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热血抗战】郑洞国、裴昌会、姚国俊、覃异之……民革先辈与平汉线北段之战

发布时间:2020-08-26 17:21:54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北平、天津很快沦陷。保定作为河北省会,平汉线北段战略重地,一举跃为华北抗日正面战场中心所在。根据《国军战争指导方案》,河北省和山东省北部划为第一战区,蒋介石名义上兼任司令长官,实际交代徐永昌设立保定行营,任命刘峙为第2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平汉线北段防御部署。因缘际会,民革先辈郑洞国(第五、六、七届民革中央副主席)、裴昌会(第五、六届民革中央副主席、第七届名誉副主席)、姚国俊(第五、六届民革中央团结委员)、覃异之(第五、六、七届民革中央常委)等人聚集保定抗日前线,共同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宁死不屈的慷慨悲歌。

01.

军系庞杂情势危急

郑洞国

姚国俊

1937年8月,国民革命军第52军正式编成,军长关麟徵、副军长张耀明、参谋长姚国俊。成军之初下辖第2师和第25师,分别由郑洞国、张耀明担(兼)任师长。这支军队属于中央嫡系精锐,高级将领几乎都是黄埔军校出身,关、张、郑三人均为第一期毕业。从陕西开赴华北途中,郑洞国十分重视宣传鼓动工作,“本师因参加过长城抗战,对日作战有一定经验,加上受全国抗日救亡热潮的影响,官兵们都对日寇怀有仇恨心理,故而士气高涨。”

平汉线北段涿州、保定附近战斗经过要图(1937年8月21日至9月24日)

军事委员会结合当面敌情,在平汉线北段预设三条抵抗线,第52军负责构筑安新、漕河、保定、满城一带防御工事。9月中旬,日军第6、第14、第20师团齐头并进,开始南下进攻涿县、保定地区。战地女记者谢冰莹从睡梦中惊醒,“敌机虽有相当高度,不敢低飞,投弹未能准确,然破坏亦可惊人,房屋被炸甚多,保定西门以北,城墙亦被炸毁一段”。18日,涿县失守,蒋介石指示:“我军应在保定附近与日军决战。”刘峙命令第27路军、第52军集结平汉线两侧,沿漕河南岸,右依白洋淀湖沼地带,左倚满城高地阻止日军;第26路军、第3军担任总预备队,骑兵第10师等部负责右侧背警戒,第47师守备保定城垣。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从石家庄一路北上的第27路军只有一个团按时赶到,主力涉水北进,动作缓慢。刘峙只好调整部署,改令第3军接替满城附近阵地,但直至战斗打响,该部尚未完全到位。说来说去,保定正面只有第52军不打折扣完成集结,关麟徵似乎信心满满:“牺牲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要牺牲,尽全力来保卫我们的华北重镇保定。牺牲的决心,就是我们民族得到解放的一种表现,我们要拼,拼出我们最后的力量。”

为了集中兵力,最大程度发挥协同作战功效,保定行营指定第17师暂归关麟徵指挥。第17师原为杨虎城旧部,师长赵寿山反对单纯防御:“保定是很难固守的,不若只留一个团抗击敌人,把其余大部分主力撤到铁道以西,背靠满城一带山区,待日军南下时,从侧面给以猛袭,我估计可以打一个好仗”。蒋介石三令五申,“我军须固守保定、满城各要点”。关麟徵岂敢懈怠:“不行!保定丢了委员长要我的头!”

保定诚然难守,第52军“正面之广超过70公里,平均每师约24公里”,“以三师占领偌大之正面,当感兵力之不敷也”。此外,参战部队系统庞杂,既有中央军,也有陕军、东北军、西北军等地方军系,刘峙事后总结经验教训,不仅“士兵教育训练及武器装备各异”,而且“指挥自难如意,命令亦多难贯彻”。

02.

拼死阻敌事倍功半

覃异之

9月21日清晨,日军步、骑兵约5000人,由徐水、逐城镇南犯。据赵寿山回忆,“我前沿阵地上的一个据点,丢了三次又拿回了三次,敌人于是分两路改向张耀明、郑洞国的防地进攻”。当晚,第25师防守的满城西北山地危机四伏,第149团团长覃异之莫名悲愤:“我们一个团要守两个团的工事,实在顶不住,被打散了,我的胸部也受了伤,望着垮下来的队伍,肺都快气炸了,决心与阵地共存亡,我强挣着起来,拔出手枪就准备再往上冲,但副官和卫兵一同上来抱住了我。”

第二天,日军第6师团源源而至,漕河水浅,随处可以徒涉,形势对守军极为不利。郑洞国记忆犹新:“日军依仗强大的炮火优势,发动了一次次凶猛的进攻,战斗异常激烈。幸赖我军士气旺盛,将士用命,拼死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午后,漕河南岸工事几乎全毁,官兵们匍匐在倒塌的工事里,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顽强抵抗。郑洞国从城内抽调部分兵力前往增援,由于缺乏战防炮,日军坦克左冲右突,给守军造成很大伤亡。此时,第25师在满城渐渐招架不住,第3军第7师一度协同逆袭,第21旅副旅长兼第41团团长尉迟凤岗壮烈牺牲。

