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28 11:21:31来源:豆瓣读书
关注并星标豆瓣读书遇见更多好书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除了历史爱好者和专业学者,我们大部分人的历史知识可能来自课本(和电视剧),由此形成了一些坚固但或许片面的印象。
比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是个道德标准很高的严格的老师,而庄子则是个逍遥自在完全不care世俗标准的乐天派,商鞅是助力秦国一统天下“造福”后世的大功臣……
但历史还有另一面,这另一面中,有着更复杂更立体的人物:
孔子其实是个主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实在人”,认为对别人应该宽容一点,只要不突破道德底线……
而庄子看似逍遥洒脱的背后,其实是含着苦涩的,是一种不想与时代同流合污的消极抵抗。
历史另一面也可能是细思极恐、黑暗残酷的真相:
商鞅变法的逻辑是人性本恶,法家“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基于这一前提设置种种严密的规则,从而帮助统治者更好地控制人民。
知名历史作家刘勃在他的代表作《战国歧途》中提出:真正能够代表中国传统底色的,不是儒家的思想,而是法家的。
“法家的人主张:人都是坏透了的。法家的人往往对人性有绝对阴暗的理解,像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韩非,他们的特点都是特别善于捕捉社会当中最阴暗的东西,然后说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商鞅变法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把原来民众的社会组织全部敲碎,把所有的普通人都变成原子化的个人,这样的话,人没有能力和国家对抗……”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以下内容选自刘勃与余少镭在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的对谈,有删节
驭民之术
刘勃
中学历史书上对商鞅的评价还是比较正面的,“商鞅变法”是什么内容呢?简单看看《史记》,概括了几条。
第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商鞅发明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叫户籍制度。
中学语文课里有一篇课文,讲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很呆萌地问孟子说,孟老师,我对老百姓很好啊,河内闹灾荒,我就把老百姓迁到河东去,河东闹灾荒,我就把老百姓迁到河内来。我对老百姓这么好,别国的老百姓怎么还不来投奔我啊?
这里包含了很重要的信息。梁惠王默认的一个事实是,一个国家只要政策好,其他国家的人自然而然就会移民过来,根本不用办理手续。也就是说,原来中国社会的民众是非常自由的,可以自由迁徙。
而商鞅变法一个重大的发明,是把人和土地绑在一起,从此你不能再随便搬家了。
有很多东西是相关的,人和土地绑在一起,有了户籍制度,谁和谁都是邻居了,就可以出台新政策了,叫作连坐。你邻居犯了法,你也要判刑——你为什么不监督你的邻居不让他犯法呀?如果人民可以自由搬家的话,那就不能连坐了。有了户籍制度之后就好办了。
还有一个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谁家要是有两个成年的儿子还不分家,那就要收双倍的税。分家的话就少收你一点税,不分家就多收你一点税。为什么?大家可以动用自己最邪恶的想象力,为什么一定要分家?让百姓分家是有道理的。
原因是这样的,假如你犯罪了,这个时候国家要过来抓人,派两个警察来敲门,开门,门一开,把你抓走了。如果你们不分家,世世代代不分家,国家还是派两个警察来抓你,结果门一开,几十条大汉走出来,还有那么好抓人吗?
抓一个罪犯可能得出动一支军队。三天两头出动军队是要花钱的,所以逼着你们分家,国家管理民众就容易了,行政开支就降下了,为了降下这笔开支我可以少收点税。商鞅的账算得非常清楚。
可以说,商鞅变法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把原来民众的社会组织全部敲碎,把所有的普通人都变成原子化的个人,这样的话,人没有能力和国家对抗,想抓人就随便抓。
商鞅变法之后,国家对人的管控变得比以前强得多。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接下来的政策叫“僇力本业”,用今天话来说就是重视农业打击工商业。
重视农业,这个很正常,任何一个大国都必须重视农业。美国现在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全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中国无论如何要守住一条农产品能够自给的红线,这个思路是一致的。
重视农业是正常的,农业要自给,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要打击工商业?这就很奇怪。
……
我们要记住,法家对人性的假设始终是比较阴暗的。商鞅提出,“利出一孔”,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想发财,或者说,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想发财的,这个判断没问题吧?
