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廖仲恺案“悬案”不悬

发布时间:2020-08-27 19:21:56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廖仲恺,原名恩煦,号夷白,字仲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

今年是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去世95周年。1925年8月20日上午9点50分,出席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会例会的廖仲恺,步上广州市越秀南路惠州会馆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门前台阶时,遭遇暴徒袭击,当天不治牺牲,以身殉国,这就是民国史上的“廖仲恺案”。

查案一开始便千头万绪,有多条线索、不同指向,人们莫衷一是,虽然前后拘捕了50多名嫌疑人,但重大嫌疑人、“主谋真凶”逃走没有归案,也有的人归案后没有审查清楚就被处决,加上种种传言四起,后来掌握话语权的办案者又把查案演绎成一场政治与军事的博弈,甚至是权力倾轧,案情的“能见度”很低,有意无意的不了了之,更增添了暗杀这种本是恐怖事件的诡异性,没有抓住主谋,一直没有把整个案情通过供述、人证、物证、分析推论等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致使“廖案”成了“迷案”“悬案”。

后来,国民党发生政治质变与组织分裂,偏离孙中山改组后的政治方向,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就从这里开始撕开了一道深深的缺口,谋杀廖仲恺就像一场政治地震,对广州革命政权产生了极大破坏。“孙中山、廖仲恺相继去世,这终使国民党历史的‘孙中山时代’,无奈地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个党的前途莫测、充满变数的‘新时代’,在廖死之后迈开了它的第一步”,更使“廖案”成了后人谈论那段历史绕不开的案件,也成了数十年来史家一直思索和探寻的中国民国史上的著名“悬案”!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右派指使暴徒暗杀了廖仲恺。这是何香凝及子女守护在廖仲恺遗体旁。

发生在95年前的这桩案件,历史的现场早已化为岁月的烟尘难以打捞了,人物已不断远去,今天更没有了水落石出的可能性。

但是,单从案件主角廖仲恺的思想与活动轨迹进行分析,还是可以发现埋伏在历史逻辑里的种种线索,形成“悬案”不悬、“迷案”不迷的判断。廖仲恺就是为了他坚定奉行和竭力捍卫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立场与不断奋进的姿态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01.

廖仲恺的思想

孙中山是国民党的领袖,享有崇高的威望。他致力于民主革命凡四十年,在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过程中,虽屡败而能屡战、屡仆而能屡起,固然有他径直冲向目标的坚韧和个人品格中可贵的爱国奋进精神,“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更因有对他复兴中华的职志深知深敬的坚定支持者和爱国共鸣的同志战友。当然,也总是免不了有形形色色攀附权势的“识时务者”围绕着他。因为前者,民主革命事业能够继续下去;因为后者,前进道路上平添了复杂性和曲折性。

廖仲恺是孙中山最得力的助手和忠实战友,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决定联合苏俄、与共产党实行党内合作,坚定支持并帮助他实行三大政策。但是,1923年开始时就有党员公开反对改组国民党、“弹劾”共产党,有的不断向孙中山进言、提案,一直存在着右倾思潮和右派力量,以至在国民党“一大”会上还发生激烈的争辩,他们认为联俄、联共就像让孙行者钻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由于孙中山的威望与主张坚决,加上中共党员代表和廖仲恺等左派对这些破坏者作了一系列的不懈斗争,右派的意见不得不暂时搁置,国民党顺利地完成改组,维持着统一稳定的局面……

1925年廖仲恺在东征前线参加孙中山悼念活动。

孙中山的去世,国民党失去了能有效调控各派势力的领袖。廖仲恺作为国民党核心成员之一、坚定的左派,顶住国民党内外各种守旧势力的压力,一再表示遵照“总理遗嘱”,继承总理遗志,要将联俄容共、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国民革命进行下去,坚决维护三大政策和国共合作局面。在他直接领导下的国民党中央工人部、农民部、黄埔军校等部门,继续重用共产党人、共青团员,共同推动工农运动和国民革命的发展,他鼎力苦撑,客观上发挥着把国共两党拧成一股绳的作用,维持着国共的联合战线。廖仲恺是孙中山三大政策的真正继承者和捍卫者,成了国民党革命派的领袖、“左派的旗帜”、激进的民主革命家。

而当年随孙中山的早期革命党人,原来反对改组和实行三大政策的右派分子,这时迫不及待地跳出来策划反革命活动,邹鲁、邓泽如、林直勉、胡毅生等经常聚在一起,密谋反对贯彻三大政策最力的廖仲恺等人。不少对廖仲恺不满的势力,说廖仲恺被人利用,或造谣指他为共产党,实际上廖仲恺是忠诚的国民党人!何香凝说:“平心论之,共产党的主旨,是要使一般无产阶级得到解放,不可谓不公平,实胜于不顾民众艰苦自私自利的资本家万倍,不过我与廖先生不是共产党罢了。”

