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八卦 文章内容

伯恩斯坦逝世30周年 :“骗婚”的音乐巨匠?

发布时间:2020-10-14 15:20:18来源:世界音乐

今天是伯恩斯坦逝世30年。

前段时间,又有一位顶级大帅哥宣布要来扮演这位颜值和才情兼备的古典音乐巨匠了。

这次是曾经凭借和LadyGaga合作的《一个明星的诞生》拿了影评人协会奖的大帅哥布莱德利·库珀。而上一位立项的是《断背山》的主演杰克·吉伦哈尔。

(从左至右分别为布莱德利·库珀;伯恩斯坦;杰克·吉伦哈尔)

你或许觉得,帅哥演帅哥就挺没劲儿的,他们应该去挑战一些更出格的形象。但当原型是曾经写出过音乐剧《西区故事》,并以指挥过贝多芬、莫扎特的各篇交响乐章闻名世界的伦纳德·伯恩斯坦,那么这些帅哥演员的热情似乎都有所缘由。

(伯恩斯坦指挥《西区故事》片段)

不过布莱德利·库珀的这个新项目显然有引人瞩目的一点:Deadline报导说,除了会呈现那些恢弘的指挥现场,导演库珀想把故事的主轴,聚焦在伯恩斯坦和妻子的情感关系间。

你可能会觉得这没什么特别的,世人肯定爱看艺术家艺术生涯之外的花边,如果是从一而终的佳话,那就更为点睛了。

但有意思的也就是这里。

很多人肯定都知道,伯恩斯坦的妻子费里西亚曾经写过一封信给丈夫:不是情话。

费里西亚写道“我知道你是同性恋,并且,这种状况会长此以往。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婚姻关系。”

如果你尚未被头半句击溃:对于艺术家们这并不难见得。但你一定会被后一句的妥协与强求之意给震撼到。

如果依旧要称其为佳话,那么,它是一段被粉饰的佳话,以及,佳话背后,或多或少是对爱的侵损与折蚀。

当然也正因如此,当镜头聚焦于这段感情,你才会期待这位舞台上生辉,却背对观众留有暗影的指挥家,将如何最大程度地转过身来。

不妨从费里西亚与伯恩斯坦各自的角度,来看看占据了天才指挥家生命里很重要一部分的这段感情,因为它与伯恩斯坦的创作,有着紧密关联。

1

费里西亚:相遇,分离与重聚

“我需要你,我们需要彼此。”

与费里西亚相识时,伯恩斯坦已经通过在纽约爱乐乐团的惊艳表演在古典音乐家崭露头角。费里西亚彼时已经是一位生活在纽约的智利舞台剧和电视女演员。

两个人在钢琴师克劳迪奥·阿劳举办的聚会上相遇了。几个月后,两人订婚。故事到这里,似乎会顺理成章地进入才子佳人的桥段。

但婚才订了不过一年,费里西亚就提出离开,原因很简单:她发现了丈夫的同性恋身份。

加上伯恩斯坦本身的纠虑,这段关系开始崩坏,按道理来说,老死不相往来的剧情可以从这里讲起,“骗婚“的词条多少可以参诸其间。

但令人意外的是,费里西亚的离开并不那么彻底。在其后的三年里,她又对伯恩斯坦重新展开了追求。最终,他们在1951年9月结婚了,后来又生了三个可爱的小孩。

伯恩斯坦很害怕婚姻,也害怕他的性向会影响他的事业。

面对伯恩斯坦的犹疑,费里希亚写了一封长信,提出了她的三个“观点”。

1.我和你没有承诺一生的格言,而没有什么是不能挽回的。即使婚姻也可以。

2.你是同性恋,并且可能永远不会改变,但你如果必须靠此生活,那么,接受它。

3.我愿意接受你本来的样子,碰巧,我非常爱你。我们的关系将建立在温柔和相互尊重上。

这看似体面轻巧的三个观点背后,是万般考量,以及费里希亚对爱,对家庭,对伯恩斯坦本身的需求。

你当然也可以用通俗点儿的字句来翻译他们:

通俗点儿翻译过来就是:

我爱你,我要和你结婚。婚后你随便玩,别闹太大就行。

虽然费里希亚用体面和轻巧的词句写下了这么几段文字。你也可以说,这段关系更向着各取所需的性质发展。

但爱的比重,同样很大。

就这样,费里希亚用主动力极强的姿态主导了这段关系。而在其后,伯恩斯坦确实也创造了相当多优秀的作品,后来还拥有了三个可爱的小孩。

(伯恩斯坦一家)

比如1957年首映的《西区故事》,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背景,写了两位相互爱恋,却身处敌对团体的少男少女如何跨越彼此的鸿沟,但又不幸失败的故事。其间还影射了一些种族问题,以及文化代沟问题。

