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育儿 文章内容

那些人格独立完善的孩子,父母都做到了这一点

发布时间:2020-09-10 13:21:18来源:儿童心理课堂

置顶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作者:星子

图片:unsplash

来源:深度育儿(id:baomabaobao)

1

上个周末,同事蕾姐家过得不太开心。

蕾姐七岁的女儿梓萱为去迪士尼说了好几次,因为同学都去过了,就她还没去过。然而听到这个请求,蕾姐如临大敌。

蕾姐家是普通家庭,平时生活节省,昂贵的迪士尼从不在他们的出行计划之内。但这次出于各种考虑,譬如女儿要富养、要带孩子去开阔眼界等,蕾姐一咬牙,还是带梓萱去了。

谁知去是去了,过程却很勉强——虽然蕾姐对迪士尼的“贵”早有耳闻,但她没想到这么贵。一个鸡腿80,一个包子40,加上吃住行各种费用,花费远超预算。

于是蕾姐一路抱怨梓萱,“早跟你说不来,这有什么好玩呀,又贵,你赚钱了吗就敢这么花?”

事后,只要问起梓萱迪士尼之旅,她怎么也不愿多说。而了解始末后,我不禁对她同情起来——虽然父母终于带自己去了迪士尼,却情绪反复无常地抱怨,她不仅没体验到快乐,还对窘迫有了残酷认知。

培根曾对我们耳提面命:“要想子女人格独立完善,父母当隐藏情绪和烦恼,不要暴露犹豫粘连的态度。”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反复无常的态度却并不少见。

譬如,家长经常向孩子提出要求,但不一会儿要求就毫无预警地变了,然后责备孩子没达到新的要求;分明答应让孩子出去玩,没多久却反悔;好不容易履行了和孩子的诺言,过程却极不耐烦,说些抱怨、扫兴的话……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把家长这种反复无常、捉摸不定的态度归类为一种隐性虐待,并指出,拥有3-6岁孩子的中国家庭里,67%的家长曾在感情上让孩子受折磨。其中,将近10%的家长正是以这种隐性虐待的形式进行,他们自己却对此毫不自知。

俞敏洪说:“如果家长反复无常,孩子难免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生出稀奇古怪的脾气。”

因此作为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对每件事的态度都应尽力做到从一而终,忌用反复无常考验孩子。

2

父母态度变化无常,孩子人格特征模糊

如果父母总是让孩子处于混乱不清的状态,势必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好莱坞明星琼·克劳馥去世后,养女克里斯蒂娜写了一本书,名为《妈咪》,并在书中讲述了琼反复无常的状态。

一次,克里斯蒂娜和琼从一场宴会回到家,她按照琼的要求,将昂贵童装挂在了钢丝衣架上。没想到,琼早已将这个的命令抛之脑后,她责备克里斯蒂娜不该使用钢丝衣架,而应该使用高级衣架,还将她打了一顿。

克里斯蒂娜很委屈:“之前明明是你让我用钢丝衣架的。”

琼却反咬一口:“那你也该自己想到用高级衣架。”

除了改口变卦,琼还经常问克里斯蒂娜:“你怎么都没有朋友呢?”

但当她听说克里斯蒂娜要参加聚会后,又破口大骂:“你怎么整天就想着和别人出去玩?”

琼这种左右矛盾、不断反悔的性格,让克里斯蒂娜如履薄冰,精力几乎都用在揣测琼的心思、应付琼不断变更的要求上,没有自己的生活,觉得自己无足轻重。在这种压抑下,成年后的她依旧极为孤僻。

而知乎上也有一个问题:父母反复无常是种怎样的体验?

