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教育 文章内容

9.10教师节 | 医师益友 他们是医学生心中的好榜样

发布时间:2020-09-10 16:22:01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

救死扶伤,护佑生命,医学院的年轻学子们用责任和担当勇往直前,而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榜样,带领他们踏实走稳医路每一步的,是一位位亦师亦友亦亲人的导师。

本期,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两位医学生,讲述他们眼中那位良师益友的故事。

不仅是治学他更教会我人生的态度

当得知史录文老师当选北京大学药学院“我最喜爱的导师”时,身为他的学生,我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立刻分享给了其他同学。

大家纷纷表示庆祝,但我知道史老师肯定非常平静。可能他正奔波于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或者独自在空荡的办公室阅读文献材料。

史老师为人谦逊,不是一个乐于跟别人讲自己的人,我亦有感而发,拙笔简抒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教授(后中)与学生们合影。

焚膏继晷唯志唯勤

史老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术人。对申请的课题项目,从研究设计到具体数据处理都要再三确认,容不得半点差错;对结题报告和学术论文字句斟酌更是常态。

记得有一次要做结题报告,史老师耐心细致地带我修改每一张幻灯片,修改结束已是深夜。我原本以为没有什么问题,结果汇报的当天早上,史老师再次与我确认,又修改了几处细节。是史老师以身作则,教会我做学术该有的态度。

除了严谨,史老师还很重视学术的科学性。他告诫我们做学术不能急功近利,要戒骄戒躁,找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同学们在讲完自己的课题计划后,经常被他“灵魂发问”:你研究的科学问题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吗?

史老师经常“超长待机”。经常早上七点就能在办公室看到他的身影,有时晚上十一点也能听到史老师与他人讨论学术的声音。

科学严谨的学术追求带来的是菰芦深处、筚路蓝缕的学术成就,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在史老师的指导下发表得到国内外好评的优秀论文。我们的研究收获关注与肯定,离不开他的支持与帮助。

身体力行兢兢业业

史老师亦是一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从科研选题来看,当前药品前端研发领域都在比拼赶超,而同等重要的后端使用环节,合理用药与用药负担等却少有人问津。

史老师则选择关注这类研究问题,从另一种角度发现并尝试解决群众的用药问题。在他的推动下,2015年6月,全国“推进县市级公立医院药事综合改革人才培养项目”启动。截至2019年底,该项目已在全国25省市推广,参与培训的县级医院达1800余家,参与培训人员约6200人,有力推进了县市级公立医院药学人才培养。

史老师总说,要做好科研,不能只满足于课堂,而要扎根于社会民生。作为学者,融入血液的是钻研,流淌在心中的是责任。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史老师有深度,亦有温度。

在温馨和谐的药事管理大开间里,我与史老师等师长以及同学们已共同度过了三年春秋。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与史老师见面的场景。在一番悉心交谈后,他问我为什么想来他的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我的回答是为了了解这个学科。史老师告诉我,科研不能浅尝辄止,了解是不够的,要脚踏实地,用心去做。

这也是史老师对所有学生在学术态度以及人格培养上提出的要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史老师希望学生都能成为脚踏实地的人。

一直年轻乐观的他在生活中对学生是很“暖”的,可谓无微不至。与史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每年都能吃到他亲手切的生日蛋糕,递到手上月饼。

他也喜欢与同学们沟通交流,从不放过任何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总是循循善诱、旁征博引。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跟史老师一起谈心,他叮嘱我们要多吃饭、多运动,并主动提出要与同学们掰手腕。史老师轻松取胜,我们心服口服,并下定决心要加强锻炼。现在回想,那真是师生相处时最简单的平易近人。

如今,史老师的学生已经遍布各地,很多师兄师姐传承着史老师的志向,正用青春挥洒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星星之火正有燎原之势。

我很幸运能成为史老师的学生,无论是科研还是做人,他都教给了我很多。希望学生可以牢记导师教诲,不断努力,砥砺奋进,也能为这燎原之势尽绵薄之力。

文: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

硕士研究生黄聪

她对医学的热情不断鼓舞着我

跟师门诊我学到的第一课

2013年,我考入北医,成为王华丽教授的研究生。记得刚入学,要选课时,师姐告诉我:“尽量别选周三,因为王老师那天出诊,别错过门诊学习的机会。”

