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八卦 文章内容

马伊琍挨骂,雪莉被网爆自杀:到底是谁捂住了女人的嘴?

发布时间:2020-09-17 21:20:39来源:十点视频

点击查看崔雪莉视频

雪莉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作者/圆子

主编/周小九

十点视频原创

一个沉寂一年的名字,最近又开始被反复提起——

崔雪莉。

2019年10月14日,年仅25岁的雪莉被发现在家中自杀身亡。

而韩国MBC电视台选择在时隔一年后的9月——雪莉出道15周年之际,把她定为了最新一期节目的主人公。

纪录片的名字也丝毫不回避争议——《雪莉为什么令你不舒服?》

节目播出后,雪莉生前的一些话题再次被翻出来讨论。

她的精神状态、行为言论,甚至自杀这件事本身背后有没有“阴谋论”又一次抢占人们的注意力。

前男友崔子被骂、在节目中出镜的雪莉的母亲哥哥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

雪莉始终是在话题中心的人。

她美得毫无争议,漂亮永远是她名字前面的修饰语。

纪录片中,雪莉的母亲坦言,从小就被大家夸漂亮。也正是因为漂亮,妈妈才选择在该上幼儿园的年纪,把雪莉送去了演技学院。

我们的注意力,似乎总被她的外貌、有争议性的行为抢占。

而雪莉,不应该只被看见这些。

纪录片中一位记者说出了一句似乎被很多人忽视的基本事实——

雪莉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她只不过是在所有的人都看着周围人眼色行事的大环境下,选择了诚实地展示自己。

综艺节目《恶评之夜》中,MC聊到新出道的女团们上综艺节目,都会要求撒娇或者做个人特长。

但,雪莉自出道初期,就一直承认自己不擅长、也不愿意去做这些。而这也造成了她在综艺节目中的镜头寥寥无几。

退团之后,她的行为则更是忠于本心和自我。

综艺节目的主持人都惊讶于她的坦率和与众不同,并感叹道:“你真的不应该出生在韩国的,真的很酷的好莱坞类型。”

而她的诚实和坦率,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了大众不舒服的根源。

纪录片的开头放出的三张照片,几乎涵盖了雪莉所有争议。

大尺度照片、恋爱、不穿内衣。

她还在世时,这些照片引起的,是猎奇、侮辱和谩骂。

回过头来看,雪莉争议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每件争议背后,都离不开跟女性有关的议题,甚至涉及到平权问题。

不穿内衣,女性的身体自主与解放权;性暗示照片——女性的性解放,甚至性愉悦权。

想想最近美队手滑放出了一张大尺度的私密照片后,大家是什么反应?

有人说这是2020年最美好的事情,而美队也因此获称“美国菩萨”。

而在东亚社会,仅仅是不穿内衣出街,就似乎已经是不雅、耻辱和禁忌的象征。

去年热依扎就引起过类似的争议,她只不过是穿了看起来比较清凉的吊带,皮肤裸露面较多,就引来了“尴尬”“奔放”的声讨。

争议一起,热依扎迅速在微博上以玩笑消解争议,对不起,碍眼了,我改。

穿不穿内衣是雪莉的个人自由,但她却没有获得和美队同样的宽容和善待。

她得到的,只有谩骂。

雪莉一直在试图为自己发声、为女性发声。

她并没有因为人们的讨论而改变,也没有回避争议,反而在节目里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

“内衣对我来说只是首饰,我想让大家对此看开一点,想要打破这种惯性思维,想表达这些(不穿内衣)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除了不穿内衣带来的讨论之外,雪莉和比她大了14岁的rapper崔子的恋情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尺度照片,带来了更多争议和谩骂。

谩骂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女团出身、有着“人间水蜜桃”称号的公众人物,却踏入一段不被任何人看好的恋情中。

究其根本,无非是因为一个字——“性”。

这跟余秀华因为一首赤裸表达欲望的诗歌被骂没有什么两样。

其背后的潜台词是——

你一个清纯可人的女爱豆,你怎么能谈“性”呢?

你一个残疾人,你怎么配谈“性”呢?

