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职场 文章内容

为什么卓有成效的人才发展,都在全力对抗“节食减肥思维”?

发布时间:2020-09-05 11:21:29来源:培训杂志

“这次我一定要瘦回去,今天这是我坚持不吃晚饭的第三天!”

“这么巧,这也是我坚持只吃代餐的第三天。”

“还有更狠的,那谁谁谁好像连中午饭都不吃了”

……

减肥茶话会在这样“享瘦”的氛围中继续进行着,突然有人泼来一盆冷水:

“你们这样节食减肥,就不怕反弹,体重比现在还重吗?”

节食减肥这件事,可能大部分人都有所尝试,对身体的伤害也不用赘述。

你以为今天,我们要讨论健康减肥?

不,我们要聊聊人才发展中的“节食减肥思维”!

有请今天的分享人《培训》杂志微信公众号特约作者柏奕晗——

我们先来看个工作中的常见现象——

业务人员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一股脑儿地介绍公司和产品,迫不及待地提出见面或邀请到访,诚惶诚恐地想用促销政策迫使客户立刻成交……这样大概率会听到客户“不需要”“没兴趣”“别再打了”此类反馈。

业务主管发现了上述问题后,就在早会上隔三差五强调一遍:“一定要注意挖需!注意挖需!注意挖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千万不要不痛不痒地介绍,把销售弹药一口气全部用光!”

散会后,业务主管就忙着跟进自己的客户了,团队成员回到工位上,原来是啥样,现在还是啥样。

然后,销售经理决定亲自抓培训,讲解产品知识、现身说法剖析销售案例,结果却发现业务主管们的学习效果非常有限。有的人根本不在听,有的人虽然听了但记不住多少,有的人记了一些但想不起来应用。他心里默默吐槽团队成员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意识,好像学习成长都跟他们无关,都是自己推着他们在往前走……

这些现象是不是有些“熟悉”?背后都是“节食减肥思维”在悄然作祟。

什么是“节食减肥思维”?

所谓“节食减肥思维”就是想要快速解决问题。但这往往会忽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而选择短期见效、容易执行的方法,结果难以持续不说,反作用也更大。

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上周,我主持了一场研讨会,和同事剖析了一位老师带来的案例:

在一家教育公司中,两位课程顾问几乎同时入职,他们的背景非常相似,都是普通本科,毕业一年左右,无论是所学专业还是上一份工作,都与现在的课程顾问岗位基本无关。

但约半年后,她们的业绩却拉开了非常大的差距,做得更好的顾问A,创下连续三个月业绩完成率超过120%的记录;而做得稍差的顾问B,一直在70%~100%之间波动。

以上描述的是现象,现在我们要一层一层挖掘,找到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

第一层挖掘:为什么顾问A,业绩完成率更高?

她们的新单资源都是公司分配的,从电话量上看每天也都差不多,甚至顾问B平均电话量还略高一些。但是顾问A的转化率明显更高,而且有不少主动录入的新单,应该是老生家长转介绍给她的。

如果我们的分析到此为止,很可能就像上文中那位销售主管一样,向顾问B反复强调:“你要注意提高转化率,注意多跟老生家长要转介绍。”

可以设想一下,顾问B听了可能会怎么想——真的听进去了,在后面的工作中他想加以注意,但具体应该怎么注意、怎么操作呢?这就全靠个人悟性了;也有可能B顾问会在心里吐槽:“你行你上啊。”

第二层挖掘:为什么顾问A转化率更高?为什么家长更愿意给她介绍新单?

我听了顾问A的电话录音后发现,她和客户聊的时间都很长,而且聊得比较透,对课程价值、课程内容传递地也更清晰,能敏锐地捕捉到家长在意的那个点——

有的更关注教学效果,她就重点讲教学案例;

有的更关注孩子有没有兴趣,她就把精力放在孩子的体验上;

有的对价格比较敏感,她就帮家长算,到底怎样更划算,为什么比其他家性价比更高;

还有的家长教育理念、教育意识非常好,她就和人家聊儿童敏感期、幼少儿心理相关内容,家长很愿意听她说这些……

还有一个更典型的案例,她在介绍时,无意间提到我们的桌椅都是符合儿童生理结构,能够帮助儿童矫正坐姿,对长个子很有帮助。家长听到后,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对此问了不少问题,后来见面才知道,原来孩子父母个子都不太高,一直比较担心这方面,所以抓住这个点,当天就给孩子报了篮球课。

第三层挖掘:为什么顾问A更善于抓住家长的需要?

