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18 08:22:06来源:历史教师王汉周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图奶奶的荷包/图虫网@东北老头
来源朝文社(ailishi777)
没什么,就是突然想你了...曾祖母。
01
生不逢时
曾祖母出生于1918年,她的童年往事,娘家情况,我并不太清楚。
不过她娘家家庭经济条件应该不错,因为她念过书,能识字的,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
曾祖母天资聪颖,悟性过人,记性也特别好。
到她八十多岁的时候,她还能清晰地背出小时候念过的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月1日宣读的大总统誓词。
不仅如此,信仰佛教的她,在九十岁左右的时候,还能背诵《观音经》,如此惊人的记忆力,实在让人望尘莫及。
如果她有一个良好的平台,或许她将会成为一个知名的大家闺秀。
可惜生不逢时的她,只能成为一个普通平凡的农村女性。
1937年,未满20岁的她,从一个父亲的女儿,成为了一个丈夫的妻子。
那时曾祖父家庭条件也还行,算得上门当户对,而且曾祖父是家中唯一的养子、独子。
这样一来,当时普遍出现的婆婆为难儿媳,并没有在曾祖母身上发生。
加上曾祖母也特别会做人,高祖母对她非常好,尤其是当她生下了我爷爷后,她在家中地位蹭蹭上升。
如果日子就这样继续下去,曾祖母的人生无疑是幸福的,有还不错的家庭条件,有疼爱她的公公婆婆,有敬爱她的丈夫,还有一个心爱的儿子。
身为一个普通女人,这已经满足了她幸福生活的全部条件。
02
噩运降临
当抗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中华民族面临最严峻的挑战。
1938年,江西省南昌失守,萍乡这个边陲小地也将受到波及,当飞机的轰鸣声频繁地划破萍乡宁静的天空,全萍乡人民的噩梦即将到来。
不过此时只是日寇入侵萍乡的先驱,当时很多人认为日本人离自己还很遥远。这注定只是一个幻想。
当长沙会战打响,地处湘赣边界的萍乡,顿时成了抗战的前方和战场。
日寇曾先后三次大规模窜扰萍乡,进行过两次严重的扫荡,盘踞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其中尤以1944年,衡阳会战时期最为严重,日寇所到之处,奸淫掳抢,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曾祖母和村民们一起躲进深山中,幸运的躲过日寇侵袭。
她从来都没有见过日寇长什么模样,可日寇留下的满目苍夷,鸡飞狗跳,足以证明日寇有多么残暴。
后来,她曾对我说:都说客随主便,可小日本人一来,主人反而要跑,这是主人太弱,是客人太坏。
最朴素的话揭示却是最深刻的道理。
然而,日寇还在肆意逞凶,更大的噩运降临了。
1942年,在我爷爷出生两年后,曾祖父不幸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八岁。
这年,曾祖母二十五岁。
更没想到的是这只是一个开始,从此她一次又一次饱尝与亲人永离之苦。
03
生离死别
两年后,曾祖母强忍心中不舍,离开了公公婆婆,自己的儿子,改嫁到了芦溪县一个姓吴的普通家庭。
在那里,她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和第二任丈夫先后生下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
期间我爷爷因为高祖父、高祖母去世,曾来她家中生活过一段时间。
但是她的新家太穷了,多了一个吃饭的人,就让她丈夫不满,屡屡抱怨。
这在那个年代也算正常之事,多一个吃饭的人,足以让一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难以持续。
曾祖母陷入了为难,该顾全新家庭,还是顾全儿子?
这个时候,素来敏感的爷爷主动提出离开,自己一个人回老家生活。
无奈之下,曾祖母只能看着年幼的儿子独自承担起生活重担,独自一人谋生求活。
可能现代的人怎么也无法想到,简单的一日三餐,甚至是一日两餐,居然可以让十指连心、血浓于水的母子俩人分开。
曾祖母纵有百转千回的愁思,也只能在新的家庭里,和丈夫养育着一双儿女,艰难度日。
然而,不幸再次发生!
不久,曾祖母再次承受了丧夫之痛。
曾祖母是不幸的,但她是坚强的!
她抹去泪水,带着一双儿女,撑起了这个家。
不求大富大贵,不求改变贫穷,只愿健健康康,只愿平平安安。
1949年7月,解放军战士进入萍乡,萍乡解放了!