许多人说,“我妈一会儿一个样,一点也不靠谱”。也有人说,只要呆在家里,他就不敢做事,因为母亲的要求反复无常,他经常卡在服从与不服从中不知如何是好。这种不知所措的境地让他特别自卑,也不敢表达自己。

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说,整天想着如何应付父母的孩子是可怜的,为了应对,他们只能忽视自己。

因此,心理专家周弗逸指出:“身为家长,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的言行,在孩子那里是可以预期、可以预料的。”

因为如果父母总是反复无常,态度要求一会儿一变,孩子的一言一行势必也要先琢磨父母的意图,处处小心谨慎。在这样的迎合中,孩子再没有更多的余地来做自己,识别自己,只能徘徊在提心吊胆的促狭心理空间,人格特征发展始终是模糊一团。

3

父母通情达理,态度从一而终,

孩子的性格形成有更多空间

一位朋友就凭其果断的性格,给孩子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

朋友女儿小真六岁时,他答应周末带她去钓鱼。谁知周末一到,天气不如预料的好,天色阴阴,不知是否会下雨。

小真问:“爸爸,我们还去钓鱼吗?”

朋友说:“你来做决定,如果你想去,我们就出发。”

没想到,小真还真选择了去钓鱼。

然而当天下午,还是下起了雨。朋友心里烦躁,刚想说些抱怨的话,却看到了小真懊恼的表情,就立刻把话咽了下去。他意识到,是他把决定权交给小真的,一旦抱怨,或许就会让小真觉得父母的话信不得,以后只懂看父母的脸色做事了。

于是朋友没有责备,他宽慰小真:“做了选择就不要后悔,既然我们选择了钓鱼,那刮风下雨我们都不要后悔。”

听到这话,小真的苦瓜脸总算恢复过来。这件事对她形成豁达的性格,敢于做决定,不轻易抱怨和后悔起到了积极正向的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3到12岁是孩子性格形成发展的最关键阶段,尤其在3-6岁,孩子们有了关于理想和生活方式的朦胧思考,开始从自我欣赏和接纳中识别个人特征。

正因这个年龄特点,许多孩子才会不断强调个人特点。诸如“老师,你知道我喜欢吃什么吗?我喜欢吃薯条,披萨,我喜欢吃容易上火的东西。”或是“老师,上周我买了一本全是公主的童话书,我最喜欢看公主的故事。”

而孩子之所以能够自我发掘,又与父母回应的态度息息相关。

当父母态度稳定,要求从一而终,不反复无常,不频频反悔时,孩子就能自由而安全从中探索,发现自己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形成自己的行事风格,而不需要根据父母的脸色来做事。

这些对于孩子自我识别,塑造独立完善的人格都有重要意义。

4

给孩子塑造人格的空间,家长态度很关键

为了给孩子足够的人格发展空间,家长可以在态度上如此修炼:

(1)遵守和孩子的诺言时,不扫兴,不抱怨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为了让女儿在幼儿园好好吃饭,爸爸答应她化身一只恐龙去接她放学。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女儿确实表现好了许多。于是这位父亲果断买下恐龙道具,从幼儿园入口大摇大摆地走到房子里接女儿,一路上引发诸多侧目。

不少父母说,穿得这么花里胡哨地去接孩子,未免有失面子。但这位父亲说,遵守诺言是为了让孩子高兴,如果一边装扮成恐龙,一边还担心丢人,各种抱怨,孩子或许会觉得她的喜好不值得被尊重。

墨子曰:“口言之,身必行之。”但对家长而言,身行之还不够,还必须态度一致,不抱怨,不扫兴,孩子才真正能从诺言中有所受益。

(2)给出明确的要求信号,切忌反复无常

作为人类的本能反应,当我们听到一个要求时,总会对这个要求作出反应,孩子也是如此。

当父母对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或给出一个许诺,有所期待或打算遵守就是他的反应。

这时,若是父母反复无常,经常食言,或不按自己的计划行事,难免让孩子无所适从。

时间一长,孩子搞不清家长的话哪句能信,哪句不能信,哪句该服从,哪句不该,揣测家长心思就变成了孩子的第一要务,再没有余地发现自我。

要成为优秀的父母,我们也必须不断修行。让我们的状态趋于稳定,多些耐心,少些抱怨和反复无常,把目光投向更有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上。

-END-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作者简介:星子,教育学硕士,三级心理咨询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爱读书,爱旅行,相信文字的力量。本文授权转载自深度育儿(ID:baomabaobao),每天中午一点半,为您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