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教育 文章内容

为什么我喜欢当老师

发布时间:2020-09-10 18:22:50来源:天下说法

今天早上起来,微信上就收到很多节日祝福,有学生的,有同事的,也有朋友圈里的各路朋友。掐指一算,这是我从教后的第十五个教师节。不敢说桃李满天下,但也没有误人子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辜负学生们的期望。去年看电影《老师好》的时候,多次流泪。我想到自己求学路上的恩师,也想到自己为什么要当老师。在我内心深处,是真的热爱这个职业,也喜欢人家叫我一声“吴老师”的。

电影《老师好》剧照

我的启蒙老师,是一位堪称“全才”的姚国花老师,因为她当时兼任了我们的语文老师、数学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和体育老师。在那个村级小学里,她一个人挑起了所有,甚至几个年级。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是班长,所以姚老师对我特别严格。三十多年了,我还记得她有一次把调皮的我,拽到课堂后面罚站,平时和蔼的她凶起来也很吓人。三年级后,我们到中心小学,姚老师放弃多肩挑就只负责教数学,我还算争气,数学回回一百分。后来我才知道,当年她是民办教师,后来到中心小学后才转公办,并在多年后获得金华地区的优秀教师称号。我工作后还去看望过她,她知道我当了大学老师,很开心。

我还记得小学三年级后的班主任,吕桂芳老师。她接过姚老师的班,严厉上不逊丝毫。瘦弱的吕老师不苟言笑,语文课却讲得很好,我小学时作文拿到全市第一名,多少也是吕老师的功劳。我还清楚地记得,四年级时,我获得市优秀少先队员和十佳“奋发奖”,吕老师带我去青少年宫领奖,中午她请我在一家小餐馆吃饭。那也是我第一次在饭店吃饭。记得吕老师那天很高兴,点了个几个菜,有个虎皮青椒,我其实我不爱吃,但又不敢说,含在嘴里偷偷地吐到了外面。那一幕印象如何深刻,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好笑。

小学毕业时,我考了全乡第一名。吕老师把我爸单独叫到办公室,当着我的面说了一番话,我至今仍记得。她说,你儿子很优秀,让他去城里读书吧,如果以后考不上大学,你可以找我负责。别让他直升读我们这里的初中,会耽误的。也就是因为吕老师这句话,我父母千方百计让我插班进了当地最好的初中,从此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所以,我至今感念吕老师,并在结婚时把她请来了。因为,新娘曾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

初中我遇到的语文老师骆有云先生,也是我一生铭记的恩师。当年他所展现出来的才气,对学生的关爱,是我的人生榜样。初一时,他让我做语文课代表,并让全班所有同学每天写《练笔》,每周做《贝海拾珠》。文字功底,也是那时候一点点加强的。在上《最后一课》时,骆老师动情地落泪,让我们这些不知珍惜时间的孩子深受触动。骆老师文笔很好,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后来当过义乌市作协的主席。但对我而言,意义最重大的一件事情,是我在受到冤枉的时候,他春风化雨般地抚平我的创伤,让我幼小的心灵体会到公平公正的意义。我从教以后,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过一篇《我的老师骆有云》,专门寄给他,感谢他当年对我的用心。

高中的吕名训先生,也是我至今怀念的人。高三分班时,因为两年的耽误,我偏科严重,文科很好,数学成绩不好,徘徊在及格边缘。数学老师吕名训专门把我叫到走廊上谈心,他说,现在高考是三加二,数学必考,你被数学拉分这么多,考上大学都危险。不管你以前遭遇到什么数学老师,高三起认真听我讲课,争取把数学成绩提高上来。如果讲不好,是我的责任,如果我讲得好,你再考不好,是你的责任。从此以后,我一改数学课上课睡觉的习惯,认真听他讲课,并真的被吸引了,第一学期竟然考了整个文科班数学第一名,在高考中我数学成绩也是最高分。尽管大学以后再没有学数学,但我依然感谢吕老师,如果不是他醍醐灌顶,我高考可能根本考不了全班总分第一。工作以后我再去拜访吕名训老师,才知道他当年成绩是可以上清华的,高中就自学完了大学数学,因为成分不好,没上成清华,当了老师。电影《老师好》中的苗婉秋,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吕先生。

大学时代要感谢的老师很多,有的已经是全国名师,但我依然要感谢的是当时的系主任陈小君教授。大学毕业前夕,我父亲突发疾病去世,在我犹豫要不要继续读研的时候,陈小君教授劝说我继续求学之路并热心地给我推荐了姚莉教授做我的导师,发动同学给我捐款。在我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她给了我勤工俭学的机会,并对我学习和生活关心备至。记得有一次,我个人帮她做了些工作上的事情,她非要给我补贴,我坚辞不受。我说,我之所以有机会继续留在学校,是陈老师以及无数的人帮助了我。后来,我得知一名外班同学患脑膜炎需要救治,我还把当月勤工俭学所得都捐了出去。受人之恩,加倍回报,我懂,只是,我把回报的对象确定为社会。在我有能力的时候,帮助更多的人,也是我的心愿。