10月1日,新中国建立了,这是全中国人民的福音。
可曾祖母又怎么能想到,她的噩耗还没有结束。
不久之后,曾祖母的小儿子,因为肚子里生虫(我怀疑是蛔虫病),活生生的痛死在曾祖母的怀里。
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怎样无法忍受的痛苦?
切肤之痛...
04
谆谆教诲
怨天尤人,指天骂地,愤恨不已,是没有用的,只能加深自己的痛苦,唯有忍耐,唯有坚强,才能扛下去,熬下去。
曾祖母就是这样。
我不知道我曾祖母是否是因为信仰佛教,万事都放得下,还是因为她天生乐观,万事都看得开。
有着如此多舛命运的她,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爽朗的笑声!
不仅乐观,而且善良,她和每个亲人、邻居的关系都很好。
当她住的土砖房子被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垮了,她三个侄子开始挺身而出,一起轮流赡养她。
她是一个受人尊重,受人爱戴,和蔼可亲的老人;
她对每一个子侄都视若己出,和自己每一个晚辈的关系都十分融洽。
而在她孙子辈中,她和我父亲关系最好,我父亲小时候就和她十分亲近,经常徒步走到她家中去小住几天。
在我父亲的童年中,曾祖母是他最快乐的回忆。
等到父亲历尽千辛万苦,建好了新房子后,他马上把曾祖母接了过来,亲自赡养祖母。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曾祖母在我们村里生活了很多年。
她经常去邻居家串门聊天,老的少的都能聊,甚至连我的同学也很聊得来。
每每去邻居家,她都是满嘴的吉利话,满脸的笑容,让村里多了一份喜庆,多了一份热闹的景象。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曾祖母成为我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
那时候,曾祖母已经八十多岁了,但她的身体还很好,还给我们做饭,洗缝衣服,给猪喂食,教我们读书...
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时候我和我弟跟曾祖母睡一张床上。
到了晚上,她都会起身为我们盖被子;
到了早上,她都会准时叫我们起床;
到了冬天,她会为我们装好暖脚的热水瓶;
到了夏天,她会为我们驱赶蚊虫。
每一天,每一刻,曾祖母都在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和我弟弟。
那时候,曾祖母总会教我一些做人的道理:“火要空心,人要实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会告诫我珍爱书本,用心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传授我读书的技巧:“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教导我:“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教导我,长大后要报效祖国:杨家将满门忠烈,岳王爷尽忠报国等故事…
跟我讲:列强如何侵略中国,如何残暴不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其实说实话,她说的很多东西那时我都不是很懂,大多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不过,那时我的父母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很少有人像曾祖母一样,这么有耐心的教我们这些道理。
可以说,在家庭教育上,曾祖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曾祖母深深的影响了我一辈子。
05
人生易离
欢乐的日子总是短暂。
几年后,我和我弟则被送到了我外婆家。
当时正好是放暑假,我以为就和往常一样,只是去外婆家住住。
年幼无知的我并没有意识到,为什么曾祖母也会和我们兄弟一起到外婆家住了十几天。
十几天后,我父亲叫了一辆车,把曾祖母送回了吴家。
当时我光顾着自己玩了,丝毫没有察觉到为什么曾祖母在临别之际,会拉着我们兄弟俩的手,哭得那么伤心。
那时候的我,根本就没有想到,从此我和曾祖母再也没有一起生活过!
自从我搬来外婆家后,就很少和曾祖母联系了,那会没有手机电话,交通和通讯都不方便。
虽然每年父亲和母亲会时不时的看望她,但并没有把我一起带过去.
我基本和她断了联系,就连她的生活情况都不是很了解。
少年不识愁滋味,就算偶尔会想起她,也是转瞬即逝;就算偶尔会想要看看她,也很快被抛之脑后。
我也不知道没有曾孙在身边,她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
2004年,曾祖母已足足八十七岁了,儿孙满堂的她却住进了芦溪敬老院。
到了2005年年初,母亲带着我去了敬老院看她。
往年这个时候,母亲都是和父亲一起去的。
但这年...
父亲已经因为矿难,去世了。
当时母亲考虑到曾祖母已经年老,并没有把父亲去世的消息告诉她,能瞒一天是一天。
到敬老院后,多年未曾见面的曾祖母还是老样子,岁月经年,却仿佛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什么印记;
她步履蹒跚,却又显得很健康;
她满脸皱纹,却显得很精神;
她眼神有些混浊,却又显得格外清明。
网络配图不是曾祖母很像
挺好,她还是老样子。
看到我们马上笑脸相迎,飞快起身拉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了句:“伢几,你来了呀,你长高不少了呀!”
