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育儿 文章内容

强迫、刻板、重复,一定会是自闭症吗?谨慎听取「早教专家」的判断

发布时间:2020-10-16 12:21:18来源:爱贝睿

你的孩子有出现过刻板、重复的行为吗?

很多家长可能会点头。有的孩子喜欢把积木搭成一条线,有的孩子喜欢看洗衣机的滚筒转啊转,有的孩子不允许别人打乱他摆好的玩具,否则便大哭大闹……这些行为有时会令爸爸妈妈们迷惑,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如果我告诉你,这些是自闭症孩子「刻板行为」的表现,你会不会吓一大跳?

由于大部分人对自闭症并不了解,再被网络或所谓「早教专家」一忽悠,便可能造成没有必要的误读和恐慌。不用担心,今天这篇文来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Dr.昕,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不正常」表现,如何「去伪存真」,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授权自:Dr昕理学(ID:PKUPsyXin)作者: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今天这篇文,是鹿sama的一位朋友和我的对话。朋友对我说,她觉得这番聊天对她帮助很大,并且认为有必要发出来帮助有同样困扰的朋友们避雷避坑,掌握一些基础常识,可以避免被一些「大忽悠」贩卖焦虑甚至欺骗。

某日,我正在奋笔疾书写paper呢,突然鹿sama的朋友火急火燎地找到我。

朋友:「叨叨昕,不好意思打搅你,但我真的快急死了。我们孩子现在三岁,最近上的早教中心的老师特意找到我,让我重视一下孩子的情况。因为她们请来的专家最近来班上看了一下,发现我家孩子有明显的强迫行为、刻板行为,而且语言刻板重复,与人交流时眼神回避,而且存在较强的自我中心,这说明孩子有自闭倾向。」

我的第一反应:「自我中心是三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之一,挺正常啊。」

但是听到她说孩子有「强迫行为」、「刻板行为」、「语言重复」和「眼神回避」,我心里还是警觉起来。

孩子的这些表现是语言重复、眼神回避吗?

我问她:「请问孩子强迫、刻板的具体症状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她说:「我家孩子最近一直这样,用完的东西一定要放回原位;小汽车、玩具一定要按照他心中的顺序摆放好;而且老师在说他在教室里,一定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动一下他都不开心,吃饭也一定要坐在自己固定的餐桌上吃。」

我说:「这更像是秩序敏感啊,三岁儿童正是进入秩序敏感期的时候,不能就此单一症状下结论。」

秩序敏感期是指儿童对秩序极端敏感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一般发生在儿童2-4岁期间。在这一时期,儿童对事物的秩序感非常敏感,比如物体摆放的空间、生活起居的空间习惯和时间顺序,都有着非常强烈的秩序需求,如果打乱了秩序则会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大哭大闹。

她说:「可是那个专家说,这些都是典型的强迫、刻板行为。我了解过相关知识,知道强迫、刻板、重复这几个词儿放在一起不是什么好事儿,心里怕得很。」

我说:「强迫、刻板、重复行为确实应该引起重视,但是你家孩子的这些表现不像是强迫、刻板行为。而且,单一的强迫、刻板症状,也不能诊断就是自闭症。

刻板行为,是指一个人无目的地、无意识地、以不变的固定频率(且一般是较高频率),反复重复无意义动作的行为,比如持续不断拍打自己头部、不停发出怪叫等;而且有些刻板行为往往伴随着注意力的狭窄,比如长时间地、不停地来回按电灯开关,别人难以将他的注意力从开关上转移。

强迫行为,是一个人有意识地、故意地重复一些别人看来无意义、但是他自己看来很有意义的动作的行为。比如超出正常范围的反复洗手、不断检查门窗开关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自闭症谱系的障碍中还存在一种「仪式化行为」,就是指以绝对相同的方式重复生活起居中的活动,比如,衣食住行、如厕习惯都坚持相同的流程、时间和位置,拒绝任何变化(比如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吃饭有固定的食谱,座位有固定的位置,连一个屁股印儿都不能错)。

这个行为和幼儿秩序敏感期中的一些行为有相似的地方,要鉴别诊断的话,需要结合临床上的其他症状来综合判断,不能依靠单一的症状去诊断。

一点简单的鉴别方法就是,秩序敏感期的这种固定化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是自闭症中的仪式化行为则不会消失,需要家长持续观察。

接着,朋友继续说:「那专家还说了,我家孩子语言重复,眼神回避。这个能证明孩子有自闭症吗?」

我说:「说说他语言重复的具体症状是什么?」

她说:「比如外面下雨了,孩子就会重复说「妈妈你看,下雨了下雨了」,如果我不回应他,他就会继续拽着我说‘下雨了’,如果我给了他反馈「是啊下雨了」,他就会停下来,不再说了。」

我说:「这个听上去不像是语言重复,更像是期待得到你的关注和反馈,具有互动性的目的。自闭症中的重复语言,是指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某些特定的话语,或者无意义地重复别人的话语(或话语中的一部分),一直说到每个人都无比厌烦了他仍然停不下来。」

我又问:「眼神回避又是怎么回事?」

她说:「说实话,我特意观察过,他平时和人交流眼神并不回避——我是他妈妈我会不知道吗?他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神交流可多可机灵了。但是专家说,他被批评的时候眼神会闪躲,会看向别的地方不敢看人。」

