合做助理。”

1989年,Thimister协助JeanPatou准备了1990年高定系列,还担任着《VOGUE》、《VOGUEDeco》、《ELLEDeco》等杂志的插图师。

1991年,他正式被任命为Balenciaga的艺术总监。

说起Balenciaga的创意总监,除了Balenciaga先生本人,大家会想到的应该不是NicolasGhesquiere,就是AlexanderWang或者现任的DemnaGvasalia了吧?

其实Thimister对Balenciaga的意义更是与众不同且至关紧要的。

Thimister入驻Balenciaga的首个只用黑白两色的极简设计系列,不仅是向品牌创始人CristobalBalenciaga的致敬,也赋予了Balenciaga全新的现代气息,成功带领当时已然面临倒闭的Balenciaga重回风光地位。

BarneysNewYork的时尚总监JulieGilhart就说:“这就是我们再次关注Balenciaga的原因。”

此后,极简廓形、雕塑艺术感、高超工艺的剪裁……都是Thimister为Balenciaga奠定好的基础。他甚至被认为是Balenciaga历任总监里最懂品牌DNA的一位,是被时尚圈埋没的宝藏。

Madonna、CaroleBouquet等名人都心甘情愿花费2千到近2万英镑的价格去购买他设计的Balenciaga高定。

偏偏Thimister又是个典型的艺术家性格,偏执又有反叛基因。

在Balenciaga1997年秋冬系列时装秀上,他不顾众人反对,坚持以震塌房子的音量播放以“挑战和冒犯”著称的AddNto(X)的音乐带,直接换来了Balenciaga的一纸解约合同。

Balenciaga的决定让Thimister备受伤害,他在日后的采访中曾公开表示:“我在Balenciaga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从来没有伙伴,十分孤独。

无与伦比的工作室和设计团队,渐渐变得官僚和企业化,我好像被榨干了,就像他们要偷走我的身份,把一切同质化,工作对我来说不再快乐了。”

离开Balenciaga的Thimister,开始为意大利成衣品牌Genny设计服装,也即刻创立了个人品牌。

尤其是在他的个人品牌中,他的创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和发挥。

他那极富突破性的设计风格,让法国超模InesdelaFressange,名媛JayneWrightsman都对他趋之若鹜。

但任何一个品牌想活下去,都不能一味活在设计编织的美梦里,都必须要与消费者接轨才能将生意维持下去,所以很多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一旦经营个人品牌,都很容易以失败告状。

Thimister也是如此。2004年,他关闭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次年他成为了法国豪华鞋履品牌CharlesJourdan的首席设计师。

2010年在法国时装联合会主席DidierGrumbach的反复劝说下,他“杀”回了2010春夏巴黎时装周,并带来了一举惊艳时尚圈的「1915:BloodshedandOpulence」。

几经沉浮,不乏亮点,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似乎停留在了Balenciaga。

叫好不叫座,踌躇不得志,最终Thimister在与抑郁症经历了长期抗战后还是选择了离去。

在Thimister身上也展现着时尚圈的一个永恒困扰——世俗的成功或失败可以定义一位设计师吗?

KatherineNoelBrosnahan

(1962年-2018年)

如果说JosephusMelchiorThimister的抑郁来自于叫好不叫座——

2018年6月5日,著名时装品牌KateSpade的创始人KatherineNoelBrosnahan在纽约上东区的家中自杀,年仅55岁。

KateSpade历来都是销量非常好的,叫好又叫座的品牌。

AnnaWintour在发表悼念声明时说:“KateSpade改变了美国年轻姑娘们的审美。曾几何时,你走在纽约的街道上,随时都能撞见拎着KateSpade包袋的姑娘。”

是的,KateSpade自1993年创立以来,就以跳脱了古板严肃,反而俏皮可爱的轻奢时尚理念唤醒了全世界的少女心,赢得了大量消费者的喜爱。

KateSpade是很多女孩的第一个名牌包,也是她们从少女变成女人的见证。

KateSpade的设计中满溢着的“快乐”元素,各种个性张扬、色彩斑斓而充满童趣的手袋,改变了人们对手袋的刻板印象,仅用三年时间就斩获了各大奖项,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美国代表品牌。

当KateSpade扩大到一定规模,年销售也突破了2800万美元后,Katherine却和她的老公兼创业伙伴一起决定:卖掉公司,生儿育女。

2006年,两人卖掉了公司的所有股份,Katherine也成为了全职妈妈。

沉寂十年后,2016年两人再次重返时尚圈,成立了以女儿名字+家族姓氏打造的全新品牌FrancesValentine。

品牌延续了KateSpade的熟悉风味,仍然主打轻快而少女的风格,同时又加入了更多“简约现代”的元素。

可惜还没等到FrancesValentine像KateSpade一样大放异彩,Katherine就因为抑郁症选择了离开。

Katherine严重的抑郁症反复发作在她49岁时,她的姐姐RetaSaffo在采访中说,Katherine的自杀并非“意外”,因为她曾担心有可能损害她的品牌形象而拒绝接受抑郁症治疗。

这就像很多喜剧演员,或者人设非常阳光的明星,他们都因为需要树立形象,并通过媒体来获取曝光。因此便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了隐藏他们的真实情绪,尤其是世人眼中的“负面情绪”。

但负面情绪,真的是需要被隐藏,是不该被启齿的吗?

