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汽车 文章内容

李书福的关键时刻

发布时间:2020-11-04 21:21:24来源:市界

作者|余聪

编辑|胡刘继

对于国产汽车行业来说,1984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如今的自主三强——长安、长城、吉利,在这一年先后登场。

1984年中,长安厂和日本铃木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书,进行微型汽车和发动机项目的合作。当年11月5日,第一批长安牌汽车正式下线,这也标志着长安厂正式从军工企业转为民用车生产企业。

也是这一年,魏建军的叔叔魏得良在保定成立了长城汽车制造厂。1989年,魏得良在一场车祸中不幸离世,次年,26岁的魏建军站出来接手叔叔留下的事业,长城由此踏上了国产汽车的头部之旅。

放牛娃出身的浙江台州人李书福,在1984年机缘巧合开始了真正的创业——生产冰箱配件,后来逐渐发展为生产电冰箱。他当时创立的“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就是吉利集团的前身。

在这些人和这些企业中,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汽车走过的路,无疑是最为特别的。他的起点最低,没有背景,也没有突出的技术傍身。但是,吉利最终坐到国产车近三年连续销量第一的位置,并且逐渐撕掉传统车企的标签,不断加码智慧出行、航空航天等领域,大有全面进击海陆空之势。

如今,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即将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整车第一股”。在车市步入寒冬的背景下,这对于李书福来说,可能是一个关键的节点。

艰难入场,低价突围

1997年,李书福靠着先前卖冰箱、做建材、造摩托攒下的资金,在一没有资质二没有技术的情况下,踏入汽车制造行业。

有人说,李书福当时除了造汽车的一腔热情,几乎什么也没有。

李书福

造车是一个门槛极高的行业,首先需要极高的资金投入。1991年,我国汽车工业最大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投资额为42亿元人民币。1993年,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约37亿人民币。1991年北京的平均月工资,为239.75元。

李书福当时想要造车,遭到家里人劝阻,没人相信他造车会成功。吵来吵去,万般无奈之下,为了顾及兄弟情分,家里人最后商量决定——最多投资1个亿,让李书福去试试。只不过,这1个亿放在造车上,实在是捉襟见肘。

撇开资金门槛,还有更难的关卡——没有政策支持。在那个时期,汽车行业还没有向民营企业开放。

当时,李书福找到台州市领导,刚说出了自己的汽车梦,就得到了对方“不可能”的答复。他又找到省机械厅,答案还是“不可能”,还加了一句:“你去北京也没用,国家不同意,工厂不能建,汽车就是生产出来也不能上牌。”

李书福脑子活,申请造车得不到批准,他转头向领导申请,可不可以做汽车研究,很快得到了同意。于是,他在台州乡下买下800亩荒地,规划工业区、生活区,买设备、找专家,吉利汽车的第一个生产基地——临海基地悄然落成。

1996年,李书福从原来的摩托车研发队伍里挑了3个人,加上他自己组成了四个人的研究小组,开始了“土法造车”。技术一片空白的时期,模仿是最容易也成本最低的方式。李书福从国外买来一大堆车,拿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拆车。在反复拆装和研究后,李书福自认为掌握了汽车的基本构造,开始准备造车。

几经周折,他还真是造出一辆:用红旗的底盘,奔驰的外壳,造出一辆几乎跟奔驰320一样的车,外壳是玻璃钢复合材料。这款车被李书福命名为“吉利一号”。

车是造出来了,但合法性问题依然没有解决。1997年,李书福跨越大半个中国,从浙江台州一路找到四川德阳,最终找到了德阳监狱下属的一个濒临破产的国营汽车厂。

当时,这个工厂已经停产,但是保留了汽车生产目录,可以生产轻型客车。李书福的“奔驰”式样的轿车,显然与轻型客车相差甚远,到机械部申请时立马被打回。

吉利首款宽体家轿“吉利星瑞”

这时,有人给他出主意,“有屁股的就是轿车,没有屁股的就不是轿车,可以生产”。李书福就把车子改成没有屁股的“四不像”,去上目录,很快被批准。就这样,吉利和德阳监狱成立了一家合资汽车公司,还起了一个看起来野心十足的名字——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后来,李书福找机会买下监狱的股份,把工厂搬回了台州。

1998年8月8日,吉利通过模仿生产的第一辆车“豪情”汽车正式下线。

第二年,当时的国家计委领导一行前来视察吉利集团。这一趟视察原本是来看吉利的摩托车产线,李书福在参观之时,自作主张把领导带到了他的汽车生产线前,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领导给了一个让李书福心动不已的回复:“我不反对你们造汽车。”