(伯恩斯坦的《西区故事》海报)

伯恩斯坦在其后也表达了对民权运动的关注。而这些,除了他本人的犹太人身份,其中部分也是受之于菲丽希亚民权活动家身份的影响。而因为这些关注与发声,在其后,伯恩斯坦还经历了广为人知的遭到FBI监控的岁月。

(伯恩斯坦的《弥撒》涵盖了大量反战元素)

故事到这里,你也许还是乐于用爱本身就是缺憾的这样的形容,去包装这段复杂的关系。

虽然它不具备世俗意义上那些佳话必要的条件,但也算互相成就。

然而之后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2

伯恩斯坦:痛苦,放纵与忏悔

原来伯恩斯坦依旧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他依然在为自己的身份而纠结与痛苦。不仅面对着舆情的猜疑,也需要时刻寻求治疗方案。

而在其间,虽然表面上遵循了不让费里西亚难堪的准则,但伯恩斯坦将对身份认同的忧悒转而私下的场合宣泄。据伯恩斯坦的朋友在Secrest的采访中透露:

“他曾在家中的沙发和漂亮男孩接吻。“

而伯恩斯坦的女儿杰米·伯恩斯坦在2018年的时候发行了回忆录,她说,在她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她看到爸爸“和汤姆·科斯兰在一起。”

汤姆·科斯兰,也让伯恩斯坦在1976年选择彻底离开费里西亚,并与其他人共同生活。

而费里西亚说的是:“我会一直等他。”

似乎故事到这里,又可以作结,无非是伯恩斯坦终于冲破了道德的防线,远走高飞。

但就在第二年,费里西亚被诊断出肺癌,伯恩斯坦又回归了家庭。这种折转,是不是和当初费里西亚在分离后又回来求婚形成有趣的对照?

伯恩斯坦一直照顾生病的妻子直到她1978年去世。而在费里西亚亚死后,伯恩斯坦放纵自己,并万分痛苦,也感到十分内疚。同时,他的那部著名指挥作品,莫扎特的《安魂曲》,也是因此而生。在其中,伯恩斯坦寄述了追忆与思怀之情。

忏悔、纠结和困惑,他用音乐表述。

(伯恩斯坦指挥演奏《安魂曲》片段)

3

女儿:“真实比什么都重要。”

听完这些故事,又为库珀捏了一把汗。

因为它即使是一桩“伪装”的佳话,但其中既看不到卑微求全,也没有居高临下。

费利西娅和伯恩斯坦的感情史显然掺杂了太多的因素。伯恩斯坦的角色,有点儿像《波西米亚狂想曲》里的默丘里,他们是同性恋,但也需要女人的尊重与爱。然而,对伯恩斯坦的审视显然是需要更强烈一些:很多时候,他对自身的感知需求致使他完全忽视了伴侣的承受能力...

不过费利西亚也绝非凡人,她有点儿像《万物理论》里陪伴霍金的简:陪爱人走过了很多艰难岁月,并生儿育女。但比起简最后另嫁她爱的结局,费利西亚想要的显然更多:有爱,名望,思想,以及某种程度的势均力敌...

于是,这样一桩很轻易就和背叛、决裂等字眼挂钩的关系里,你会看到某种抗衡,隐晦地消解了它在世俗意义上该遭受到的批判或者叹惋。

也许如何描述伯恩斯坦以及他的这段关系,可以听听女儿杰米·伯恩斯坦在与《纽约客》的那则访谈中的感想:

“我不想维护尊严,我想说真话。父亲带给我们荣耀,也腐蚀了我们。然而,我还是记得他的幽默与温暖,记得家庭之爱。"

看问题的角度总是多面的。而人们总会找到最能说服自己的那一面,且也许那就是最适合的。

想起此前看过的一条有趣的微博。

怎样理解乙的回答?

底下有人答: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有。

也有人说,乙是在:“委婉表达他还不是一流艺术家。”

虽然是调侃,但也很真实。才情总能让公众变得十分宽容,而理性让公众清楚地认识到在才情以外的构成。

对于伯恩斯坦而言,他某种程度上也许具备了一流艺术家的主要特征,他多情,敏感,忧悒,不管不顾,充满生命力,就像他那些充满着激情的指挥姿态一样;

但在伯恩斯坦逝世三十年之后,当你想到伯恩斯坦,最能打动你的也一定是他作为一流艺术家的那些作品。

身后事过千帆,而作品长存。

(伯恩斯坦指挥贝多芬作品片段)

比起除了音乐,伯恩斯坦还有什么,这样的问题,可能更好的回答是。

伯恩斯坦,在他自己的作品里。

最能代表艺术家的,就是他们的作品。

恢弘壮阔的指挥作品

尽显古典乐之美

这本书带你全面领略各个音乐类别的魅力

更多美好制造优选好物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