我说:「平时交流眼神不回避,被批评了眼神闪躲,这不能定义成‘眼神回避’。这只能说明他有了羞耻心,知道被批评是不好的。」

综上所析,我认为那位「专家」判断朋友家孩子「有强迫行为、刻板行为、语言重复、眼神回避」的证据不太能成立。

观察孩子的共情、社交能力

随后,我又追问了一些孩子的情况:「孩子的共情能力、沟通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平时是什么样的?能够主动发起话题和持续话题吗?」

朋友说:

他能够主动发起话题和持续话题,挺会聊天的。

然后情感上也没有障碍,上周我妈妈撞到桌角了,他主动上去帮外婆吹吹伤口;

我肚子难受的时候,他会一边帮我揉揉,一边说妈妈别担心;

上次小区里一个女孩哭了,他还把他手上的花儿给人家,说小姐姐,别哭了。

「我觉得他平时跟人交往、沟通都挺正常的,和小朋友们都玩得很开心,所以我一直没往自闭的方向去想,今天早教专家说的话,真的把我吓尿了。」

我说:

能够主动发起和持续话题,说明具备沟通中的互动功能;

他主动帮外婆吹伤口,说明他知道外婆撞到了就会疼,不是只有自己撞到才知道「撞」和「疼」之间的联系,证明他能够推己及人;

他叫妈妈别担心,认为妈妈对肚子疼是「担心」的,说明他在揣测你的心理活动;

他看到小女孩哭了,给人家送花,说明他知道用社交性质的行为去安慰别人。

这些都表明他具备共情能力和社交能力。

因此我的看法是:根据现有证据,不足以判断孩子有自闭倾向。

但是谨慎起见,我建议她还是带孩子去正规医院评估一下。

推荐一些专业书籍和正规医院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我是研究发展心理学的,对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情况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我并不是专门研究自闭症方面的专家,我对自闭症(孤独症)的了解是非常浅薄和基础的

如果对于自闭症有进一步的、更专业的了解需求的朋友,我可以推荐一些专业书籍、正规医院、科普公众号给你们(以下所提及的书籍和机构与本人没有任何利益关系,是我请教了我院专门研究自闭症的科研人员后总结建议的)

专业书籍比如

《自闭症》(《Autism》)

《孤独症和相关沟通障碍儿童治疗与教育》

《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给父母及训练师的指南》

相关医院比如: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南京脑科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有关自闭症科普的公众号,「恩启特教平台」比较靠谱。

所以再次强调一下,我并不能对孩子作出任何医疗性质的诊断!我只能帮助家长朋友们了解一些相关的基本常识,来进行初步的判断和排雷,辨别真伪「专家」。

自闭症谱系繁杂,情况复杂,想要进一步具体咨询和确诊的,一定要去正规的三甲医院或者专科医院!

早发现、早干预非常重要,但要谨慎甄别,谨防诈骗

像我朋友这样,对孩子的事情疑心重是好的,宁可紧张一点,不能忽视。只是!在紧张、重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甄别。像上述的那位**早教「专家」,说的很多话就有违常识,老实说我是不放心其业务水平的。所以,如果他们后续提出要求孩子去他们的有关「机构」进行「评估」「诊断」「康复」,千万不要轻信。**一定要去正规医院!

去正规医院让医生对孩子进行当面观察、提问、诊断,还有很多专业量表来帮助你测量和评估。(注意:当面的面诊很重要,因为我们也遇到过不少家长,因为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问题,拒绝面对现实,所以在描述症状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开始对孩子的行为自圆其说、对症状进行美化、避重就轻。所以要让专业医生面对面地观察孩子,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最后再扯远一点,为什么我说家长疑心病重一点也好,因为及早诊断才能及早干预,尽量帮助孩子的生活往正轨上靠拢。

鹿sama此前还有一位朋友,也是当妈的细心,早早地就发现了孩子的异常——一岁时仍无法站立,在儿保做测试不过关;到三岁左右语言能力和同龄儿童差距越来越大,不会主动提出话题、无法维持或发散话题、仅能依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简单交谈、纠缠于同一句话无法推进对话……等等。

但是她的家人一致反对就诊——认为妈妈无中生有,小题大做,认为孩子的很多症状都可以解释得通,再长大一点肯定就好了。(这就是我说的,很多家长容易有这种心理,拒绝面对现实,会对孩子的症状自行美化、自圆其说,自己骗自己说孩子没问题。)

最终这位妈妈还是在鹿sama的劝说之下瞒着家人悄悄带孩子去北大六院做了诊断,发现孩子达到了某个孤独症谱系的临界值。对于这种处于边缘状态的患儿而言,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在正规专业机构的康复训练下,是有可能达到相对正常上学、相对正常生活的治疗目标的(注意,说痊愈也是不现实的。如果有机构跟你吹嘘能痊愈,那基本也是骗人的)。幸亏这位妈妈的细心和坚持,孩子才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所以,如果对自己的孩子有这方面的怀疑,请不要在网上自己对号入座,更不要听来路不明的「机构」或者「医院」张口就来。一定要去专业的、正规的医院和康复机构尽早进行确诊,以免耽误了干预的最佳时期。❖

延伸阅读:

公众号:Dr昕理学

作者: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昕

你的孩子会有出现强迫、刻板、重复的状况吗?在留言区一起交流吧!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爱贝睿联合全球名校的数十位专家联合研发了一个大型儿童早期发展干预计划——未来脑计划。

点个在看,分享你的态度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