我听从了师姐的建议,在跟随老师出门诊的过程中,使我学到了宝贵的研究生第一课:“树立信心”。

王老师发现我在门诊上和患者家属沟通时很不自然,声音有些颤抖,于是问我是不是有些紧张。我点了点头。她鼓励我:“不用紧张,大小伙子,大气一些!”这句话仿佛有神奇的力量,一下平复了我有些惴惴不安的心。

来王老师门诊就诊的大多是老年人,她在耐心的询问患者病情之后,往往还会和家属长时间谈话。因为多数是老年期痴呆患者,由于病情影响,他们往往不能完整陈述自己的病情,此时,家属提供的情况就尤为重要。而家属在叙述过程中往往会把在照料患者过程中的困惑和压力一并倾诉,但王老师都会耐心倾听,并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

如此下来,诊治一个患者往往需要投入40分钟以上的时间。患者家属满意而归,但王老师原本12点就结束的门诊,往往要看到下午将近2点。为了不耽误下午门诊,她经常放弃午饭。但接下来的一下午时间,她依旧充满能量、饱含热情地继续为患者和家属排忧解难。

她用行动践行着“医者仁心”,并教导我们“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真谛。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研究室主任王华丽教授(中)与学生们合影。

帮助更多患者是她最大的动力

虽然在门诊上对患者和家属投入了很大精力,王老师仍然觉得对他们的帮助是不够的。她发现患者家属之间也有很大的互助能量,2000年,她在国内率先创建公益活动“北大六院AD(阿尔茨海默病)医患家属联谊会”。

时至今日,AD医患家属联谊会已经举办20载,即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仍坚持在线举办。

王老师持之以恒的公益精神影响了几代人,包括医护、患者家属和青少年学生,也通过央视等媒体向全社会传递了爱的能量。

我入学第一个月就有幸参加了联谊会。犹记得那是2013年9月,时值“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同在现场的还有几位师姐,我通过跟她们交谈得知,学生是“沟通协调”的主力,很多患者家属都和我们成了好朋友,每次见面都给彼此带来很大的快乐。

也是在这次联谊会上,我也第一次见到了王老师的爱人熊老师和她的儿子小熊。熊老师负责在活动现场拍照,而还是四年级小学生的小熊负责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给参与联谊会的“爷爷”“奶奶”表演节目。我这才知道,他们是家属联谊会的“常客”。

今年,家属联谊会将迎来20周岁生日,小熊也已经是高中生了。他不仅参加了现场联谊会,还和同学成立了兴趣小组,开发了公益的“乐智益动老年操”活动。我想,这样的传承也是王老师将联谊会常办常新的动力吧。

不断前进离不开她的鼓励支持

在医者仁心的临床工作和持之以恒的公益之外,王老师还带领课题组尝试攻克痴呆的诊治难题。

第一次组会上,本以为老师会和我谈科学研究方法,没想到她却严肃地先和我讲了“规矩”:“进入课题组,不要求做出多大的学术成果,但必须恪守科学道德准则,践行科研诚信要求。一旦违反,立即退学。”

哪知,王老师的严格才刚刚开始。入组初期,我的论文经常被她批注得密密麻麻。在经过王老师反复修改,在一次次的“返工”学习中,我的写作能力竟有了很大提升。我认识到王老师的用心,这也体现了她所说的:科研要从细节着手。

导师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对学生的鼓励与支持。她鼓励我参加学生工作,支持我出国开会,勉励我出国联合培养。

作为学生,畏难情绪经常出现,但是王老师总会及时发现,与我促膝长谈。精读学科前沿文献是她日常的“功课”,很多最新的文献都是她分享给我的。

每年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AAIC)的几百个官方学术报告录像,她都要逐一学习。她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精进、不懈,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不断努力,不断前进。

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老年精神病学专业2013级

科研硕士研究生张海峰

编辑制作:夏海波

审核:方彤

热文精选

观点

观点

热点

基层

关注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