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职场 文章内容

中银大学 人才引领百年中行再扬帆

发布时间:2020-09-14 20:21:45来源:培训杂志

本期导读:

融合全球智慧,传承百年积淀;

开创变革之先,铸就品牌经典。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银大学以培育一流人才、服务国家社会为己任,致力于建设具有崇高价值追求、先进办学模式、鲜明特色优势和卓越品牌影响的新时代全球一流企业大学,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为百年中行谱写华章。

本文是2020年9月推送的第17篇干货,计8594字,阅读时间20分钟。

文|陈晓燕本刊记者

来源|《培训》杂志9月刊

翻开中国银行(以下简称为“中行”)108年的历史画卷,光辉业绩映入眼帘:

中国唯一持续经营超过百年的银行;

中国全球化和综合化程度最高的银行;

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唯一连续9年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金融机构;

……

在成立之初,中行就肩负着与众不同的使命——1912年,孙中山批准“原有之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中行开始承接铸造发行货币、代理国库等业务。之后一百多年里,中行始终坚持以服务社会民众、振兴民族金融为己任,铸就了享誉海内外、持续追求卓越的金字招牌。

中行总行大楼

“百年筑梦,人才为先”。中行在成立伊始即提出“视人才培养为百年不易之准则”,着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全方位发展的人才队伍,为兴国理想提供坚实保障。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特别是世界经济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期,培养新时代的金融人才更加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中银大学通过办学理念重塑、教育资源重配、管理架构重组、学习平台重构、培训体系重建,于2020年5月8日正式揭牌成立。

中银大学相关负责人指出,打造自身的特色优势是中银大学固本强基的必然要求——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企业大学,中银大学提出“五化”办学理念,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培养措施,造就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开阔视野和科技思维的金融人才。

“秉持人才培养之准则,延续人才培养之精神,中银大学将成为赋能员工、赋能集团、赋能客户、赋能社会的新时代全球领先金融企业大学。”

“五化”办学理念

产学研创“一体化”

设立产学研创领导小组,推进产学联动、研修并举和训创结合,促进培训与科创研发成果有效转化,体现中银大学致力于科技变革、锐意创新的坚强决心。

面向社会“开放化”

大力推行“开门办学”模式,在中行党委统一领导下,实行校董会机制下的校长负责制,奉行“教育家治校、专家治学”的治理理念。

教育发展“融合化”

成立教育发展部,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培训与人才发展、业务发展和组织发展的深度融合。

线上线下“数字化”

加大前沿科技在教育培训领域的创新应用,大力倡导线上办学、网络办学,从而打造线上线下一体、覆盖集团全员的学习场域。

合作共享“全球化”

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培训咨询机构建立策略联盟,深度融入教育培训战略性场景,提升对外共建、联合办学能力,打造国际合作、全球共享的教育培训新生态。

整合体系

联结过去与未来

在过去的百年间,中行依托总分联动、分层管理的培训管理体系,促进了业务发展、提高了员工能力。展望未来,中行以建立具有崇高价值追求、先进办学模式、鲜明特色优势和卓越品牌影响的新时代全球一流金融企业大学为目标,以崭新面貌迎接未来。

>>>高层“领航”开门办学

“中银大学的管理架构和治理方式在业内是一次创新和突破。”中银大学相关负责人解读了中银大学的组织架构。

中银大学组织架构

在具有创新性的组织体系中,包括产学研创领导小组、校董会、教育发展部等在内的总部力量尤为突出。在产学研创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中银大学总部设立校董会负责重大决策和监督、校长办公会负责日常管理、专家委员会负责专业咨询和学术评议。同时,总行成立教育发展部,统筹全员培训和人才赋能工作,与人力资源部门紧密合作,培养干部人才队伍。

处于组织架构最顶端的产学研创领导小组,在业界倡导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基础上,注入“创新”元素,形成中银大学的重要特色。组织架构统筹了研究院、中银金科(中行全资子公司)在内的多家单位,无缝衔接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形成“学习—实践创新—再学习—再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为员工高效工作提供有效保障,有助于促进教育培训与业务发展相辅相成、合力共进。