L’WrenScott

(1964年-2014年)

和KatherineNoelBrosnahan一样,在人前永远热情乐观的,NicoleKidman、Madonna等人最爱的设计师L’WrenScott,2014年3月17日也因为长期的抑郁症在公寓里自杀。

回顾L’WrenScott的一生,她也是个生来就注定不平凡的人。

L’WrenScott原名LauraLuannBambrough,由养父母抚养长大。

1985年时,因为她193cm的傲人身高,她接到了CalvinKlein的广告拍摄,并在拍摄中被摄影师BruceWeber挖掘,顺利以模特的身份和L’WrenScott的艺名正式踏入了时尚圈,后来还走了Chanel和ThierryMugler等首屈一指的品牌的秀。

90年代中期,Scott开始尝试时装设计与造型,担任了如《十三罗汉》等知名电影的时装顾问。

凭借出色的造型能力,她还成为了奥斯卡金像奖的御用舞台时尚顾问,也是奥斯卡的第一个造型总监。

此时的她不仅成为了好莱坞的时尚权威人士,也就此结合了非常多的明星好友,还与滚石乐队创始成员之一的MickJagger从2001年起一直保持着恋人关系。

不过Scott一直不愿意对外承认她与名人之间的关系,她说:“我只想因我所做的事而被众人所知,而不是因为我认识谁。”

2006年,为了让更多的女人穿上完美的裙子,L’WrenScott创立了自己的同名时装品牌,并以女性轮廓和独特的华丽感得到了诸多明星的青睐。

从Madonna、NicoleKidman、AngelinaJolie到奥巴马夫人都是她的顾客。

英国版《VOGUE》的杂志主编AlexandraShulman说:“从一个造型师转型为设计师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L’WrenScott每季都给我们展现了非常棒的设计。”

即便有明星男友和众多明星好友的站台和支持——

根据同行在《每日邮报》中的说辞,自从2006年创立同名品牌后,L’WrenScott的债务每年都在高速增长。但即便债台高筑,她也不愿意接受男友的资助,一如她不愿谈起她与名人们的关系。

为CocoChanel撰写传记的作家JustinePicardia曾说:“人们经常认为时尚就像事物的表面一样。但是,设计师的生活通常会有非常阴暗的一面。”

SarahJessicaParker说:“L’WrenScott从来没有把负面的情绪表露出来过。我们都是非常复杂的人,私下的一面很难向人坦承。我只非常确定一件事——她的名望是靠她对自己一贯以来的严苛和勤奋赢来的。”

BellaHadid在2019年10月接受VogueFashionFestival的采访时就坦白说,自己过去五年饱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她说:“我18岁那时,连续四个月每天工作14个小时,我的情绪一直很不稳定。我想我只是想呼吸一下。”

她也分享了自己康复过来的经验,就是“如果你不想起床,那就不要。如果想取消计划,就取消计划”,学会善待自己,并在感到崩溃时及时向别人寻求帮助。

所以,是时尚圈太残酷了吗?

AlexanderMcQueen

(1969年-2010年)

2010年2月11日,AlexanderMcQueen在母亲葬礼的前一天,选择用一条皮带结束了生命。

这位“带来”了McQueen的女人,也“带走”了他。

这位时至今日都仍被时尚圈久久铭记、惋惜和提起的“天才”,是罕见的无需样板即可在模特身上缠裹面料,信手裁出样衣的设计师,是英国最年轻的年度设计师,甚至曾四度获得“英国年度最佳设计师”的荣誉。

但他的人生却一度十分灰暗。

AlexanderMcQueen全名LeeAlexanderMcQueen,1969年3月17日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

