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中国人真的“嗜血”如命吗?

发布时间:2020-08-05 20:22:21来源:南周知道

今日话题

字数:2961阅读时间:5.5min

在叫法上,华南地区一般称血为“红”,比如猪红、鸭红、鸡红等等。甚至在抗美援朝期间,广东一带的民众把猪红粥,戏称为“杜红粥”,以表示对美国时任总统杜鲁门的轻蔑。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中国人爱吃“血”这件事。

(毛血旺。ICphoto/图)

平日里,呼朋唤友去涮火锅,席间端来一盘毛血旺,你忙不迭往汤锅里下。朋友疑惑:有啥好吃的,不就鸭子血吗?未等熟透之际你便又捞进碟子,蘸一口辣椒丢嘴里才边嚼边说:就好这一口啊。

有统计显示,北京各个集贸市场每天卖出去的鸭血超过了30吨。而在杭州,某些火锅店一天就要吃掉20到30斤左右的鸭血。由于供不应求,有些商贩动起了歪脑筋,猪血兑水的假鸭子血应运而生。曾经,长春的质监部门一次性就查获销毁过1000公斤以上的假鸭血。

其实,不光是鸭血,鸡血、猪血、牛血、羊血等,都被端上了各地餐桌,中国人“嗜血”,真的是老长时间了。

文明人的“嗜血”方式

以文明人的方式“嗜血”,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记住,文明人是最紧要的区分。毕竟在国家的形态出现之前,老祖宗们可是茹毛饮血的,那时候的动物血液是最直接的食物来源。而当大家都成为文明人后,吃相自然就不能像过去那么豪(难)放(看)了。

咋办呢?取饲养牲畜的血液祭祀先人,这被称为血食。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至于为何用血液祭祀,这恐怕是古人内心对生的渴望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血从动物体内流出,鲜红且冒着热气,生命随着血液的逐渐流干而消逝,而那碗鲜血,自然就成为了生气的源泉和象征。

你看那林冲杀了陆虞侯,就是取其鲜血淋漓的人头祭祀山神;武松杀嫂,也是用其血祭祀大哥。至于在精怪文化体系里,白骨精和那条蟒蛇,更是靠着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供应,才能维持自身修炼的形神不灭。

随着祭祀文化的不断完善,血食的意义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最直接的就是,只有嫡系男性子孙,才有向祖宗供奉血食的资格。

《晋书》就记载,西晋初年的皇亲国戚贾允无后,有个叫郭槐的就给他出主意,让外孙子给贾家定门立柱。就因为这事,贾允死后商量谥号时,礼官秦秀以“绝父祖之血食,开朝廷之祸门”的理由,建议给贾允一个“荒”的谥号。

虽然最终给了贾允“武”的谥号,但血食和有没有后代这事,却深深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河南民俗志》里也提及,古代的中国人相信死后有灵魂,后世子孙定期杀牲取血供养,就可以保佑家族血祀绵延不断。最关键的是,这种供养需要嫡系男性子孙来操作,否则祖先就享用不到。

血脉和血食通过祭祀文化,紧密缠绕在了一起。有人可能会不解,那古代的活人就不吃动物血吗?试想血液都能被当成供品,活人能不吃吗?

闽西一些地区的风俗是,清明节祠堂祭祀后,还要上坟祭祀。上坟祭祀时,辈分高的人先上香,之后把淋了鸡血的纸压在墓碑顶部,同时墓地的周围还要压上一圈没有淋鸡血的白纸,这个意思代表着墓主人有后,能够给祖先“血食”。接着,按照辈分高低逐次跪拜、焚烧纸钱,鸣放鞭炮之后,祭祀就结束了,然后把所带祭品分给在场的每个人吃掉。与此同时,当天还要把祭祖所准备的祭品统统吃掉,称为“吃祖”。

血食作为祭品,和吃是天然相通的,毕竟祭品就是食物。当供桌上摆放的那碗血逐渐凝固后,它就又该被端到餐桌上了。

肉少,血不能浪费

我国是农耕文明起家,相比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碳水化合物虽然摄入的比较充足,但是肉类食品就不一定了。

尤其牛羊肉,中原以及南方地区,摄入量肯定超不过长城以北以及西北地区。农耕地区的肉类主要是以家禽和家畜为主。但由于古代粮食产量低,家禽家畜基本都是散养,因此最终获取的肉类也不会很多。

比如陶渊明,他辞官回家隐居种地。在现代人的意识里,陶渊明自己种地,没事再养点鸡鸭,混个肚饱肯定没问题。可事实上,老陶的生活却是“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古代生产力以及粮食产量都很低,人们多数时候只能靠天吃饭。