另外,中银大学校董会的设置充分展现了“开门办学”的态度和理念。校董会的人员组成不仅包含中行高层,也有来自行业协会、知名高校、领先企业的相关专家。在内外脑的协力共创下,中银大学打造了高度“互联互通”的开放式企业大学,在完善自身建设的同时,与外部合作力量共创专业学院,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实验基地。

>>>学院“合奏”同心协力

在雄厚的顶层资源支撑下,中银大学下设九大专业学院。

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九大学院依托中行建立多年的北京和上海两家国际金融研修院、境外四大培训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两大国际金融研修院以及境外四大分院

北京国际金融研修院侧重于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由中行总行培训中心、中行职工大学合并而来,为中行党校所在地。近年来,北京研修院主要承担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基层一线员工的培训工作。

上海国际金融研修院侧重于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自成立以来,上海研修院充分发挥了上海作为经济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努力将自身创建成为金融前沿知识的交流中心,以及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的试验田。

随着国际业务发展,中行先后在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伦敦、美国纽约设立境外培训中心,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中银大学成立后,境外培训中心作为全球金融学院境外分院,为中行持续培养全球化管理人才和金融专业人才。

两家研修院结合自身差异化定位,分别支持不同专业学院的培训运营管理、组织实施服务。境外培训中心作为全球金融学院海外分院,在业务上向中银大学汇报,财务管理、风险合规管理、行政管理等向所在机构汇报。

为了在学科建设中深度协同,实现培训供需对接,总行部门在专业学院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推动教育发展融合、业务绩效改进和人才培养开发。同时,一级分行培训中心作为中银大学分校、教学点,在负责自身人才培养的同时,协助各专业学院有序开展各项培训工作。

借此,中银大学通过管理架构重组、培训资源重配,建立起业务条线与培训机构合作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模式,形成了上下齐抓、内外共管的良好局面,共同为中行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盘活资源

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师资、课程都是“重头戏”。经过多年建设,中行师资库、案例教材库、试题库等系列培训资源已颇具规模。其中,中行对师资队伍建设和案例教材开发倾注了大量心血——每年,中行都会根据业务痛点和员工成长刚性需求培训师资,并收集绩优员工的优秀实践完善案例库。

随着网络平台的全面发展,适应“互联网+”时代需要的“中银大学”云平台(以下简称为“云平台”)应运而生。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培训数据,中银大学持续提升数字化能力,将培训资源上传至云平台,为各级培训管理人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

云平台APP端截图

云平台PC端截图

同时,云平台通过网络将知识传遍中行各个角落,推动员工能力提升、业务发展。正如中银大学相关负责人所说:“线上线下数字化,作为‘五化’办学理念之一,是中银大学为了承担全行30万员工内训,全面配置资源的精辟概括。”

>>>揽八方师资为己用

蔡元培执掌北大不久后,为《北大学刊》撰文时提到:“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秉承“行内为主,行外为辅”的原则,中银大学也正在建设一支行内外、专兼职、离在任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真正揽天下英才为己所用。

中行内部的大部分师资由各条线的业务骨干兼职担任,让高绩效员工成为“教练”,将他们在最前线锻炼的、经验及时传递给更多员工。这些师资的授课质量则由对口专业学院院长监督把关——作为业务条线一把手的院长,本部门的人才培养是其工作的重要一部分。

通过这样的机制设置,中银大学在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也为应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变化培养和储备了人才。为了在公司上下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中银大学会不定期开展内部优秀师资评选活动,以荣誉激发内训师的教学意愿。外聘师资队伍主要由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构成,根据培训项目需求定向邀请。

近期,中银大学正在着手打造自身名师库,主要聚焦三类人群:优中选优的兼职内训师、中高级经营管理与专业人才、返聘的退休领导和专家。三类名师将合力“修讲座以灌新知、论精神修养以涨学识”,为全行教育培训提供人才保障。