他的爸爸是个计程车司机,因为要养全家6个小孩而经济压力巨大,时常对McQueen暴力相向,因此小McQueen当时的画里就全是可怜的灰姑娘。

5岁的AlexanderMcQueen

McQueen的设计天份在那时也已露端倪。

他也从3岁起就坚定了当时装设计师的梦想,曾在姐姐卧室的墙上信手涂鸦了一个束腰曳地长裙的灰姑娘,这就是所谓的天赋异禀了。

不止父亲让McQueen的童年蒙上了黑色阴影,McQueen的姐夫也是不仅家暴他的姐姐,甚至还试图“伤害”他。

McQueen人生的转折点,在他16岁时受到母亲鼓励去一家传统西装裁缝店Anderson&Sheppard当学徒。

后来他又去圣马丁应征裁缝老师,却被慧眼识珠破格录取到了设计研究所。

插播一则很有趣的事。

McQueen最开始做学徒时负责的是缝制衣服标签,他居然天马行空地偷偷将一条写有脏话的标签缝入了查尔斯王子定制的夹克外套中。(一般人真的做不出这事儿)

McQueen在圣马丁的生活也并没有一帆风顺。

当时担任助教的FleetBigwood说,McQueen的作品常被大家批评,因此他也经常因为愤怒不被人理解而做出放火烧布等事情。

因为McQueen就是个内心极度柔软和敏感的人啊!

AlexanderMcQueen1999年春夏秀上那一幕由压轴超模ShalomHarlow表现的经典「天鹅之死」,当时McQueen就直接在现场爆哭。

1992年,AlexanderMcQueen创立了自己的同名品牌;1996年,在伯乐兼挚友IsabellaBlow的引荐下,他走马上任成为了Givenchy的设计总监。

18年职业生涯,42场时装发布会……从伦敦东区普通的工人家庭一路走到巴黎伦敦的顶级秀场,McQueen反叛而惊艳的才华让他风头无两,更让当时因1970年代的Punk潮流消退而变得死气沉沉的时尚圈恢复了蓬勃生机。

McQueen在时尚圈的“丰功伟业”无需赘述,而McQueen本人则说,他的母亲是他时尚之路的灵感源泉。

包括他接受女皇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司令勋章”时也坦言:“我授勋的唯一原因,就是让母亲看看白金汉宫的样子。”

McQueen的好友GeorgeBlodwell也曾透露:“McQueen活着就是为了令母亲自豪,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取悦她。”

除了母亲Joyce,McQueen生命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女人,就是前文中提到了的帽子名媛IsabellaBlow。

1994年时,Blow不仅在《VOGUE》上报道了McQueen的毕业设计,甚至豪掷五千英镑买下McQueen的全部作品,即使她当时正面临资产动荡,仍然分期付款地买下了。

她是McQueen的头号粉丝,更是他的第一个伯乐,帮助他建立了自己的事业。

在2007年时,Blow因为肿瘤和抑郁症选择了自杀。

为了纪念她,McQueen在2008年春夏秀场上,与帽子设计师PhilipTreacy协作,用一场帽子大秀来纪念这位拥有着“帽子女王”称号的挚友IsabellaBlow。(IsabellaBlow也是PhilipTreacy的缪斯女神)

2004年,McQueen与母亲Joyce一起接受媒体采访时,Joyce问McQueen最害怕的是什么?

McQueen脱口而出:“我怕你走的比我早。”

时尚圈的巨大压力、Blow在2007年的自杀——这些都已让McQueen饱受抑郁症之苦,而最爱妈妈的过世,更是摧毁他的最后导火线。

所以,残酷的不止是时尚圈,人生同样也很残酷。

除了近些年这些真实的因抑郁症离去的设计师,时尚圈还有很多被抑郁症困扰了一生的人。

比如和McQueen一样,在自己第一场时装发布会结束后全体起立喝彩时,偷偷流下了眼泪的YvesSaintLaurent,他就长年饱受抑郁症的痛苦。

还有被誉为“美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时装设计师”,并被CristobalBalenciaga称为“美国最伟大的时装设计师”的CharlesJames,他的一生都饱受抑郁症的痛苦和煎熬,强烈的自杀倾向更是如影随形地陪伴着他。

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CharlesJames,但他在时尚圈的声望真的丝毫不亚于YvesSaintLaurent。

Dior革命性的NewLook造型灵感就来自于他,ChristianDior先生本人甚至称他为“我们同时代中最伟大的时装设计师”。

ChristianDior2010年春夏高定系列在创意总监JohnGalliano的执掌下,也是通过NewLook经典造型和骑马裙装向CharlesJames致敬。

虽然CharlesJames1928年才正式开始设计女性服装,但从CocoChanel到ElsaSchiaparelli,还有石油巨富孙女MillicentRogers都是他的忠实顾客。

他对结构廓形和剪裁的把控与创新,以大裙摆和收腰著称的设计,雕塑感十足,因此也被称为“时装雕塑家”。

而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于他一生都致力于在苛求中寻找修饰女性比例的方法。

比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TaxiDress,就是采用螺旋式的贴身围裹剪裁和位于身体前侧的系扣,来打造了一件在出租车后座就能独立完成穿脱的礼服。