既然如此,那就要做到让大家发财只有一个途径,即所谓的“利出一孔”——按照君主要你做的事情去做,一切听君主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发财,这样就把所有人控制住了。商业有什么特点?通过经商,你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发财,这些靠自己能力发财的人,对于国君来说,就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为你可能会不好管理。
今天我们会说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是一致,但商鞅的观点不是这样,在商鞅的眼睛里,他是旗帜鲜明把人民和国家当作两个对立的概念。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商鞅的学生们写了一本书《商君书》,里面有几句话: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人民弱小,国家才能强大;国家要想强大,人民就必须弱小。一个治理得很好的国家,一定要千方百计削弱它的人民。因为人民的特点是什么呢?地位越低,他就越在乎爵位;力量越弱小,他就越尊敬官员;生活越贫困,他就越在乎奖金。
为什么那么多工人愿意996,愿意加班?因为你本来工资就低,加了班,你才特别在乎加班的奖金;如果说你本来收入很高,你当然不愿意加班了。
因此,一个国君要有效统治住人民,平时就要把人民弄得地位低下、力量弱小、生活贫困,这样哪天他让你去打仗,你立刻就兴高采烈地去了,因为你会把打仗看作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好机会。
商鞅就是这样,通过打击工商业,让你没有其他发财的途径。
那么,好,现在你知道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只有一个——去打仗。这就是商鞅制定的著名的军功爵制,让秦国人知道,你要改变自己命运就打仗,打仗的时候砍下敌人的一颗人头,你的爵位就可以升一级。
古代人头有一个称呼,叫“首级”,“首”是“头”,“级”的意思是,砍一颗头,你的爵位可以升一级。
在秦国人心里,能不能砍下敌方战士的人头和自己的待遇完全挂钩。所以说,秦国人后来一听说打仗就兴奋,古书上说,像恶狼见肉一样眼睛放光。上了战场看见自己的敌人,对方脖子上都不是脑袋,一颗一颗都是金坨子,自己人生的改变、机遇就在那里。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商鞅实现了君主对人的完全的控制。大概可以说,商鞅、韩非他们代表了中国传统当中最黑暗的一部分。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剧照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刘勃历史三部曲”包括了《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和《司马迁的记忆之野》三部作品。关注从先秦到汉代的华夏古史,这恰是奠定中国未来气质的青春期。在此期间,中国完成了从列国纷争到大一统,从贵族统治到皇权专制,从百家齐放到独尊儒术的转变。
作为知名历史作家,刘勃没有采用常见的通史写法,而是选取当时最有代表性的群体和个人,观照时代和国家的变迁。他擅长在史料基础上讲故事,重新勾画熟悉又陌生的古代中国世界。
豆瓣书店独家首发“,随书附赠经典MOOK《读库1902》,带你了解非虚构文本写作的当代样本。
刘勃历史三部曲
戳图购买
《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历来属于中国历史元典的必读书,却只被少数学者和爱好者研究。普通读者直接阅读原文有极大的障碍。
刘勃试图用亲切幽默的语言,重新叙述我们祖先的故事,展现他们在时代大潮中的困境、挣扎和奋斗。在追述往事的时候,其作品中通俗的语言,并没有削弱思想的锋芒;时时冒出的洞见,也没有妨害阅读的快感。
刘勃精读史籍,多层比勘,擅长将不同史籍的记述排列比勘,并结合地理和考古资料,力图准确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段子手的气质下隐藏着一颗考据的心。
在他的笔下,春秋贵族虽被嘲笑,但仍然保留一点文明的余地;秦国采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也埋下毁灭的种子;司马迁的记述多有偏见,却饱含着一个正直人的阅历、眼界、情感和灵魂。
作为最早的一批网络作家,刘勃以解读西游、金庸起家,深度介入中国历史写作,他尊重史书,却不迷信古书。
面对过去的人物,刘勃尽力持理解之同情,不求全责备,也不滥加虚美之词;对于古代中国,则放置到世界历史的横向坐标中。他没有满足既定的思维模式和逻辑表达,转而寻找更好的角度、更多元的视野来诠释当代人对于过往世界的观念。
此前,读库已出版刘勃的两部作品集《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分别收获豆瓣9.0及8.8的高分好评,今年,刘勃带来历史新作《司马迁的记忆之野》,“刘勃历史三部曲”完整集结。
《失败者的春秋》是一部春秋史,奠定了整部中国史的基础。
面对春秋时代令人望而生畏的诸多人物和事件,刘勃抽丝剥茧,比勘真假莫辨的史籍记载,以诙谐轻松的语言,化芜杂晦涩为起伏跌宕,描绘出一幅春秋时代诸国兴亡变幻的画卷。
本书没有全景讲述春秋历史,也没有多谈论那些纯粹的失败者(如宋襄公)。重点关注的是齐桓公和晋国,这个时代第一位成功的霸主和最成功的国家,讲述他们怎样用实践的成功把自己公开鼓吹的政治理想推向深渊。
《战国歧途》所述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国历史。
《战国歧途》是刘勃的代表作。曾经加印五次,断货一年,二手书更是卖出了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天价”。
在《战国歧途》中,刘勃以《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史籍为底本,并结合新近考古资料,以年代为经,以国别为纬,考察了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事件。
战国历史本来纷繁复杂,加之秦始皇焚烧六国史书,更显扑朔迷离。在本书中,刘勃如探案老手,上穷碧落下黄泉,力图再现这段承前启后的激荡历史。
到了最新的《司马迁的记忆之野》,刘勃将目光投向司马迁所亲历的汉武帝时代。从《史记》的叙述之中,还原司马迁的处境,看尽大时代中个人的命运沉浮,理解他对许多事件的视角。
在司马迁的亲历中,雄才大略的皇帝,时常暴露残民以逞的一面;渴望上位的文臣,纠缠上铁面辣手的酷吏;开疆拓土的武将,也不得不卷入后宫内斗。
刘勃既不随意敷衍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也不以粗暴结论凌驾多面人物,而是把汉武帝、司马迁等人放到历史脉络和时代潮流中理解,以同情之眼光、实事求是之态度,分析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破解之道,既有助于一般读者梳理纷乱历史,也有益于各行业专业人士获取求存求变之教益。
“刘勃历史三部曲”封面简洁大方,纸张柔顺,既适合居家翻阅,也方便通勤阅读。
豆瓣书店独家首发“刘勃历史三部曲”,随书附送经典Mook《读库1902》,限量500本,送完即止。
《读库》是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类杂志,意为“阅读的仓库”。《读库1902》为读库Mook代表作品,包括刘勃的名文《窦婴田蚡之死》。
如果你已经读过刘勃的《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不如单独购买《司马迁的记忆之野》,单册《司马迁的记忆之野》售价38元。
*购买“刘勃历史三部曲”套装,赠送《读库1902》1册;购买单册《司马迁的记忆之野》,不额外赠送《读库1902》。
豆瓣书店独家首发
“刘勃历史三部曲”
购套装赠《读库1902》
优惠价:¥88(原价:¥108)
-END-
■往期精选
↙️阅读原文,购买“刘勃历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