>>>案例教学: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

“人人说案例、写案例、讲案例,用案例推动全行工作”,是中行自2004年就开始推行的教学法;2014年之后,中行建成情景案例中心,每年组织1~2期案例教学师资班,在全行范围内建设案例教学师资力量。

到目前为止,中行案例库共收集案例3万多个,并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00多个案例集结成册,在员工中传播、分享。这些案例覆盖的业务范围广、落地性强,原因在于案例中心在开发相应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对总行战略重点任务的理解,主动深入业务一线,将优秀做法总结提炼为案例文章。

案例中心成立以来,组织了一系列经典案例评选活动,从典型性、鲜活性、重要性、创新性、可复制性五个维度,经过初评、复评,精选出符合标准的案例30个,并依托云平台在全行进行案例教学巡讲,为员工解决业务问题提供经验或教训参考,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疑难杂症。

>>>构建数字化学习平台

新冠疫情将在线学习从“可选项”升级为“必选项”和“优选项”。早在2017年,“中银学习”在线平台就已投入使用,旨在满足员工随时、随地、随心的学习需求,加快教育培训数字化转型。

中银大学建成之后,在此平台基础上升级完善的云平台,不仅实现了集团培训资源数字化管理、在不同分行间自由分享;更进一步建设了九大学院线上学院、VR行史馆上海分馆等模块。

VR行史馆上海分馆

中行行史陈列馆(上海分馆)位于外滩中行大楼底层,展厅布置以中行历史发展为主线,分为中行的诞生期、民国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共四个时间段。展出的各类展品近千余件,包括重现历史原貌的老照片、银行发行的钞票、使用过的账册等大量珍贵文物和图片。

为了让更多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境外的员工了解这段历史,中银大学将陈列馆以VR形式“搬”至线上。

作为中银大学开展线上教育的主阵地,云平台就像一个“多功能插座”,表层丰富的功能可以接入各种各样的插头,从而构建了完整、系统的线上学习场所。

广纳四方知识

云平台在吸收借鉴先进互联网、高科技企业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围绕平台基础架构、资源整合、运营管理、内容建设、技术创新应用等五个方面实施建设,打造具有中行特色的应用模式。

例如,将内容作为线上平台的建设重点,中银大学以已建课程库为基础,着力整合内外部培训资源,构建以OGC(职业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成内容)相结合的内容产出模式,赋能全行员工。

从OGC方面来看,中银大学统筹各业务条线,明确重点培训项目和重点课程安排,并组织业务专家负责内容建设工作。过程中,中银大学提供费用并给予专业开发力量的支持。

定期整合行内研修院形成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引入外部优质资源,是PGC的重要来源。目前,中银大学已经引入喜马拉雅、“一书一课”(樊登读书企业版)、开言英语等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学习资源,充实综合素质类、行业标准类课程。

借助社区化学习,中银大学打造了便于员工分享的线上平台。在这些平台中,学员高质量的知识分享也成为云平台内容的补充力量。

巧设在线运营

吸睛的活动策划,在整个培训中至关重要。中银大学充分吸收中行既有线上管理经验,建立了“业务+运营”线上活动运作机制——由业务部门提出培训活动需求和整体目标,中银大学与之配合,共同实施方案并完成全流程工作。

“寻找最‘会学习’的你”活动

以助力员工学会记录笔记的“寻找最‘会学习’的你”活动为例,中银大学特别邀请了专攻结构思考法、拆书法等方面的导师,开展了线上全员共创最优笔记记录法的活动。

员工在线上报名之后,首先学习“导师请指教”课程,选择心仪的导师学习相关笔记记录技巧;之后,自主选择“院校公开课”任一课程,完成学习笔记;最后,提交笔记作品至活动策划人。

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中银大学依托企业内部公众号,策划相关文章,扩大活动影响力;除此之外,还设置了大众人气奖、“最”系列单项奖、笔记达人奖等多个奖项。通过多种形式,学员不仅学会了如何记笔记,更掌握了体系化思考方法。