他还开创性地将拉链装在礼服背后,解决了女性先前的换装苦恼。

大都会年度时装展在2014年曾展出过15件CharlesJames的晚装长裙,每一条长裙都有一个屏幕专门解构并展示裙子的内部构造和制作次序。

因为CharlesJames着迷于奢华晚装的“内里乾坤”,他不仅希望它们极致奢华的同时又轻盈如燕,而且在设计和细节上永远极致追求完美。

同样被赞誉为“最懂女人的设计师”,近几年不太常出现的“小胖”AlberElbaz,甚至因为抑郁症考虑过转行去做医生。

前文提到过的JohnGalliano,也在接受《名利场》采访时说:“我的所有这些声音都在我的脑海中,问了很多问题。我害怕说不,我以为这显示出虚弱……我最终将在精神病院或六英尺以下的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根据心理健康基金会的说法,从事时装等创造性职业的员工经历和发展心理健康障碍的可能性要高25%。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也根据研究发现,从事时装业与精神疾病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

或许是因为叫好不叫座,或许是因为品牌的积极形象而导致无法及时疏导负面情绪,或许是因为人生中的一些失去,或许是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敏感而偏执……抑郁症在时尚圈乃至当代社会都已是不容忽视的心理疾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戴维·菲利普斯在研究媒介与自杀的关系时,首次提出了“维特效应”,指的是在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风靡全球时,很多对其痴迷的全球读者纷纷效仿主人公维特而自杀的风气。

包括在研究1947年至1988年英美两国的自杀率时,他发现每当报纸发表自杀新闻后,自杀率便会上升。

时尚圈也一直都将抑郁症的影响看在眼里,并利用自己的声量提醒着人们。

Prada2012年有一则创意广告短片《一次心理治疗》,就以冷笑话的形式,在心理健康咨询的背景下结合了时尚与艺术,讲述了一个富有女人的心理咨询经历,凸显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

Rhie2014年的广告片《单调的炼狱》中,也以一个独自生活的抑郁症女孩视角,讲述了抑郁症患者内心深处的想法。

磅礴也希望借助本次对时尚圈这些因抑郁症离去,或者饱受抑郁症困扰的伟大设计师的回顾来告诉大家:

首先,时尚圈的确不如它表面上的光鲜亮丽,它是一个高压力而且需要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地方。

但,娱乐圈不也如此吗?人生不也如此吗?

所以,在这样的境遇里,得了抑郁症真的不是什么不该被启齿的事,生病也真的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在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中,男主因为内向和对万事万物追求完美的性格而患上了抑郁症,他的妻子说之前觉得老公得了抑郁症这件事很难启齿,但现在她终于说出来了,她觉得很高兴。

磅礴也希望大家,不要以抑郁症为耻,它不过就是一种病症。

其次,生病了就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不要觉得负面情绪是可耻的,是不该为人所知的。

曾风靡一时的心理电影《头脑特工队》不就展示了悲伤的重要性吗?

最后,不要对抑郁症有羞耻感,更不要放大它,也一定要学会善待自己,放过自己。

在日剧《伦太郎》中,堺雅人饰演的心理医生巧遇轻生者时,他对他说:“不要再努力了。”

如果觉得累了,就休息休息,没关系的。

二十岁的三浦春马在给十年后的自己写过一封信,他说:

“你每天都过得幸福吗?有好好地把珍贵的东西抱在怀里吗?如果你成了一个做任何事情都全力以赴的人,那我会很开心。总之请依旧是一个强大的人,把珍贵的东西仅仅抱在怀里。”

磅礴想说,请你做一个不必时时刻刻都在笑,但是不要停止快乐的人,以及永远都不要忽视内心的不适,善待自己的人。

【END】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所有者,文字为博主原创。

本期文字助理:Zooey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向来不毒舌,内心充满爱的「吉良先生」微信公众账号,会精选过去未来从前以后的所有时尚界、美容圈、科技业,以及旅行、美食等相关生活领域里的有趣内容。基本是一个无节操也不靠谱的资讯平台,甚至偶尔偷懒时会以(自认为)迷人的嗓音来跟大家插科打诨。

如果这样的账号你感兴趣,那么请置顶或星标我们的账号。⭐️

另外你也可以关注我们新开的公众号「衣首包办」,搜索“衣首包办”、“Chic_Office”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们啦~

这里有一群忙着写写写、乐于买买买、善于发掘生活中各种有趣而又美好之物的编辑们,来为你出谋划策、与你种草拔草。

点击下面的文章标题,即可快速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