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11 21:23:03来源:复旦金融汇
▼▲
成长为卓越总经理的最后一步在哪里?
总经理们是如何从小职员一步一步做到今天的职位的?有哪些相似的经历和规律呢?在拥有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管理经验之后,距离成为卓越管理者还差什么?
▼▲
Chapter1
一、走过大时代的管理者们
根据腾讯科技的调查显示:60%的CEO回看自己的成长历程,都认为自己是先参加工作,后逐步确定努力的方向与目标,3%的CEO认为自己是不断被工作和大环境推到今天这个位置上。与之相比,另外37%的CEO目标明确,从毕业时就确定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和工作领域,这部分人以互联网领域中的创业者为多。
除去少数创业者和接班人,对于企业的总经理而言,多数管理者是从一位普通的一线员工做起,在不断的磨炼和学习中逐渐走上管理岗位,很多人亲身经历了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企业的管理逐步与世界接轨甚至个别实现了超越,除了改革开放大背景的推动外,我想离不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职业经理人的不断学习和成长。90年代中国大陆教育培训行业开始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管理走进中国企业,到新千年伊始,工商管理教育已经遍地开花。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和提升职业竞争力,很多人选择了读书和学习,而这种学习成就了今天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和创业人。
经历了新千年的就业难的宏观大背景,很多人当年在“先就业再择业”的大潮中走上了工作岗位,虽然专业岗位不匹配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在不断摸索和自我认知中找到了发展的方向,这其中让总经理们不断进步的原因,除了工作和家庭之外无外乎个人学习了。至于中国创业者们的心酸历程和悲喜结局我们这里不过多赘述。
▼▲
Chapter2
二、知识时代的困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迭代发展,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底层推动性力量,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知识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知识大爆炸让人迷茫。知识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管理效率的提升才是今天管理者需要面对的挑战。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管理既是一门艺术同样也是一门学问。不断被工作和大环境被迫做总经理的人毕竟是少数。其实很多总经理在某一方面非常专业,有的人擅长业务,因为是从业务条线逐渐走上管理岗位的;有的人擅长营销,因为是从营销条线升上总经理岗位;有的人擅长生产管理,因为是从车间技术工人做起的……
尤其是在中小企业的总经理成长的这个特点明显,而大型企业因为存在轮岗的机制和条件,尤其是很多世界500强大企业,在成长为总经理的过程中,轮岗已经成为普遍的成长路径。因为作为公司总经理,对其能力结构的要求一定要高于一般管理者,尽可能是一个既懂经营,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或称谓全才或通才。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多元化战略的演进,对于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数字时代的今天,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懂领导这四项基本能力已经不可或缺。
我们经过实际的调研发现:很多职业经理人实际上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学习和工作两不误几乎是常态,这也侧面反映了为什么中国企业成长迅速的原因。很多的总经理、总裁、董事长们读过北清、学过复交、混过长江中欧的比比皆是,可以说学过的知识非常多,同学也是五湖四海,按理说管理能力非常之高,然而真的把企业做强做大的依然是少数,大部分的管理者并没有明显的成长。
所以很多总经理们就不自觉赶上了现实的尴尬:工作那么多年,管理做了那么久,学过了那么多的课程,读了那么多经典,熬过了那么多的鸡汤,走过了大时代的洗礼,时至今天依然管理不好自己的企业。
▼▲
Chapter3
三、数字时代的学习密钥
数字时代已经是一个客观的实然,商业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数字生态已经初步形成,新需求新市场在不断变迁,企业面对的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远超过去,管理者的成长速度如果跟不上时代,组织进化太慢,企业被淘汰也就不足为奇。
数字时代的学习特征
1、知识与垃圾的边界被打破。
今天的知识可以说是遍地开花,知识的获取途径简单粗暴,图书馆不是最主要的知识宝库,维基百科、百度、抖音等随时可以学习,人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知识。学习知识不是重要的,而是学什么,学习正确有用的知识才是学习的开始。很多人被互联网上的错误知识引导而浪费了宝贵时间是比较常见的。知识也分有用和垃圾之分,在有限的时间内,发现有价值的知识,学习有用的知识才是关键。在知识与垃圾的边界被打破的情况,一个人需要培养鉴别有效知识的能力非常关键,也是让学习有用的开始。因为一旦被垃圾知识引导毁三观是学习最可怕的敌人。
2、知识VS能力和学习VS创新。
今天的竞争压力下人人都在学习知识,然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人是少数,能够进行创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效率会提升,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是趋势,因此在这种新常态下,管理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更新。
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习力=转化力,目的才是学习的动力。
3、碎片化VS体系化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毕竟是娱乐而不是学习,是碎片化的娱乐。而碎片化的学习平台虽然可以部分解决问题,然而依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正所谓扬汤止沸,浅尝辄止,是碎片化学习的软肋。数字时代下,系统性学习才能根本上提升学习的转化力,让个人蜕变,让企业受益。尤其是作为总经理的管理者,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懂领导这四项基本能力必须要依靠系统学习才能将他们融会贯通。
所谓每天学一点点就进步一点点的假设是有条件的,即记忆力很好,不会遗忘。系统性体系化的学习才是强化记忆,克服遗忘的有效方法,才能产生“1+1>2”的效果。
4、转化与融合是关键。
学习仅仅依靠兴趣是不够的,学习还是需要有意识有目的,今天的岗位非本专业非本意非兴趣点是常有的事情,我们不能用过去的学习结果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而是需要不断有意识有目的的去学习和实践探索解决问题。所谓现学现卖是有一定道理在于带着目的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转化率,将知识和问题融合,将理论与实践融合是数字时代人才的基本能力。而不是比较谁知道的多,知识面广,而是比较谁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创造出价值。
每个人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同样的学习内容和管理问题,总是有人脱颖而出的原因就在于此。
点击1分钟视频,
告诉你为什么选择复旦管院总经理班
▼▲
Chapter3
四、卓越总经理还差什么?