我的博士生导师何家弘先生,以及我的博士后导师陈瑞华先生,则是在我学术之路上的引路人和鞭策者。何老师教我广阔的视野,虚怀若谷的胸怀。在我求学时,他给予我专业上的精心指导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言传身教,是我一生都受益无穷的。何老师在法学、英语、体育、歌唱等各方面的才华,都是我们学生难以超越的,但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树立的人生榜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越是成熟,越是感念何老师。陈瑞华先生,则教给我从经验性事实出发,开展法学研究的路径,并给予我全新的通过实证发现问题的科研体验。他是法学界难得的非常懂实务的学者,也是最有原创性的最多产学者,是当前最知名的法学家。他笔耕不辍,一直在引领着这个学科的方向。这一点,我自感差距太远,高山仰止,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2019年教师节前夕摄于中越边境界碑旁

我自2005年起,在北大法学院从事教学,后又到法大,也有十余载。我小时候曾经梦想过站在讲坛上,传道受业解惑,而真正站在这里的时候,深感责任之重大。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所以我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望,价值观的传播稍有差错都会误人子弟。而法学又多年以来受西方范式的影响,存在“洋教条”的误区,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中国问题,不知道司法实践中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哪。而我在这些年的兼职律师实践中,知道得越多越不敢动笔,述而不作,把很多内容都融入到我开设的诸如《刑事司法实务》、《证据法案例研讨》、《法庭科学概论》、《科学证据》等课程中。虽然我总是争取不到给本科生讲课,获评不了什么优秀教师,但我自认这么多年的研究生授课,是比较受大家欢迎的,也是对得起从教初衷的。

这十年来,我从未因任何原因缺过一次课,也没有缺席过任何一次开题、答辩、毕业典礼。每一届我指导的学生,我都会建议他们去做实证调查,从经验性事实中发现问题,写出真正有说服力的论文,而不是制造学术垃圾。所以我的严格,也是出了名的。我一直认为,求学期间对他们越是严要求,对他们此后的职业生涯越有益。我不允许有人在学校混文凭,也不希望看到任何一位学生将来违背公平正义的初衷,误入歧途。从前几年起,每逢毕业,我都会把自己带的研究生请到家里吃饭,给他们人生忠告,为他们送上祝福,也愿意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帮他们做一些为师者可以做的事情。这也是我此前的恩师们给予过我的。

文以载道,薪火相传,教师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传递知识,而且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成长。我非常感谢自己成长路上一直帮助我的师长们,自己记录的名字非常有限,但实际上的好老师更多,只是那样篇幅会更冗长。正是恩师们教给我求知、为学以及做人的道理,我才有机会把这些再次输送给我的学生,传递给社会。看电影《老师好》的时候,为什么会流泪?因为从那些似曾熟悉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我老师的影子,还有自己的影子。所谓“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社会对老师的道德期待是很高的,甚至把老师奉为“灵魂工程师”,但我认为,老师其实是一个良心职业,与其他职业包括律师不同之处在于,给有疑者提供正确的求知路径,给有惑者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做到言传身教,行为师范,这是应该根植于所有老师灵魂深处的本分。

谨以此纪念自己的第十五个教师节。

(写于2019年9月10日)

那年,骆有云老师三四十岁,风华正茂;我十一岁,稚气未脱。现在想起在那个秋天,想起骆老师的语文课,依然感到很神奇。一个懵懵懂懂的乡村孩子,野性未驯,带着叛逆,却那样虔诚地迈进了求知的殿堂。

那是一九八九年,我在稠城镇中念初一。作为一名插班生,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能融入班集体。和那些衣着光鲜的同学相比,我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小学毕业时那种自负的心情,渐渐被自卑所占据。我甚至怀疑选择到那里念书,根本就是错误。

在枯燥的生活中,唯一值得让我愉快的,是骆有云老师的课。可能是从小对文学的热爱,我一开始就被充满诗人气质的骆老师吸引了。骆老师知识广博,讲课不照本宣科,幽默风趣,很有激情,这都是能抓住学生的地方。而我最崇拜的,则是他写的一手好文章。课余的时候,骆老师会略带自豪地秀一下剪报集,里面全是他已经发表在大小报刊上的豆腐块。看到老师的文字变成那么多铅字,我们也跟着激动。骆老师的散文,清新隽永,尽管有些我还读得不是太明白,但已经觉得不逊色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骆老师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我当时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中学语文老师。