随着工农运动的高涨,右派分子不断渲染广东已经“赤化”“共产”,引起了社会不安。廖仲恺和胡汉民等人不得不一再出来辟谣。例如,1925年5月17日,廖仲恺在国民党军官学校特别区党部主持的联欢会上,强烈表示,“近来反对党谋破坏本党者,其手段愈演愈妙。彼等知道公然反对本党主张,必不能得群众之信仰,故乃投身国民党造出一‘共产’、‘赤化’、‘亲俄’等名词,以图在党中捣乱,破坏本党……”

5月20日,廖仲恺发表《革命派与反革派》一文,更在理论上进一步加以系统的批驳,毫不含糊地揭露国民党右派顽固分子的反革命性质,直斥他们为“反革命派”!究竟是革命派,还是反革命派,主要是看其现在的行动。他写道:“不知革命派不是一个虚名,那个人无论从前于何时何地、立过何等功绩,苟一时不续行革命,便不是革命派。反而言之何时有反革命的行动,便立刻变为反革命派。”他进而明确划分革命与反革命的界线,说“那一派反对较多数人民的利益,便是反革命派。”“占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农工阶级,那派人替农工阶级打消压迫他们的力量,便是革命派。反而言之,凡与军阀帝国主义者妥协,并压抑农工的人们,便是反革命派。”并不无讽刺地说“现在吾党中所有反革命者皆自诩为老革命党”。他的鲜明主张,无疑表明他站在了右派的对立面,更激化了与右派的矛盾。

02.

廖仲恺的行动

廖仲恺大力支持省港大罢工运动。省港大罢工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中华全国总工会名义进行组织动员。中华全国总工会是独立的工会组织,但在省港罢工相关事务上,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广州革命政府与中央工人部直接参与、促成了省港罢工的发动。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第三大队长文佳致电工人部长廖仲恺等,呈请加派纠察队赴太平等处,并发给枪支以壮声威;苏兆征也函请廖仲恺指派一人为省港罢工委员会法制局顾问。国民党中央工人部多次签发封条给省港罢工委员会招待部,直接征借赌馆、烟馆、停业酒楼、祠堂会馆等房屋,作为罢工工人住所。正如邓中夏所说:“假若当时不取得国民党帮助,的确罢工不到一个星期便要倒台”;“不仅要国民党过问,而且要拉国民党来过问,这样才能取得国民党目前迫切的物质帮助”。

廖仲恺以国民党政高官、工人部长的身份给予多方面的帮助,他派遣中共党员、工人部秘书杨匏安以工人部代表的身份前往香港,协助邓中夏发动罢工,自己则公开担任指导省港大罢工委员会的顾问,实际上参与领导和推动罢工运动。包括邓中夏、苏兆征等罢工领导人都认为廖仲恺“援助省港罢工最力”。林伯渠回忆道:“著名的省港大罢工得以坚持下去,在广东各地普遍建立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这都是和廖仲恺先生坚决执行三大政策有密切关系的。”省港大罢工虽大大地加强了广州国民政府的基础,却遭到了港英等多种势力的反对和抵制。作罢工运动之“坚强后盾”的廖仲恺,就无异于将自己的血肉之躯置于港英当局等罢工运动反对者的枪口之下。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廖仲恺以财政部长的身份发布一系列严厉的措施,对驻在广东境内的军阀部队各据防地,霸占税收,开烟馆、搞赌场,欺压人民的状况深恶痛绝,雷厉风行地施行统一财政、军政,要求各军交出财权,直接威胁到了军阀、政客们的利益。比如占有防地税收的魏邦平、梁鸿楷,通过转包捐务、沙田自肥的朱卓文、胡毅生,统一财政后都取消了他们的特权。而且廖仲恺主政广东多年,素以铁面无私、嫉恶如仇、廉洁奉公著称,与政商军各界各色人物打交道,坚持原则,如朱卓文在香山县长任上被廖仲恺奉命查办,胡毅生上年参加广州市长竞选时因舞弊贿选也被廖仲恺奉命查办。他们都把仕途失意和利益受损统统归咎于廖仲恺,把他视为“眼中钉”。

孙中山在世时多次担任“代帅”的胡汉民,在广州革命政府成立、以合议制代替一长制后,解除“代帅“职务,自以为可以正式接班的“接班人”地位不保,而担任了没有多少外交事务的外交部长,颇为失意。胡汉民的寓所甚至成为右派人物策划对付廖仲恺等人的秘密据点之一。胡毅生、朱卓文、林树巍、魏邦平、林直勉等一起组织了一个名叫“文华堂”的俱乐部,胡毅生任领袖,聚焦了大批右派政客、无聊军人。他们认为要推翻三大政策,首先就要将亲共的“重心”人物廖仲恺除掉,同时被列入黑名单的还有谭平山和当时“左派”面目的汪精卫等人。

1925年7月底已传出英帝国主义出“几十万”、“二百万”谋害左派“猛人”的风声;8月初,广州城内已谣言四起;廖仲恺遇刺前一个星期,何香凝和廖仲恺已听到消息,并且找到了公安局长吴铁城要他“注意防范”。但案发当天,向来保安严密的中央党部,却并无卫兵把守。可是,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的廖仲恺,大义凛然,认为自己“无愧于党、无愧于国。革命工作终究是不能停止的”,“生死毁誉,在所不计”,没有一点退缩。思想上继续频显锋芒,行动上继续保持斗争的姿态,在防范不严的情况下为亡命凶徒有机可乘,终于倒在了反革命的枪口底下,成为“努力奉行孙先生遗教而流血的第一人”。

03.

