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05 21:21:22来源:发现上海
屋里厢,在上海话里是“家”的意思。“到屋里厢来坐坐”,就是邀请对方来家里坐坐的意思。所以一踏入这座“屋里厢博物馆”就会让人感到很亲切。
别看石库门狭小,但是该有的分区却一个不少哦。一推开门就会看到一个小小的天井。
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大概只能放下两把椅子,但是却是夏天乘风凉、冬天孵太阳的好地方。小小天井是石库门人家自得其乐的户外空间。
天井的基本功能是通风和采光,它还是一个由公共里弄到私人内室的过渡空间。跨过小小的天井,似乎马路边的嘈杂感都被挡在门外了。
一楼的前厢房是书房。在这个展览的家庭人物设定里,男主人在洋行供职,享有一份稳定的薪金。从他的书房里就能看出来,他拥有着不错的生活品质。
在他的书桌上,既有来自西方的电风扇和打字机,也有中国的毛笔、宣纸。
书桌旁的墙壁上还有一部电话机,不同于现在手机的便捷智能化,当时的电话机一般都会被主人家在电话线上拴着一本手写的通讯录。
书房的一角是一组气派的欧式家具,用于平时待客之用,不过小桌子上摆放的还是传统的象棋和棋盘。
除了这些,在书房的玻璃橱柜里,还摆放着很多男主人心爱的相机,看得出来男主人是一个非常时髦的人了。
老一辈人经常使用的灶台估计现在的孩子都不太清楚长啥样吧。在这里,有一间还原度100%的旧时厨房间哦!
不大的空间里摆放着各种透露着淳朴乡土气息的厨具,有今天在农村才能见到的大灶、米缸等。
老一辈的人信奉大灶烧出来的饭菜比较香,不过大灶烧起来的确有点麻烦。在灶台的旁边还有比较新式的蜂窝煤炉子,还有人记得每天早上,弄堂里,大家挨家挨户起炉子的场景吗?
这样厚重的原木案板你见过吗?还有这样被挂在墙上的菜刀。
每一处细节都真实还原了上世纪弄堂人家的真实厨房情景。
二楼前厢房是主人房,房间里的摆设透露出欧风东渐的色彩。
房内的红木家具,上面都雕刻着欧式的花纹样式。
价格不菲的柚木落地唱机,还有酒柜里的银质器皿,让人感觉这家主人一定非常洋气又追求生活品质。
据当时上海中产阶级的观念,生活上宁可节衣缩食,表面上也要给人一种富庶安乐、光鲜体面的优越感。
二楼的后厢房是女儿房,女儿的房间向北。正当妙龄的她正在教会中接受现代的教育,她追求时髦的东西。
墙上贴着的女影星的大幅招贴画、桌子上摆放着的女影星的签名照、以及梳妆台上的各种化妆品,无一不体现着,这是一个爱追求时尚的姑娘。
床边的缝纫机可以用来亲手制作喜爱的服装,以便跟上快速多变的流行趋势。
二楼的前楼是这个家庭里儿子的房间,在这间朝南的房间,不仅是他的卧室也是他的书房。
他是一个中学生,桌上有笔墨纸砚,当年商务印刷馆,中华书局的教科书,字典。这是他接受良好教育的印证。
旁边的柜子上还摆放着钢琴、陀螺、和风筝等,都是那个年代流行的玩具。
这间博物馆的二楼楼梯转角处,还有一个小小的亭子间。亭子间的底下是厨房,上面是晒台,冬冷夏热,是整栋房子里条件最差的房间,通常安排给娘姨,也就是打杂的女佣人住。
不过上海人善于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即使面积狭小的亭子间其实也可以安排的很考究。住房比较紧张的时期,空间独立、租金又相对便宜的亭子间其实还是非常受欢迎的,许多穷困的文人和收入微薄的小市民只能选择这样的房间。
还有更多的作家都和老上海的亭子间有不解之缘,如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丰子恺等。这些文人不仅住在亭子间,他们的作品中也大量涉及亭子间和石库门的生活,故有“亭子间文学”之称。
在这幢建筑的亭子间里,显然这里应该是被租给了一个文人租客,墙角摆放着一个书桌和书架,上面摆放了文具和书本。
桌面上的煤油灯和家人相片,让人不禁想到,租住在这里的文人夜里思念家人的时候,肯定就会化思念为勤奋,继续挑灯夜读。
在屋里厢博物馆的二楼有一间展厅,不知道是不是四面墙都被刷成了白色,所以叫白盒子展览。
里面现在陈列着很多贺友直先生的画作,他是我国著名的连环画家,曾获得首届“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的画家。他画的《老上海360行》、《申江风情录》等系列杰作也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
感觉贺先生的作品真的非常有生活气息,比如《大饼油条粢饭豆腐浆》和《卖兰花》等,都是常见的生活景象~
插画欣赏
直至今天,即使高楼大厦接连拔地而起
但是对很多上海居民来说
依然对石库门有着很深厚的情感
建筑本身或许不会说话
但是建筑却承载着
人们对过往生活的眷恋情感
时光易逝,情感不灭
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
对石库门文化的保护当中
营业时间:10:00—22:00
票务热线:33070337
地址:上海市太仓路181弄25号(靠近中共一大会址)
交通:地铁13号线新天地站下车
编辑/新天地靓仔
摄影师/天才陆文
设计/Zane
商务合作微信/蚂蚁13166389937
都别走,“在看”点一下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