上骆老师的课,时间总是过得太快。好像还沉浸在朱自清《春》的气息里,下课铃声就不适时地敲响了。骆老师就只好开玩笑地说,“下次我偷偷带你们出去感受一下春的气息”。骆老师独创的课外两个教学方法,一是写“贝海拾珠”,每天让同学轮流把美文段落摘录在小黑板上;二是写“练笔”,一种改良式的日记,记下每天的所见所感,由老师分别点评。骆老师很认真地在每位同学的“练笔”后面写批注,给我们一些鼓励,渐渐地“练笔”就成了习惯。我不但把它变成一个锻炼文字的地方,而且也把它当作了一个倾吐心声的窗口,一条我跟骆老师的心理热线。郁积已久的话一旦找到突破口,我的负担反而放下了。每天发回“练笔”的时候,看老师留给我的批注,成了我最愉快的享受。

不久以后,发生了一件严重的事情。因为无法说清楚的误会,我被一位老师指责偷拿他的手表,而实际上只是我的手表跟他的一样而拿错的。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像犯人一样审问,我被冤枉,被伤害,躲起来一个人哭。哭完了,把自己的苦痛都写到“练笔”上。第二天早上,我看到了骆老师给我的留言:“我相信你是清白的,我会跟有关老师解释这件事情,请你不要有太大思想包袱。”那一刻,好像有一只大手,温柔地把我心中的绝望抚平。为了这席话,我把当年的“练笔”珍藏着,一藏就是十七年。

在第二年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骆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有人预习过吗?你们认为这学期那篇课文对你们印象最深?”没人回答。我鼓起勇气说:“《最后一课》!”大家不明就里地翻到书本的最后一课。骆老师笑了,对我投以期许的目光,“你很认真,对,就是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一篇感人的文章。”我对骆老师回以会心一笑,一切都在不言中。从那个学期开始,我的语文成绩就稳居班上第一名了。

当年上《最后一课》的情形,我至今仍记忆犹新。骆老师慢慢地念着课文,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再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课文念完了,骆老师居然已经泪流满面。骆老师当着我们全班几十个学生的面,用沙哑的声音说:“同学们,当年我念书的时候,根本没有条件,读不起书。你们今天有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啊。”平凡的话语,却流露出骆老师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后来我才知道,当年骆老师因为受“文革”的影响,不能正常地上学,他是靠着自己的毅力,在恢复高考后考上师范的,今天触景生情,不免泪洒青衫。骆老师的真性情,由此可见一斑。我只是没有料到,他的“最后一课”也不远了。

骆老师教了我们一年半,就被调到市委去了,据说后来做过办公室秘书、乡镇干部,初二的时候曾经回来过一次,他离去的时候,我差点潸然泪下,似乎感觉这就是永别了。后来就真的失去了联系。虽然有时还能在报上看到骆老师的文章,但我却再也没有见过他。我念完初中,考上高中,再考上大学,研究生,博士,一路过来,遇良师无数,但我始终无法忘怀骆有云老师。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刻,在我迷茫困惑的时候,在我最需要理解和帮助时,骆老师不仅给了我知识的养分,而且教给我做人的道理。他身上洋溢的对生活的热爱、真诚、豁达和对理想的坚持,深深地影响了我。当我也成为一名教师,在北大和清华的课堂上给学生讲课,看到下面一双双期待的目光,我忽然明白,为师者的荣誉,包涵着责任,我要传授给他们的价值观,或许也会影响着有些人的一生。

今年春节,我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义乌。天眷顾我,辗转百回,我终于找到了已经在市某单位工作的骆老师。十余年的时光,居然跑得那么匆忙,骆老师比我印象中的老了,但眼睛依然是那么炯炯有神,目光对接时,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课堂上的那种默契。我拿出那本陈旧但是依然保存良好的“练笔”,我们一起细细端详,眼中都闪动着泪花。我郑重地对骆老师鞠了一个躬,感谢他当年对我的良苦用心。骆老师笑了,他温和地看着我,犹如看着当年那个曾经在他面前哭泣的小男孩。

作家林非在骆有云老师文集《黄梅听雨》的序中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超越与领悟。作者姓骆名有云。在风雨旅途中,好一座文山有云!”在我心目中,骆老师不但是文山之云,还是学生心中的高山,一座坚实、厚重、无欲则刚的山峰!

我不知道,我的学生以后会有多少记得我;我也不知道,我在他们的心中会有什么样的位置;但我至少知道,身为老师,我现在是幸福的!

发表于2006年9月10日《中国教师报》,未改动。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