结语

廖仲恺被谋害显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宗反革命派有预谋的政治谋杀案,是破坏国民革命和国共联合阵线的预谋步骤,他们收买凶徒实施了这场暗杀。但是,多种反动势力,究竟是谁?朱卓文说在下手前一天因消息泄漏被公安局侦察员觉察,公安局长吴铁城闻讯大惊,打电话来警告他,故而“收手”“作罢”……胡毅生和林直勉则辩称反廖、骂廖,不等于杀廖,申明自己与杀廖无关。魏邦平在案发后逃跑时登上的是一艘停泊在沙面的英舰逃往香港,被疑与港英当局直接勾结。被捕的凶手还有人供出“香港提供二百万打猛人”,“猛人是廖仲恺、谭平山”,为阴谋推翻广东革命政府,杀廖仲恺只是这个阴谋的一部分。

那么,胡汉民兄弟与魏邦平、林直勉、朱卓文之流,究竟是合谋,还是各谋各的?真正下令扣动扳机的是一个人?一伙人?就是这一伙,还是另有其人?

而何香凝多次追问,负责缉凶查案的人如吴铁城,为什么要让多名疑犯在眼皮底下逃脱?有的根本就没有归案,有的归案后又顺利逃脱。

还有人质疑,既然是搞暗杀,不是应该躲在阴暗角落悄悄地干吗?为什么要开会动员、大造声势,弄得满城风雨呢?

总之,还是扑朔迷离的“悬案”。

陈公博在《苦笑录》中说:“右派认定廖先生是中央党部的把持者,认定廖先生是共产党的卵翼者,认定廖先生是消灭杨、刘的主动者,认定廖先生是改组国民政府的幕后者,更认定廖先生是排斥胡先生及右派的有力者。积累种种原因,而廖先生于是乎不得不死。“

“廖案检查委员会”委员周恩来,撰文《勿忘党仇》,指出廖仲恺一生革命为党、牺牲为国,他的牺牲是党仇而不是私仇!国民党高层汪精卫、邵力子也说:“此次廖氏被刺,纯然为反动分子所为。此种分子,大概合帝国主义者走狗,失意之政客及无聊之军人所成。”

1955年林伯渠这样说:“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和隐藏在革命根据地中的反革命分子,结成了反动联盟,企图采取卑鄙的暗杀手段来打击革命民主派,并以此作为公开反对共产党、颠覆革命政权,推翻革命的三大政策的先行步骤。就在三十年前的今天上午九时,反革命分子在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口布置了暗杀网,暗杀了廖仲恺先生。”因为,“在孙中山逝世的时候,正是全国人民革命运动突飞猛进的时候。而在革命根据地的广州,也正是得到苏联和中国共产党支持的革命民主派,和企图颠覆革命根据地的反革命派进行短兵相接的尖锐斗争的时候。在孙中山逝世以后,代表革命民主派来支持和贯彻革命三大政策的重担,就落在廖仲恺先生的肩上。廖仲恺先生执行了他的战斗任务,并为此流了他最后一滴血。直到廖仲恺先生逝世以前,黄埔军校和革命军队中仍能有共产党员公开活动,著名的省港大罢工得以维持下去,在广东各地普遍建立了农民协会与农民自卫军,这都是和廖仲恺先生坚决执行革命三大政策有密切联系的。”

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建立“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开展“缅怀何香凝、纪念廖仲恺”系列活动。而台湾也在开展纪念廖仲恺活动、发表回忆文章,结论呢?他们说“廖仲恺是反共的,廖仲恺的死是鲍罗廷和共产党人搞的”。廖承志读到这些,愤怒地直斥“荒唐”。他在8月30日乘“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揭幕之机,严肃地指出:“这是荒天下之大唐的事,真是岂有此理。对于这个问题,今天我不得不严肃地讲几句话。大家都知道,1925年8月20日,谋杀我父亲廖仲恺的元凶,是胡汉民、吴铁城、邓泽如,其他名字,我就不一一提了……现在,台湾的国民党反过来倒打一耙,说廖仲恺是中国共产党害死的。世界上的颠倒黑白,无耻荒唐,恐怕没有超过这个事情的人。所以我在这个纪念馆的揭幕仪式上,必须郑重地揭破台湾一帮人关于纪念廖仲恺所说的这类无耻谰言。”

所以说,“悬案”不悬!

(作者系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馆长)

(来源:《团结报》)

作者:蔡瑞燕

编辑:

王富聪孙靖琪

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除了带给您优质黔货

更希望我们能带您

去了解贵州深山里的故事

敬请关注

博爱扶贫云商城

那家网/苏宁易购

黔货出山,我们在努力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