依据蒋介石最新指示,刘峙决定连夜收缩兵力,第52军固守保定、安新两城及其附近地区;第3军固守满城及其西北一带高地;第47师及豫省保安第3团统归关麟徵指挥;第26路军第27师策应满城方面作战。22时,各部分头行动,“惟敌我战况胶着,新阵地距第一线10余公里,脱离困难”。第25师从满城撤下来不足四个营,第145团团长韩梅村痛心地说:“全团官兵伤亡过半,大军犹如脱缰之马向南狂奔。”

关麟徵电话联系郑洞国:“现在第25师压力很大,有的部队已经垮下去了,我准备转移阵地,将第25师布置在保定以南地区,作为军的预备队。第47师正在向你们靠拢,刘总司令命令他们协同你师守城。”关麟徵原本打算迁入城内指挥,参谋长姚国俊期期以为不可:“电话已被破坏,城内消息不通,困守其中,指挥诸多不便,势亦绝难持久。”经再三劝慰,军部迁至城东南小连庄,出于尊重中央旁系将领,关麟徵示意守城部队统归裴昌会指挥,郑洞国欣然接受。

姚国俊内心说不出的难过,小连庄距离保定不远,强烈的爆炸声、冲天的大火,一切都在昭示着一场恶战在所难免。情况的确不容乐观,第47师原系孙传芳“五省联军”一部,师长裴昌会不乏爱国热情,早在学生时代就有强烈的“反帝”思想,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但该师并非生力军,之前在涿州附近迭经苦战,仅剩下三四千人,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03.

独木难支血战突围

日军第14、第20师团从两翼绕攻保定后方,坦克、装甲车掩护第6师团直扑保定城下。9月23日,“敌人三面围攻,飞机到处掷弹,沿西门而北受重炮轰击,城墙倾圮甚多,罅口到处皆是”。第2师官兵在北门内外和附近城垣上与日军展开剧烈肉搏,郑洞国急令师直属部队增援,同时组织敢死队发起反冲击,一举歼灭突入城内之敌。但情况很快发生逆转,刘峙已先撤退,城外友军联络不上,甚至本军第25师也没在保定以南站稳脚跟。日军骑兵乘机迂回包抄,第2师后方机关、辎重、医院、电台等单位未及转移,悉数被敌冲散。

裴昌会

“我对关麟徵颇有看法,我们共事日久,彼此总该有些关照,但他将我这一师摆在最危险的地方,撤退时竟连个招呼都不打,任凭我们去牺牲,不仅全无一点情义,而且也太不负责任。”郑洞国只好等待裴昌会进城再作商议。事态何以至此?随军转移的谢冰莹提供了一些细节,原来24日凌晨两点,第52军指挥部再由小连庄移至城南田各庄,“上午10时左右,忽传来枪声甚密,据探报乃敌人骑兵由于家庄车站迂回到达,幸第25师由保定退出之一部约300余人,经过该处,始将敌人击退”。

此刻,保定城内硝烟弥漫,先是日军飞机往复轰炸,紧急着一排排炮弹铺天盖地袭来,炮火之猛烈达到空前程度。据守在城垣工事里的官兵们,被炸得血肉横飞,惨不忍睹,城墙也被打塌多处,形成几道很宽的缺口。短兵相接之际,裴昌会率部赶到城外,郑洞国深感意外:“各路友军竞相后撤,唯独裴师长不避艰险,依令而来,此举使我对他十分敬重。”听完战斗情况介绍,裴昌会默然良久,没有明确发表意见,“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眼下死守保定已无希望,只是碍于未接到上级的撤退命令而不好言明”。

临近中午,日军第6师团穿插渗透城内,逐渐扩张占领面积,第6旅旅长赵公武被迫朝着东南方向转移。情况紧急万分,第2师参谋长舒适存焦急地说:“现在或是死战殉城,或是乘机自动撤退,以全实力,请两位师长速做决断!”郑洞国略加思索:“我们并未奉死守到底的命令,况现已抵抗二昼夜,孤军难支,应撤出保定以保全部队,将来若有问题由我承担,不知裴师长意见如何?”裴昌会爽然表态:“我同意郑师长的决定,此事还是大家共同负责,就赶快行动吧!”

《大公报》记者后来撰文指出,保定城垣“抗战之激烈,牺牲之悲壮,在平汉线为最甚”。据国民政府史政部门统计,中国军队参战官兵31167人,伤亡7625人、失踪2168人。日本防卫厅战后编写的《战史丛书》,认同涿州、保定一线“战况激烈”,实为双方在平汉线上第一次真面目较量,“华北方面军”总计参战88500人,战死1448人、重伤4000人。

作者:冯杰

编辑:

王富聪孙靖琪

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除了带给您优质黔货

更希望我们能带您

去了解贵州深山里的故事

敬请关注

博爱扶贫云商城

那家网/苏宁易购

黔货出山,我们在努力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