这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顾问A的沟通技巧非常好,电话里都是家长说得多;二是因为她善于分析,能从家长只言片语中捕捉到关键信息。

比如,家长会问“试听课的老师和正式上课的是同一位吗?”,或表现出“试听课上,孩子不太跟得上”的担心。这看似是两个问题,实际上都是围绕学习成果、教学质量方面的展开的,所以她会围绕这方面说。

第四层挖掘:顾问A沟通技巧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他能从只言片语中捕捉到关键信息?

据顾问A说,她每一通电话之后,都会回顾家长问了什么问题,想一想这个问题的背后家长核心关注点是什么。同时,她还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针对每个核心关注点,梳理出回答的方向、可以运用的案例;当自己不明确时,还会向授课老师请教;并且每周她都会找时间进行复盘。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展示了挖掘根本原因的方法:通过不停地追问为什么,一直挖掘到习惯层面为止。

为什么要关注习惯呢?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习惯。

节食减肥为什么容易反弹,是因为没有改善暴饮暴食、多油多糖的饮食习惯。

业务人员为什么不会挖需,是因为没有养成挖需的习惯,包括挖需的思维习惯,以及具体怎样挖需的行为习惯。

业务经理为什么觉得培训效果平平,是因为没有关注团队成员的学习习惯。翻看手机、不记笔记、不会总结复述、不会刻意练习等,正是这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才会让业务人员觉得培训没用。其实并不是培训没用,而是他们不会学、不会用。

而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往往也更关注具体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习惯的力量。

问题的根源是习惯,能力的本质是习惯,变革的对象是习惯。

对抗“节食减肥思维”

聚焦习惯塑造

所以真正卓有成效的人才发展,一定是围绕习惯来展开的。具体可以怎么做?

首先,在意识层面,我们需要建立“从习惯层面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工作中意识到习惯的存在与影响,在思维和行为两个维度,审视自己的习惯,以及与他人的习惯差异。

其次,在动力层面,因为改变习惯往往非常困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陷入“节食减肥思维”,想要找到短期见效、容易执行的方法,所以改变习惯需要强大的动力。

比如,咨询公司在做变革项目时,都会关注公司一把手是否支持、决心多大,就是依靠管理权力强制去改变各部门的旧习惯,典型的案例就是华为学习IBM,就曾提出过“削足也要适履”的口号。生活中,诸如戒烟、减肥、切勿酒驾的劝诫视频,就是通过放大恐惧,来为习惯改变提供动力。

最后,在操作层面,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比较有效的措施。

细化到具体行动

比如“你要提高沟通能力”是非常空洞的建议,但是“你在听对方说的时候,脑子里要想着对方说的话,适当重复确认,而不是一边听,一边想着怎么回复”就更加具体,更容易被执行。

制作自我提醒小贴士

在美国的非暴力沟通研讨课上,有很多学员会把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纹在手上,方便随时提醒自己,尤其是思维习惯的改变,更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自我提醒。

进度可视化,承诺公开化

进度可视化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坚持的成果,也为自己的努力留下见证,公开可以让我们的承诺更有分量,做不到是小,丢面子是大。

严格监督,对抗惰性与诱惑

尤其需要警惕两种情况,一种是明明想到要做,但由于惰性放弃了,另一种是虽然做了,但没有做到位,一旦我们有些许松懈,都会让我们之前的努力大打折扣。

坚持一个动作重复21天以上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21天效应”,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自己的身心就可以完全适应。

谨慎使用交易方法

有的父母会跟孩子说,你坚持7点自己打扫房间,就给你买一个变形金刚;

有的主管会跟下属说,你完成多少任务量,就给你升职……

这种都属于交易的方法,往往在交易完成之后,就会松懈下来,恢复原状,不利于我们长期习惯的养成,所以建议大家谨慎使用。

2020年《培训》杂志读者偏好调研

创刊16年

《培训》杂志历经风风雨雨

伴随读者不断成长

在如今这个“用户为王”的时代

用户决定内容,内容决定一切

所以,我们诚挚地邀请你

参与“定制”你所中意的《培训》杂志

扫码或点击图片参与调研

即可获得惊喜大礼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微信公众号(ID:trainingmagazine),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