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职场 文章内容

独家 | 坐拥1500万+企业用户、3亿+个人用户的钉钉与它背后的秘密部队

发布时间:2020-10-27 21:21:21来源:培训杂志

本文根据本刊记者陈晓燕对钉钉副总裁任卿的采访整理而成。

来源|《培训》杂志10月刊

2015年,钉钉初创,“钉钉是为中国4300万中小企业而生”的官宣并未让它的未来被看好。

5年后,钉钉副总裁任卿在“2020中国企业培训与发展年会”上提到了两个意义重大的数字——使用钉钉的组织数已经突破1500万,个人用户数超过了3亿——这款“野蛮生长”的移动办公APP,正在独角兽之路上疾驰。

身为创始人之一,任卿2006年便加入了阿里,先后任职于雅虎、阿里妈妈、淘宝、来往等多个部门,后参与内部创新,孵化出了钉钉。当前,他正身处钉钉的新业务拓展期,重任在肩并不轻松,但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任卿始终保持微笑,不断给人传递积极乐观的正能量。

“钉钉”诞生记

新产品的诞生、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从“服务中小企业”的初心中找寻出路

说到钉钉的创始历程,就不得不提“来往”。

2013年,阿里决定进军移动领域,解决个人社交方面的诸多需求。产品很快被打磨出来,并投向了市场,但苦于未形成核心竞争力,无法与竞品一较高下,半年之后仍无起色。

产品线团队开始复盘经验教训,并向内问询:“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客户到底是谁?如何才能打开新市场?”最后,我们回归阿里“服务中小企业”的创办理念,从中找到了出路——在社会活动中,除了朋友关系以外,还有一条很强的关系链发生在职场,我们可以切入企业内部,为之定制一款适合办公场景中人员交流的通信工具。

产生这样的想法之后,产品线6人小团队搬至阿里创业圣地——杭州湖畔花园,这里不仅是阿里故事的起点,也诞生了淘宝、支付宝等事业部。远离了节奏紧张的阿里园区,我们开始心无旁骛地研发新产品,并取“板上钉钉,言之凿凿”之意,将这款应用命名为“钉钉”,开启了新征程。

迎难而上,“挑战不可能”

无论是小团队,还是大企业,在创业初期都会遇到各种难题,创始团队始终秉持着一颗“创业之心”——视公司业务为自己的事业,以最快的速度解决用户问题。

例如,产品上线初期,我们成立了应急小组随时待命,无论客户何时反映问题,工程师都会迅速回到公司完善细节,修补漏洞。正是这样的态度,让客户感受到我们的真诚,愿意继续合作,逐步建立信任,这些都推动了钉钉的不断发展。

受此启发,我们在确定钉钉文化时,不仅将“创业之心”列在其中,更有所拓展——增添了“客户第一、向前一步”。前者是指,产品设计和功能完善都以客户的体验为上;后者指员工必须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接受更高目标的挑战。

<左右滑动查看全文>

(本报道刊登于《培训》杂志2020年10月刊)

从选到用,钉钉人正在快速奔跑

处于快速发展期的钉钉,需要大量的贤人志士加入其中。在吸纳人才时,钉钉有哪些具体标准?又是如何培养、运用他们的?

选:显性+隐性

钉钉作为新创立的事业部,正在“无人区”持续开疆拓土,所有人都很难用过往经验开展当前业务。因此,我们除了注重包括学历、过往工作经验在内的显性能力,同时提出“三个自我”隐性能力——自我学习、自我驱动、自我管理。

自我学习

区别于学校教育和企业要求的“被动学习”,钉钉需要的员工必须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确定自己的能力水平,找出阻碍前进的因素,做出正确的改变与尝试。

自我驱动

自我驱动,即驱动自己完成目标的力量。钉钉当前就像一辆狂奔的高铁,我希望每位员工都是带有动力的车厢,对目的地拥有偏执的渴望,能够驱动整个组织快速前行。

自我管理

“自律给人自由”,只有透过内控的力量,在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管理好自己,才能清楚未来,并跟上钉钉的步伐。