学员提交的学习笔记

不落窠臼育人才

为今朝更为明日

中银大学根据行内人才队伍特点,重点为新员工、专业技术人员、国际化人才以及经营管理者,设计实施各类培训项目,面向未来积极培养和储备核心人才。

>>>校招第一课做四有“新”人

入职培训是所有校招新员工职业生涯第一课,只有系好职业成长的第一颗纽扣,才能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根基。按照职业人、中行人、岗位人与创新人四个学习模块,中银大学从不同角度帮助新员工转换角色、认同文化、学习新知并提升思维。

新员工学习模块

转换新角色

从无忧无虑的校园踏入陌生的职场,新员工在很多方面都无法完全适应。中银大学会从职业素养和礼仪两方面入手,帮助新员工清晰职业角色定位。

首先,新员工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

之后,在工作过程中熟悉工作场所必备的基础技能,实现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转变,成为组织发展需要的新鲜血液。

融入新文化

深入了解中行“担当、诚信、专业、创新、稳健、绩效”核心价值观,认同企业文化,熟悉中行相关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培养对组织的归属感、荣誉感与责任感,是新员工需要学习的另一重要课程。

学习新知识

为了适应网点转型新要求,新员工也要学习兼顾柜员、综合服务经理、综合客户经理等多种岗位的技能,而不仅仅是柜面系统操作技巧,以便更好地应对内外部的环境变化。

开拓新思维

结合90后新人自主意识强、参与积极性高等特点,中银大学也会为他们提供创新视野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课程,使其成为思维敏捷、愿意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工作实践的“新新人类”。

所有新员工入职后的1~2年内,以上四方面的内容会合理融入岗前实习、集中培训、随岗学习、集中进修、持续发展五个阶段,统一协调,形成有机整体。各分行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中银大学的总体方案,制定个性化的培训项目。

>>>“技管”分离专才获通途

企业中总有一些精通业务但不善于管理的“专家型”人才,通过设立专业序列,激发这一群体的活力、提升他们的能力素质,是中行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目标。

中行将全行业务条线划分为公司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信息科技、内控与法律合规等20个专业序列,每个序列设置初、中、高、资深和首席5个职级,根据不同序列、不同职级的能力要求建立胜任力标准,并配套相应的培训课程和考试认证安排,坚持“先获资格后上岗”,在机制上真正实现育用结合。

中行业务遍布全国,为了保证所有员工及时报考获得相应资格认证,中银大学将理论课程全部上传至云平台,并定期更新。

认证初级的员工只需通过笔试即可,中级及以上职级则根据情况安排面试环节。面试官根据面试对象的具体岗位,从题库中择取情景模拟题,现场考察他们的临时应变力、客户关系处理能力等。

例如,面试官会为个人数字金融员工挑选“如何为客户定制理财产品”的模拟题,当场考察他们如何借助用户思维,了解对方的人生规划,进而为其推荐高适配度的资产配置方案。

将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分离之后,专业技术人才能够结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个人性格特征,选择最合适的岗位和职业发展通道。这不但优化了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也助力中银大学在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上获得双丰收。

>>>突破瓶颈国际人才“走出去”

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开拓国际金融市场,就必须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业务能力、国际化视野的专业人才。为了突破瓶颈,中行在发展境外业务的过程中逐步建成四大培训中心,为立足于国际金融市场培养了充足的人才后备军。

围绕全行发展战略,中银大学采取全面推进与重点实施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安排——在分层分类对各个条线、不同层级的国际化人才进行体系化培养的同时,也注重根据一定时期内的战略重点任务启动专项人才培养。

比如,伴随人民币国际化浪潮,中行在加快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清算和交易业务的过程中,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显著提升。中银大学迅速启动了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人才专项培养项目,确保派往全球各人民币清算行的员工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发挥好骨干作用。

在培养方式上,中银大学设计了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模型,确定学习地图,并配置了课程集训、短期实习、外派工作等多种学习手段,满足学员不同能力素质发展的要求,全方位培养国际化人才。