性是禁忌。对女人是,对女爱豆更是。

她们站出来在社交平台袒露自己欲望的行为,对大众来说,便是不正经,是挑衅。

但,雪莉在“性”这个议题上,一直坦荡荡。

如果说,穿戴内衣与否、对性的态度,是关乎雪莉个人的、更私人的自由与解放。那雪莉在其他女性议题上的发声,则足见她对女性话题的关注。

韩国废除堕胎罪时发声,她率先在ins上发文:这是纪念性的日子。给所有的女性选择权。

韩国开“慰安妇”相关的展览,她也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宣传。

在女性月经问题上,雪莉也一直在发声。

粉碎月经羞耻——“希望可以用透明袋子装卫生巾,大家都可以堂堂正正拿着外出。”

关爱女性健康——“女性月经期间为了健康一定要用好的。”

她还以个人的名义发起来公益项目,专为低收入层女性捐献卫生用品。

在雪莉去世169天后,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了收到了这份来自天堂的快递,内含卫生内衣内裤、红豆热敷贴、卫生巾等女性卫生用品。

雪莉在女性议题上的关注和发言,在整个韩国的造星体系中都显得突兀、孤勇。

没有哪个女爱豆能像她一样。

坦率、真诚、毫不掩饰。

这样的雪莉得到了什么?

她和朋友在社交平台直播,成千上万网友实时观看直播。

不为别的,只是好奇雪莉又要做什么“不正常”的事。

偶然一次直播,雪莉和朋友正常地在聊天。正常到手里拿的不是酒,而是一杯白水。

网友看到大失所望:玩得太健康了。

媒体也在和大众一起疯狂地围观、消费雪莉的精神状态。

雪莉的一举一动,随时都会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的头版头条上,言辞煽动、位置醒目。

影片《倒扣的王牌》中有这样一句话:“坏消息最受欢迎,因为好消息都不算是新闻。”

媒体不断在雪莉身上套用、验证这句话——报道雪莉就会有流量,尤其是“发疯”的雪莉。

而流量,就是生意。

雪莉一直在为女性发声,但大众和舆论的焦点,却不肯放在她为女性发声这件事上。

虽然在发声,却和被噤声无异。

在韩国,和雪莉这样被“噤声”的女性,不胜枚举。

韩国女团RedVelvet成员裴珠泫,仅仅是在粉丝见面会上提到,最近在看《82年生的金智英》这本涉及女权问题的书籍。

不少粉丝便为此给她贴上了“女权主义者”的标签,并剪掉、烧掉她的照片表示脱粉。

女团Apink成员孙娜恩,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的一张照片后被发现手机壳上写着“Girlscandoanything”,随即就被质疑“你是女权主义者吗?”

女爱豆们其实没有发声,仅仅是有了一点想要发声的姿态,大众就已经如被踩中尾巴一般,一蹦三尺高,跳出来抵制、挞伐。

如果说,爱豆本就是造星工业体系下打造出来的天然被凝视的一种存在。

那,爱豆之外的女星呢?

视线转回国内,不难发现,即便不是爱豆,女星的发言也很容易被跑偏、污名化。

拿马伊琍举例,前几天的一个采访中,马伊琍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其实个人不是太赞同强调女性题材。

这句话单摘出来看,似乎哪里有一些不妥当,特别是在《三十而已》《乘风破浪的姐姐》几乎抢占了2020年大半年话题的当下。

于是,不少人跳出来对马伊琍大批特批,“女奴”这样的字眼也赫然在列。

但,马伊琍真的是大众口中那个跳出来反对女性题材、反对女权的“婚驴”吗?

看过马伊琍这段完整的采访,就知道她并不是在反对女性题材的影视作品,而是反对过分强调女性题材、制造性别对立的影视作品。

万事物极必反,当事情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哪还有平权可言?

但,不少人却选择性地忽略,或者根本没有去关注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仅仅抓住她的言论中的某个字眼,加以曲解。

本是强调“女权追求的其实是平权”的发言,却生生被曲解成了支持男权,实在是太冤。

类似的争议,前两天在张馨予身上也发生过。争议的源头,是她在微博上发了一段长文,呼吁不要对女演员胖瘦太苛刻。

文章发出后,立马引起网友的声讨,“退圈吧,不当艺人就不会有这种事了”“不够敬业还矫情”……

她的不够出彩的影视作品、不够完美的过去,都成了她无病呻吟的力证。

背后的逻辑也简单直给——拿着天价报酬就应该接受这种审视,即便这种审视不应该,你连拿得出手的作品都没有,又有什么资格抱怨。

讨论的重点,完全被跑偏到“艺人天价片酬的合理性”以及“演员不公平待遇资格论”上。

张馨予在经历了一波声讨后,放弃讨论这个话题,编辑掉原来那条微博作罢。

的确,张馨予的那段长文措辞确实需要打磨,但她本意是抱怨女演员需要身材管理吗?