此外,钉钉CEO陈航在招聘求职者时,常常会问对方一句“够不够疯狂”,我将其解读为“对事业无比热爱的极客精神”,具备这种精神的人,才是我们极力寻找的“气味相投”的人。

育:“借事修人”

“借事修人”是钉钉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事业的成功必须依靠全员的力量,反之,员工也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磨练——只有将员工置于真正的战场中,才能最大化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成长。

以研发M2人脸考勤机为例,钉钉在此之前一直专注于软件研发,从未涉足过智能硬件领域。

为了让产品突破传统硬件的制造模式,我们没有外聘该领域的专才,而是选择了几位特立独行、从未做过硬件的90后新人组成了研发团队。

正是这群没有被固定思维束缚的年轻人,能够换位思考,将自己置于用户视角,最终打造出了“超出客户预期”的好产品。

大胆启用新人的方式,让我们获益良多:第一,这些年轻人通过动态岗位调配,成为钉钉鼓励员工尝试不同岗位、促动内部流动的最佳范本;第二,优秀之人在锻炼中不仅得到全面提升,更脱颖而出,成为公司的得力干将。

管理:“无为而治”

钉钉员工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基本都是90后新人。既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又要确保他们“不逾矩”,达到这样的平衡需要有效的“激发”——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让员工发自内心地愿意留下。

我们常围坐一处,倾心交谈,互相启发。当员工有了思维火花之后,给予充足的物质资源,勉励他们研发创造。在良好的创新体系中,当员工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就会对钉钉产生热爱之情,这种情感会形成共同奋斗的信仰,进而演变成使命必达、追求效率、具有强大自驱力的工作态度,自然形成了“无为而治”。

从“我”出发,在破界中汲取智慧

我是技术出身,之前一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搞研发。如今,负责了相关业务之后,我开始意识到,技术与业务其实是相通的——产品设计的可行性,看起来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要客户满意,让他们主动买单。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不断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我拥有了更丰富的阅历和综合的知识架构,能够以跨界思维,从不同角度看待当下的工作,寻求解决方案。

在跨界的思维模式下,我们也更善于“借智”——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善于借助客户的智慧能力,从他们的实际使用中了解产品的“瑕疵”,博采众长后为我所用,才能不断迭代、完善产品功能。

内部迭代,精益求精

钉钉是全员创造出的优秀工作软件,自然钉钉团队也是最大受益方。公司内部所有的审批流程、任务管理等,都通过钉钉实现,工作环境全透明。

“钉钉的一天”就是这方面的例证——钉钉每天都有一位高管当值,事无巨细地将当天公司内的事务,通过日志的方式向全员汇报,让信息在事业部内畅通无阻地流动起来。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摸索出了更多崭新的数字化工作方式,进而迭代出新品,推向市场。

以钉钉电话会议系统为例,研发初期在公司内试运行时,员工反映当多人参会时,主持人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参会者是否在线。经过多轮讨论后,产品部借鉴纸牌游戏中“翻牌子”的动作对其进行了改善,当有人进入会议系统后,此人的头像就会翻转一下。改动虽小,却体现了员工对产品设计精益求精的态度。

从客户中“借智”

前面已经提及,“客户第一”是钉钉的文化之一。走到客户中去,切实感受他们的痛难点,是我们的工作方式。

当前,我所负责的钉钉开放平台业务也是集客户的集体智慧和需求而生。具体来说,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在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中,除了需要在内部进行员工沟通,也需要与外部上下游企业形成互动。因此,我们开始将优质的产业链上下游汇集至钉钉平台,为企业建造新的服务市场。

当然,在新拓展的业务领域,我们经常也会遭遇卡壳现象。此时,最好的方式便是放下手头工作,与钉钉平台上来自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客户交谈,倾听他们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奇思妙想,激发灵感。

正是与客户的思维碰撞,让我们看到了钉钉产品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发展前景。作为我个人,也在这个过程中汲取营养,收获重重惊喜。

更多10月刊的精彩内容详见

↓↓↓

2021年《培训》杂志征订中

现在拼团即可享受八折优惠~

↓↓↓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10月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