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26 11:22:09来源:家长慧
您是家长吗?是!就点标题下方蓝色的家长慧三字,然后点关注,您就可以享受到我们为您提供的最新教育和健康等信息。
前段时间,江苏镇江某高中的一个班级群里,有位家长发了段打孩子的短视频,着实把大家吓了一跳。
视频中的男孩坐在地上,脖颈、脸部和腿上都有鲜血,还可以听到家长严厉的警告声:“只要摸手机,就是死路一条!”
原来这名孩子是班上的学生,因为不听管教,违反约定玩手机而被父亲暴打。
录视频的正是这位愤怒的家长,他把视频发到班级群里是要让和他儿子一起玩手机的孩子引以为戒。
他过去就曾因为孩子沉迷手机、成绩下滑而对他大打出手,这次也是看到儿子很晚了还在上网和同学聊游戏,一时生气,把他打出头皮外伤。
消息在网上传开后,网友给这位父亲冠以“虎爸”的称呼。
“虎爸”气消后也心生后悔,在班级群里发文道歉,孩子也承诺高三前不玩手机。
哪个家长不是为了孩子好?
虽然暴打儿子致其出血的做法在我们看来确实过分,但这位父亲心中的怒火也不是无缘无故燃起的。
其实,孩子沉迷手机已经成为现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说是最让父母们头疼的问题之一。
当代家长心中的刺
江苏淮安曾有一位母亲报警让民警把女儿带走。
民警赶到现场才知道,原来王女士在电话中说的家庭矛盾,是她14岁的女儿在暑假里常常玩手机到凌晨,劝也劝不听。
无奈之下,这位母亲才想到用报警来吓唬女儿。
这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是个笑话,却暴露出无数家庭里存在的问题。
今年春节返乡时,中山大学的博士生钟瑞注意到,在农村地区,有WiFi信号的地方总会聚集起一群孩子。
走近看就会发现,这些孩子是为了手机有信号、能玩游戏才围在这里,而一玩往往就是一整个下午。
家里上初中的表弟甚至和他说,除了手机游戏,其他的活动都没意思。听到这样的话,钟瑞不禁感慨:“手机游戏化已成为儿童成长中的地雷。”
今年受疫情影响,学校把课堂从线下挪到了线上。
学生们不用天天去学校,只要在家里打开电脑或手机,登陆指定的网课平台就可以实现听课、互动、做作业。
这本来是一个适应当下情况、保证教学进度的好方法,却反而让众多家长对实际教学质量产生了担忧。
原来,孩子在学校的时候,有老师管着,有课堂纪律约束着,还能做到“0电子产品”。
但是,一旦不用去学校,直接在家上课,手机、平板对他们来说不就触手可得了吗?
家长没办法时时刻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而大多数孩子在家又没有那么自觉,往往来“巡逻”的家长刚刚走出房间,他们就拿起手机,一边听课一边在玩。
玩手机占用时间、影响学习成绩是显而易见的。此外,长时间玩手机,也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英国的杰勒德·凯都博士指出,手机辐射会破坏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引起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问题。
视网膜脱落、智力衰退、猝死……无数活生生的例子证明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除了影响成绩与健康,手机游戏中还隐藏着其他风险,就像不理性的网络消费和网络诈骗。
仅在今年的第一季度,江苏省消保委系统受理的未成年人网游类投诉就高达425件。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个数据足足增加了460%!
花钱充值的未成年中,年龄最小的只有3岁,而充值金额最高的记录,已达到7万元。
在网上充值,一旦付了款,再想退款有多难,想必大家都了解。家长面对孩子的高额充值,往往目瞪口呆又束手无策。
还有一些情况,孩子们花出去的钱都打了水漂。
有许多网络骗子打着充值游戏币的旗号,在人们付费后强制要求加购,却不理会退款要求。孩子们花了钱、吃了亏,又找谁讨回来呢?