“胖的那段时间一度被拿来嘲笑”“礼服穿不进时尚品牌觉得你不够瘦也不够时尚”……

摘出来几句就能明白,她这段话的重点是什么——

是我们现代社会病态的白瘦幼审美;是整个社会对女性的“bodyshame(身材羞辱)”。

然而,她这次发声的重点却完全被跑偏。

这些发声的女星,如同被捂住了嘴巴的雪莉,她们的声音没有被听见。

关注度之高如明星发出声音被听见都如此之难,那普通女性呢?

相信你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答案。

是当下的社会容不下女性话题的讨论吗?

并非如此。

时间轴仅仅拉回五年前,就会发现社会对女性话题的讨论是在变多的。

到了2020年,《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些和女性相关的话题,哪个没有抢占最近的舆论中心。

张雨绮在《浪姐》成团上的一段关于女性问题的感言,就得到了一片声援和喝彩。

人们感慨,终于有人能在节目,而且是备受关注的节目中为女性发声和正名。

但,“张雨绮发声引来喝彩”这件事成立的大前提是什么?

是张雨绮在乘着女性话题水涨船高的快车道,在节目中获得了出道位,有了发言权。

因为站得足够高,她的声音才得以被听见。

这个“高”,就是横在试图在女性问题上发言的人面前的门槛。

而这个门槛,本身就是带着“慕强心态”的——“强者才值得尊重、弱者不配被听见”。

在这种“强盗逻辑”下,想要为女性发声,那你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你要是足够资深的演员/歌手/艺人、你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你不能曾经翻过车……你必须是一个完美的艺人。

即,你必须得是一个完美的发言人,才能替女性发言。

如果不是以一个完美的形象出现,你的声音就很难被听见。

我们是不是太要求“完美发言人”了?

且不说,世上本就没有人可以成为完美的发言人。

要求“完美发言人”对吗?

有人可能会支持。因为在“女权主义”已经被污名化、动不动就会被打上“田园女权”的标签的当下,在女权问题的讨论中谨慎一些似乎没有什么错。

这个逻辑乍听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但,如果将“完美发言人”替换成“完美受害者”呢?

TED的一个《为什么女性被性侵后会保持沉默》的演讲中提到两个理论。

一个是“将受害者给受害者化”。即大众为了相信她是受害者,她一定要是无助的、吓破了胆的、说不出话的,一个楚楚可怜的形象。

一个“受害者有罪论”。如果受害者穿得不够得体,如果反抗不够强烈,如果身上没有足够的伤口……那,你就是自找的。

无论是“将受害者给受害者化”还是“受害者有罪论”,指向的都是一点——大众总是在要求完美的受害者。

只有这样,你才能证明你是受害者。

这不就跟大众在女性议题上要求“完美发言人”如出一辙吗?

但,无论是关于女性议题的讨论还是其他,我们都不该要求完美的发言人。

假想一下,当要求“完美发言人”这个不成文的规定成为女性试图在女性议题上发声时的大前提时会发生什么?

不是会有完美的声音出现,关于女性问题的讨论不会一步到位。

取而代之的,要么是女性在发声之前急着把自己跟“有瑕疵”的女人撇清关系自证清白,要么闭嘴。

前者则会把女性带入另一种隐形的性别歧视里,而我们都会是这些歧视的受害者;而后者则会让所有的声音消失。

无论哪一种都不是我们希望出现的。

一个现状是什么?

2020年,关于女性议题的讨论明显增多,但与此同时,很多关于两性的问题一提起就会掀起讨论、甚至骂战。

很明显,女性问题的讨论还不够多、还不够深、还没能真正触及核心、还没能做出改变……

因而,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人闭嘴,而是鼓励更多人发出声音。

只有有人发声,我们才能讨论,而讨论才能带来进步。

不要苛求完美的发言人,也不要急于纠正,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感谢。

感谢每一个敢在女性问题上发声的人,感谢他们发声的勇气,感谢他们为了发声所做的任何一丁点努力。

无论男女。

作者:圆子,佛系码字的初级娱乐圈观察员。本文由十点视频原创首发。

十点视频,600万人的文艺生活平台,陪你看见更温暖的世界。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