中银大学对这些国际人才的关注不限于培训的全过程,还会跟踪他们外派后的履职情况,如果无法胜任则会调回复训,做好全流程管理。

>>>实例共研塑新时代金融领队

管理者身兼领导、管理、执行三大职责,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核心队伍。中行的经营管理者培养细分为新任职、能力提升和后备三个阶段,包含集团、高层、中层、基层四个层级。每年年末,中行都会在全行重检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形成调研报告,确定来年全面的培训计划。

某期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班学员组织学习活动

培训时,中银大学不仅培养这些管理者的角色认知、团队管理能力,更注重提升他们的系统性风险防范意识和实战技能。在某期高管副职领导力发展研究班上,内训师与学员共同分析了一家房地产企业爆发危机后,完成债券重组的实例。这家企业由中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参与融资,并在香港上市,破产后的重组过程异常复杂。通过对这家企业重组过程的解析,参训学员不仅学会跳出自身企业,站在客观立场看待这起事件,更在思想上敲响了风险管控的警钟。

这类实例研讨中,中银大学会同时邀请案例当事人和案例专家共同授课。先由案例专家分析案情,以及学员们需从中学习的知识点;之后,案例当事人走上讲台复盘案例,并为学员答疑解惑。如此,在活跃学员思维的同时,当事人的真情讲述也不断催化引导学员,促进知识消化吸收。

服务国家社会

彰显大行担当

“担当”二字位于中行价值观第一位——率先打响稳外贸攻坚战,多举措促融资与企业共担风险;推动网点智能化升级建设,智慧服务打造全新客户体验……

中银大学作为中行一分子,在对内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忘社会担当——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金融交流合作研修班,推动教育培训与金融产业协同发展,以实际行动体现“合作共享‘全球化’”的理念。

>>>支持稳岗就业小平台大动作

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稳岗就业。中银大学见此情形,依托企业公众号平台,推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微信小程序,于8月初在教育部和中行联合举办的“银企携手,职等你来”千企千校网上招聘会中上线。小程序一经上线,就受到了众多应届生的青睐。

中银大学不仅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求职支持,更为已受聘大学生提供相关培训辅导。例如,中银大学在小程序中定期更新笔试、面试技巧方面的文章,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软实力和竞争力;联合社会教育机构,引进优质专业培训课程,为刚入职大学生提供辅导,助力受聘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职场融合力。

>>>服务外交大局缔结国际友谊

除了在境内大力开展银校合作,中行还积极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金融交流合作研修班”,为中行与其他国家的优秀企业搭建合作交流的桥梁。

自2015年以来,研修班已先后成功举办了八期。以2019年开展的研修班为例,该班采用论坛模式,围绕“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主题开展交流。中行董事长刘连舸、监事长王希全等管理层成员不仅亲自参与开班结业仪式、授课交流活动,还邀请到金融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经济格局与发展趋势”“‘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经贸合作”等主题授课,“求真求实、大处着眼、实处落脚”的讲课风格引发了现场频繁互动。

除了主题演讲之外,研修班充分利用在北京、里斯本两地举办的优势,不断拓展办班的外延价值。在北京,团员们参观了首钢冬奥园,感受了冬奥建设的中国速度和绿色理念;在里斯本,中行向团员及参加活动的各界人士宣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通过近10天,丰富、有深度的研修内容,团员之间的感情更加密切,为未来的深入合作筑牢了基础。

之后,中银大学将拓展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大力开展“‘一带一路’国际金融交流合作研修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经贸合作、增进人民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依靠学习走到今天,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正符合中银大学的当下现实——回首过去,中行正是依靠学习奠定了人才根基,支撑起百年历史的巍峨大厦;面向未来,中银大学勇挑人才培养重担,为处于新时期的组织培育良将的同时,更将教育普惠社会,为国家甚至国际输送知识能量。行以致远,一路向前,中银大学必将收获累累硕果。

点击下方图片,

即刻购买杂志,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2020年9月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