毕竟,陆游说“丰年留客足鸡豚”。一个“丰”字,道出了古人是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天天大鱼大肉的。

即便是到了近代,例如《白鹿原》中,黑娃还是能够遇见一个天天只吃粗粮、饭后还舔碗的地主老财。哪怕是白嘉轩家里,也是面食居多,菜都少见,更别提荤腥了。

正因为肉少,要逢年过节或者祭祀的时候才宰杀,所以从肉到血液再到内脏,牲畜身上所有的东西都不会被浪费掉。

相传,南京某人杀鸭子,鸭子血盛在一旁的器皿中,粉丝不慎落入血里。不想浪费血和粉丝,他将两样一起炖煮,谁料想香味儿扑鼻,引逗得邻舍都来询问他在做什么。于是无意之间,鸭血粉丝汤便被发明出来了。

事实上,是不是无意的没法考证,但如何食用动物血液,古人始终在绞尽脑汁地研究,而且,还推导出了科学依据。

(猪血。ICphoto/图)

吃血补血?

根据中医吃啥补啥的理论,动物的血液是很好的补血原料。

比如牛血,《本草蒙筌》就记载,可以养血活血、健脾补中。便血、外伤、血痢的患者煮熟后服用良好。

再比如猪血,《日华子本草》以及《医林纂要》都表示其可以补血,治疗“奔豚暴气”,即心脑血管方面的各种疾病。除此之外,猪血还有利大肠的功效。

这就是中医“以形补形、以脏补脏”的治疗方法。不过类似的观念不但在我国流行,国外也有相同的说法。在南美,因为辣椒的形状和颜色,人们就认为它有壮阳的作用。

而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到了现代人。如今很多人都认为,有贫血症状的话,吃鸭血、猪血等动物血液,就有很好的滋补疗效。

虽说动物血液中的铁含量丰富,食用对身体有帮助,但如果找不到导致贫血的原因,吃血补血的办法就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至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打鸡血疗法,利用中医补血的观念,再结合西医直接将血液注射到体内的技术,中国人更是把吃动物血发挥到了狂热的极致状态。

定格成美食更好吃

不过相对而言,血制品的意义,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美食上。毕竟把它看成是一种食物,要比把它看成是一味药,心理接受度上要高多了。而且千百年来,各地区的人都有了各自的“嗜血心得”。

在叫法上,华南地区一般称血为“红”,比如猪红、鸭红、鸡红等等。甚至在抗美援朝期间,广东一带的民众把猪红粥,戏称为“杜红粥”,以表示对美国时任总统杜鲁门的轻蔑。

到了西南,则称为血旺或者旺子,猪血旺、鸭血旺(毛血旺)等,如今随着火锅流传,都是驰誉全国的美食。而在华东,江苏、浙江等地鸭血粉丝汤盛行。鸭血、鸭肠、鸭肝等,再配上粉丝炖煮,芳香四溢。据说这样的吃法从清朝开始便出现了。

相比之下,东北人的血肠就豪放无比了。宰杀之后的血液加入剁碎的肉沫,放入盐、姜粉、胡椒粉等调味品后灌肠,而后捆扎好,放入锅里蒸煮就行了。

血肠这种食物,在古代本来就是满族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根据《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记载,血肠又被称为白肉血肠,过去在祭祀大典的时刻,才会制作血肠,而且有一套严苛的流程。看来,和古代汉族地区的血食祭祀有异曲同工之妙。

辣子蒜羊血是陕西人的吃法。作家贾平凹曾写道:清晨,或是傍晚,食摊安在小巷街头,摆设十分简单,一个木架,架子上是各类碗盏,分别放在盐、酱、醋、蒜水、油泼辣子、香油。木架旁是一火炉,炉上有锅,水开而不翻滚,锅里煮的是切成小方块的羊血。羊血捞在碗里,并无许多汤,加各类调料便可下口了。

无论是哪个地区的血制食品,不同的地域,也为其注入了不同的口感,那味道也随之会悠然入口、沁入喉舌。一份吃下来,或让人回味无穷,或让人大汗淋漓。当然,血食的味道再好,“嗜血”的吃货们也要明白,它只是正餐的点缀。

相关文章推荐

与其说广东人爱吃暗黑料理,不如说在信息流传的过程中,这个事实已经异化成为一个标签,以讹传讹了。

↓点击阅读↓

《》

·南周知道出品·

·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但是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点一下,知识的储备又增加了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