面对上述所提到的管理者的尴尬困惑,在认识了数字时代的学习特征之后,新时代总经理学习的逻辑自然就清楚了。
第一,学习一定要专注。
专注是当下时代的奢侈品,专注才能聚焦,聚焦才能转化,有转化才有成长。
第二,一定要进行系统化学习。
要想解决销售问题,只去学习销售的课程不是好的方法。我们要知道来自于某一点和某一方向的问题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法,才能解决由于系统性漏洞问题带来某一点的问题。
第三,学习要跟对人。
所谓名师出高徒,学习一定要选择好老师好课程。要质量不要数量,要吃力不要容易,要多参与而不是表演。
总经理作为公司运营管理的核心领导岗位,需要具备四大基本能力的同时,能够时刻保持学习力和创造力。总经理在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后,具备充足的转化能力和融合条件,一旦开启一段学习旅程之后,就要保持专注,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融合企业的管理问题,找到系统解决方案,投入实践并进行优化,这样才能让我的学习变成企业的发展,让学习的价值变成企业的增值。
▼▲
那么成长为卓越总经理还差哪一步?
答案就是:融合
学的知识越多,看过的案例越多,经验越丰富就越需要融合,所谓融合就是将所学所知进行在加工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考和再建构的能力。融合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结果,这是当代管理者、经理人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以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唯有整合旧知,激发新知,方能突破问题瓶颈。犹如金庸笔下的杨过一样,纵然你学会北丐、西毒、郭靖、独孤求败等人的各种绝学,然而每一项绝学都需要花费一生的精力去修炼也未必超越前人,因此他融合各家所长结合自身特点优势创造了黯然销魂掌的独门绝学。
管理者要想获得融合的能力就要改变过去的学习模式,很多企业家都学习华为,甚至全盘学习华为,殊不知华为的全套模式根本就不适合,任何标杆企业的管理模式都不太适合全盘模仿,而是需要挑挑摘摘,发现哪些适合哪些不需要,再将各个标杆经验进行提取后进行融合思考,搭建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这才是今天总经理学习获得真知的学习精髓。
挑挑摘摘也不是简单的挑剔,因为首先要对自己的企业和所在行业有深刻认知,其次要意识到别人的精髓不一定适合自身企业的DNA,别人的糟粕不一定是毒药,这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甄别力。
融合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整合,而是需要重构思维模式,明确预期目标,突破常规思维,将融合思考与系统再建构变成一种习惯,才能突破自身管理的束缚,打破格局限制。
同样的思维、同样的习惯只会产生可预期的相同结果,唯有融合创新才能让企业家和管理者打破未知领域的天窗,让企业抢占竞争优势。
当然作为总经理在选择学习课程时候也是要使用融合思维的,选一个具有系统性和融合创新的学习课程才能让成长更有效果。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近期推出的系统性新课——“总经理战略落地课程”。
将商科经典与中国最具标杆意义的管理实践有效融合,课程除了复旦管理学院最优秀的EMBA教授以外,还力邀来自华为、阿里、小米的杰出高管,从实践落地的角度,深入剖析战略执行、组织发展、文化塑造、人才培养、绩效考核、销售铁军打造、产品思维、互联网营销等的成功管理系统。
将商科理论体系和标杆企业实践经验有效融合,帮助总经理构建适合自己企业的战略落地系统,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总经理的管理效率,让转型不再迷茫。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总经理战略落地课程(第2期),计划于8月线下启动。
截至今日,已录取优秀企业家与精英人士57人,尚余少量席位可接受申请。
声明:本课程招生工作严格遵照“择优录取,宁缺毋滥”原则,最终录取人数60人,以审核情况为准。
席位有限,距报名通道关闭已经进入倒计时!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申请
点击“阅读全文”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