可能我们的到来,出乎她的意料,非常激动地拉着我们,仔细介绍敬老院的里里外外,敬老院的生活;激动地向敬老院的朋友和工作人员,介绍我们的身份。
她满是自豪,满是得意,甚至有些神采飞扬!
等到了她房间,就剩我们三人的时候,曾祖母和母亲还在聊天,多半是母亲在听,曾祖母在说。
一向健谈的她,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
她说了很多,无非就是她在这里很好,吃,有人定时做好饭,睡,有人准时叫。
她还得过奖,登台表演过,过得很开心,总之叫我们不用担心。
她还开了个玩笑,这里什么都好,就是不能养鸡养猪。
可就在她们欢畅的聊天时,我察觉到,满脸笑容的她,眼角深处有一丝掩藏不住的哀伤,就连房间的氛围逐渐有些不对。
因为曾祖母和母亲,都在刻意地避免谈到我父亲,就算不小心谈到了父亲,也马上转移话题。
其实那时曾祖母已然隐约听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也许她还是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并没有询问任何我父亲的消息。
直到吃完午饭,曾祖母终于用颤抖的声音,艰难的叫出了父亲的名字。
此话一出,我妈顿时伏在她怀中,号啕大哭。
曾祖母长长的叹了口气,瘫坐在床上,和我母亲一起大哭了起来。
看着她们两人哭得如此伤心,木讷的我,喉咙里像是被什么东西给堵住了,一句安慰的话都说不出来。
我就傻傻的站在旁边,一言不发...
这是我见过我曾祖母哭得最厉害的一次。
...
直到现在,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她们是怎么停止哭泣的。
我只隐约地记得临走时,曾祖母对我们说,她以后每天都会吃斋,每天都会念经,让我父亲和我奶奶往生极乐,让菩萨保佑我们全家人诸事顺利。
或许这是曾祖母唯一能为子孙的力所能及了。
06
此后很多年,我都没有见过我的曾祖母,一直到2012年。
我和母亲才去了敬老院,去看看她。
或许是她在和时间的赛跑中,逐渐落于下风,又或许是她女儿去世的消息成为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曾祖母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腰弯了,背驼了,脸上没有了笑容,目光中没有了神采...
她神情呆滞地坐在那里,也没像以前那样健步如飞,起身相迎,没像以前那样用爽朗清澈的笑声来迎接我们。
那一刻,曾祖母真的老了?!
她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口齿清晰地背大总统誓词,念观音经,讲杨家将故事…
她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耳聪目明的听我们讲话,而是要我们反复很大声地跟她说话。
她甚至已经有些认不出我来了。
她一会神智清晰,还能清楚地叫我“伢几”,教导我好好读书,孝顺母亲;
一会又颠三倒四,说一些我们从来都没有听过的事,讲一些我们从来都不认识的人;
一会又把我认成我父亲,叫着我父亲的名字;
一会又把我认成我弟,讲些我弟的事情。
直到此时,时间对她来说大概只是个数字了。
她渐渐失去了她在乎的一切,失去了她一生所守护的东西。
而失去这些的她,还是我心目中那个曾祖母吗?
我们临走的时候,母亲小心翼翼地给了她三百块钱,可是曾祖母缺钱吗?
只有陪伴吧。
07
遗憾的是,当时我在浙江,并不能照顾她,甚至我都很少很少很少去看她。
反而是弟弟经常去看他,每次弟弟都会问我,曾祖母怎么就成这样了?
见到曾祖母这个样子后,母亲就一直催我赶紧结婚,催我赶紧生孩子,也让曾祖母见见她的曾孙媳妇,见见她的玄孙。
2015年,曾祖母离开了。
请原谅我的不孝。
我不知道曾祖母逝世的具体时间,也不知道她葬在何处,甚至没有回来参加她的葬礼。
永无再见之期,永无相谈之际。
我再也听不到她叫我一声“伢几”...
图吴冠中《月如钩》
08
这个97岁的老人,
国家疲弱之时,她和千千万万国人一样,饱受生活折磨;
国家振兴时,她和无数普通平凡人一样,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国家强盛时,她已经无法像后辈一样享受太平盛世。
经历了太多贫穷苦痛,经历了太多亲人的离世。
可她又那么坚强,将悲痛藏在心里,将笑容挂在脸上。
她挂念每一个亲人她为逝者祈祷,为生者祝福。
却总是忘了自己。
想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