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旅游 文章内容

我把清真寺街从头走到了尾,看到了郑州另一面......

发布时间:2020-09-08 21:21:37来源:我和郑州

“郑州郑州,天天挖沟”,这句戏谑郑州人自己的俗语里,也凸显着郑州近些年的飞速发展。地铁从1号线修到了17号线时,老城街道也在不断进行着翻新改造。

有这样一条蛰伏在管城区的老街道。作为郑州老街“新生”的代表,在改造变化的同时,还把老郑州市井灵魂体现得淋漓尽致,它就是清真寺街。

清真寺街的尽头连接着法院东街,中间穿过商城路,往北去是管城后街,往东去就是北大街,整体呈“广”字形。尽管四通八达,但它的巷口不足5米,不起眼到稍不留意便会错过。

虽然这条颇有名气的老街地处于郑州“黄金地带”,被二七广场、大上海城包围,但它们却是一个城市的AB面,相近却不相似。

清真寺街以商城路为界,一头清真寺,一头闹市口;一头宁静,一头热闹,向南向北走各有特色。

清真寺街南半段很短,但却有趣。进入其中,你就会看到郑州市井气息的一面,表面杂乱无章,却安静刻画着老郑州的岁月。

这间杂货小亭原先在商城路与清真寺街路口,如今挪到了向南一点的破旧空地,老板大哥颇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既视感。

在这个到处追求“快”的社会,纸质书籍正在逐渐走出市场,小时候最喜欢的故事会、青年文摘现在也很难买到。有时候真的很想捧一本书,安静的享受过一个悠闲下午,让时间“慢”下来。

在老街改造还没走到的地方,这些“隐秘的角落”还保留着大家真实生活的痕迹。这些破旧与杂乱,悠闲与繁忙,皆为生活。时间在他们身上流过,在街道里留下光影。

当我们想要给这位奶奶拍张照时,她惊喜的像小姑娘,捋了捋头发端正做好,看向镜头,表情里多了和蔼的笑意,真实又可爱。

小巷虽小,五脏俱全。弹棉花、修改衣服、小卖部、修家电、刮痧足浴、理发…只要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这里样样齐全。

可能我们每个人小时候的理想之一,都是开一家自己的小卖部,每天尽情吃着自己喜欢的小零食然后躺着收钱。当后来真的有了开间小卖部的能力,却没有了儿时的心境与梦想。

天气预报上雷雨符号霸屏整页,天气闷热湿漉,站着不动汗也顺着脊背往下滴,但即使这样的天气,依然有不少大爷大妈们巷子里晃着扇子乘凉唠嗑,谈论着今日菜价和家长里短。

不远处的小公园里,大爷们相聚而坐,即使36°C的天气也抵挡不了他们的热情。泡一壶好茶,约一众老友,下一盘棋,尽兴而归。

走进这个老街改造示范社区里,就能看到街道两边挂着的“老郑州”的记忆,一扇旧门和“二八”自行车也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听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辆“二八杠”是街道改造的时候,一位老居民主动提供的。

听那辈人讲,小时候经常偷偷骑家里的“二八杠”去玩,座位太高上不去,就学会了“掏梁”骑车;后来我家出现了永久自行车,父亲天天蹬自行车带本“小胖墩”上学,每天都要累的气喘吁吁。纵使后来自行车退出了历史,这些经历却也是难以抹去的宝贵回忆。

门楼牌坊也是改造项目中新建的,牌坊建筑里面,包着的是难以入地又影响美观的暖气管道。其实旧街改造,就差一点用心。文化激活了这条老街,也给居民带来了生活便利。

改造之前的女寺对门,是几家商铺,包括名声在外的沙记酥饼、杨记油茶,和每次去都会排队的卖馍铺子,改造项目连着这些门面一并整改,几家老店继续生存,有些就只能存在在我们的记忆里。