手机的危害有目共睹,但我们再想一想,孩子总爱玩手机也是有原因的,或许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可怕。
孩子为什么离不开手机
回想过去的手机,黑白的屏幕、小小的尺寸,能打电话和发短信就已经够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需求的多样化,现在的智能手机早已实现了听音乐、打游戏、浏览网页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功能。
现在的手机不仅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交流提供便利,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娱乐生活。
对于自控能力还不强的孩子们来说,手机上精美的画面、炫目的特效、刺激的游戏等等,都是难以抵抗的诱惑。
其实不单单是孩子,在一些家庭里,父母自身就是不折不扣的低头族。
有多少家长,一回家就坐在沙发上玩手机,吃饭的时候用手机看新闻或视频,有空时不和孩子交流却忙着聊天打字?
德国汉堡的街头曾经出现有趣的一幕:
一个由孩子组成的长队在游行。孩子们举着自己写的标语牌子走过大街小巷,用带着稚气的声音喊着这样的口号:
“和我玩!而不是和你的手机玩!”
“我们表示抗议!因为你们永远只想着自己的手机!”
原来这是一群对自己沉迷手机的父母表达不满的孩子。如果孩子总是看到低头看手机的父母,他们也很难不有样学样。
可能有些家长会说,我们用手机是因为有事情啊,他们就是玩。其实,孩子们爱玩手机,也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心理需求。
他们希望获得成就感。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游戏通关或者取胜的孩子突然“耶”的一声为自己喝起彩来。
不管是打怪升级还是击败敌方,作为游戏玩家,他们都能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快乐。孩子们需要从成就中得到满足。
他们想和小伙伴们互动。放学后,学生们基本都各回各家,很少能聚在一起玩耍。
但是,只要一连网,同学们又能呼朋引伴,在游戏中一同作战。玩游戏成为了现在孩子的一种交流方式。
他们想要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都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听课和做作业在他们看来十分枯燥,需要用额外的活动来调节状态、放松心情。
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被“关”在房子里的孩子自然就会把手机作为唯一的爱好。
孩子的世界,我们共同充实
青少年沉迷手机这类问题,国家也在操心。
为了减轻沉迷网络游戏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我国《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2019年11月开始施行)作出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等等要求。
再看看国外,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也规定,从今年第一学期起,该州的公立中小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其余州纷纷跟进。
不过,仅靠政策来约束,效果是十分有限的。更重要的力量,是与孩子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家长。
首先,家长最能体察孩子的身心状态,请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不小,在成长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恰当的方式排解烦恼。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院的方晓义教授建议家长们着眼于个体,发现孩子的心理需要,了解用什么方式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此外,虽然“熊孩子”们常常让人气得不想管,但孩子的规则意识是父母建立的。
在管理和限制孩子的手机使用上,父母们请别放手。
苹果公司前CEO史蒂夫·乔布斯打造出了火爆全球的iPhone、iPad,但他家里只有很少的高科技产品,在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这件事上也十分严苛。
乔布斯不需要电子产品来“陪伴”自己的孩子,而是亲自和他们吃饭,一起讨论书籍等等。
对我们来说,完全不用手机并不现实,家长不妨和孩子“约法三章”,设置奖励和惩罚,甚至可以互相监督。
最后,多带孩子们体会丰富的课余生活,他们自然不会一味沉迷于手机的世界。
在美国,大部分像Blogger、Twitter和Medium的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这样的科技精英会为孩子买来许多书籍,让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
除了阅读,到厨房帮忙、制作手工、参与体育锻炼等许多事情,都可以给孩子带来乐趣。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教育部长杰里米·洛克利夫认为,电子设备可以辅助学习,但如果过度沉迷,就可能出现问题。
其实,电子产品的价值在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剥夺我们原本可以丰富多彩的生活。
身心正在发展、视野需要拓展的孩子们,更不应该被局限在那个虚幻的小盒子里。
文末点个在看,希望家长们明白:
请多花点时间,陪孩子去发现,除了巴掌大小的手机,还有更广阔的世界。
声明本文为家长慧家长原创文章,欢迎联系转载!欢迎家长投稿!
阅读推荐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