小时候爸妈买牛羊肉都要赶早来这,采购上好几斤牛肋条,回家炖上一大锅肉,来不及端下灶台就会送进我的肚子里好几块,因此我对于清真寺街最早的记忆就是浓浓肉香。

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清真寺街将整个星月小区包围,院内居民大多为回民。

小区里的健身器材是小孩们的游乐场,暑假里闻着奶奶榨西瓜酱的味道,听着妈妈喊话的声音,依依不舍地和小伙伴们告别,还要约好明天老地方再见,而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几颗石榴树结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爬山虎和丝瓜藤争先恐后地攀比着爬楼速度,奶奶种的小辣椒伸出了大花盆,想跟隔壁的月季花“打个招呼”。

在上了年份的小区里,大部分居民也都是上了岁数的人。AB面原则在这里也同样适用,如果说高层公寓住满了都市年轻人,那么这里则是老人和孩子的聚集地。

清真寺街自然是因清真寺得名。它地处于清真寺街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交汇处,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城区内为数不多的老建筑之一。

所谓北大清真古寺,那必须上了年头才对得起这个名号。据寺内一尊清乾隆石碑记载,北大清真寺在明代就已形成规模,经历代扩建修葺,才变成如今的现貌。

这里是郑州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以北大清真寺向外辐射,形成了清真寺街道及管城回族区。

作为一个郑州回民,清真寺街可以说承载了我对美食的一众记忆。早餐带上白记饼店的羊油葱饼,去隔壁杨家油茶喝碗豆沫,中午买上几斤沙记酥饼,去巷尾的杨记小炒吃上几道菜,在这里一整天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杨家油茶

在方姓胡辣汤横行郑州早餐界的时代,油茶和豆沫可以说是极不常见的早餐菜品了,和北京豆汁儿一样,这两种都是第一次吃会满头问号,过几天又会突然想起的“真香”美食。

“齁稠、挂嗓、但顶饿”这是我对于油茶和豆沫的初印象,但自从GET了麻烫蘸豆沫之后,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自此彻底被这种神奇的回族食物所迷倒。

沙记酥饼

沙记主打传统酥皮点心,名声在外很久了,从棉袄吃到短袖,也算是吃了五六年,一开始老店面在清真女寺对面,老街改造后搬到了北大清真寺对面,每次去都要买够好几斤。

最有名气的要数红豆沙饼了,从刚出炉到送进嘴只有几步距离,轻咬一口,酥皮便扑扑簌簌落了一大片,芝麻的香气夹杂着豆沙的香甜,两种口味交融着,荡漾在唇齿之间。

白记饼店

这家20多年老店有十余种饼,每样单拎出来都能打。老板麻利的擀面、卷菜、摊平、上平面油锅烙,羊油没有多余的膳味只有浓重扑鼻的香气,面饼在宽油的作用下,开始变得表面金黄、焦香酥脆。

待马上大功告成时,两根扁棍飞速操作,面饼与羊油充分接触,在铁板上分成小块,出锅!买上两张饼去泡胡辣汤,那味道,绝了!

杨记小炒

这家小炒老店扎根在清真寺街16年,以前晚上想下馆子了,就带着家里人来吃小炒菜,多少年过去了,虽然位置变了,但熟悉的味道还没变。

老板嗓门大,但待人厚道热情。来的久了也就混得熟了,经常有老客晚上来跟弟儿几个开瓶白酒,点上老几样,天南海北喷喷阔儿,美得很。

吃腻了火锅日料西餐,越来越多人喜欢钻进老街巷子里找“生活”,那些高楼大厦里感受不到的市井气息,都会在老街的清晨与夜晚,胡辣汤与烤串里得到释怀。

那些故事与回忆,都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执着与热爱。旧街可以被改造,记忆却永远不会消失。现在的清真寺街依旧在变,变得更加整洁文明,越变越好,我们也是。

关于清真寺街

你还知道什么事儿?

也可扫码加入“人民路小分队”群

和附近的老铁们唠唠嗑~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