随后,吉利汽车生产了一系列五颜六色的车,在那个还不是很注重品牌和出身的年代,吉利汽车受到热捧,尤其是低廉的价格,似乎就是“老百姓买得起的车”。

但李书福仍然焦虑。实际上,他造的那么多汽车,并没有真正的轿车准生证,更多的还只是利用监狱车厂那个目录打的擦边球。

终于,李书福等来了期盼已久的机会。就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前夕,国家决定适当放开汽车的生产,批准一批企业进入轿车制造业,其中就包括浙江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

2001年11月9日,吉利集团生产的JL6360轻型客车,出现在国家经贸委公布的第六批汽车产品《公告》上,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在销售方面,李书福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低价策略,最低一款车型的售价不足4万元。这个低价在当时是很多老百姓都不敢想象的,其模仿的夏利当时售价几乎是它的两倍。2001年6月刊的《汽车杂志》车市报价显示,当时的捷达最低配车型定价为11.85万元,桑塔纳最低配11.2万元。央视曾在2011年做过一个《十年入世·十年十人》的专题节目,这十人当中就有李书福,这一集叫做《李书福,像卖白菜一样卖汽车》。

尽管海尔电器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已经过去许多年,但当时国内消费市场上对于品质、品牌的概念,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尤其是汽车这种在当时需求蓬勃的产品。吉利汽车即使有着种种不成熟,还是迅速地打开了市场。

2003年3月,吉利轿车顺利通过“3C”认证,并在宁波基地迎接来吉利第一个10万辆轿车下线。紧接着,吉利汽车母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5月,吉利汽车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

吉利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线

李书福在2011年的一次公开活动上回顾说,“上世纪90年代,国家基本垄断汽车制造,这反而让价格低、质量次的民企造车有了生存空间。同时,前期投入也可以少一点。”

战略转型,积极并购

虽然靠低端抢到了市场,但整个中国自主品牌在发展早期几乎都遇到同一个问题:故障率居高不下。

咨询公司JDPower的报告显示,国内汽车品牌跟国外汽车品牌间的质量差距,直到2013年以后才开始迅速缩小。在此之前,国产品牌每100辆车里的问题数量,几乎年年是进口品牌的两倍。

吉利车型销售几年后,开始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外界对吉利的评价是,较同级别车型油耗大,车身工艺粗糙,小毛病不断。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烙上低价低端的印记,甚至被很多人说成不怕死的才买吉利车。进入2006年下半年,吉利的增长开始放缓。

在李书福看来,吉利的发展出现了问题,一味凭借低价在低端车上延伸的道路快要行不通了。于是,他果断地提出,吉利要进行战略转型,由低端车开始向上拓展至中级车,未来再拓展到高端车领域。

2007年5月17日,在吉利远景上市前夕,吉利正式向外界宣布:吉利汽车已进入战略转型期,不再造4万元以下的车。其口号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变成“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和“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向为技术优势。

2007年下半年开始,吉利以相对高附加值的“新三样”远景、金刚、自由舰等三种车型,替代了“老三样”的豪情、美日、优利欧。2008年,新的三款车型在没有采取降价策略的同时,全年销量获得12%的增长。而且,吉利新车型的销量占其总销量的比重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63%,提升至2008年的76%,至2009年中期,这一比重达到95%以上。

吉利推出远景SUV越野车

从这个角度讲,吉利的战略转型初现成效。

2009年,吉利推出第一代帝豪——帝豪EC718,外形大气,性能优越,搭载了当时吉利最先进的技术。截至目前,问世11年间帝豪连续8年自主轿车销冠,也成为了轿车销量前十中唯一自主品牌轿车。10月20日,吉利宣布帝豪家族第300万辆整车下线。

李书福很早就意识到,依靠自身力量做研发做技术,成本高、耗时长,所以便就将目光瞄向海外的优质企业。他在2014年接受《福布斯亚洲》采访时说,“无论我们工作多么努力,和西方品牌间总会有差距。我希望在全球范围内购买汽车品牌和企业。”

在2006年和2009年,吉利先后收购伦敦出租车公司和澳大利亚变速箱企业DSI。前者使吉利获得英国锰铜的整个供应商体系、生产管理、汽车金融方面的经验,而后者则让吉利整体控制了这个工厂的供货商、销售,以及生产设备、研究院。

而吉利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笔,就是2010年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

吉利这个穷小子迎娶瑞典公主的故事,在当时引起全世界的注目。许多人怀疑在福特集团内表现不佳的沃尔沃,能在名不见经传的吉利手中起死回生吗?

当时,《华尔街日报》声称,缺乏全球化管理水平让吉利难以消化沃尔沃,而且同欧洲工会打交道是件难事。此外,中国有时会容忍牺牲质量以加快产品开发的企业文化,可能也会损害沃尔沃的声誉。

但吉利从刚开始洽购的时候,即向福特和沃尔沃保证,沃尔沃的生产线将留在瑞典和比利时,承诺尊重沃尔沃崇尚安全和效率的企业文化。在组织架构上,收购后的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汽车并列存在,同属于背后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保持不同品牌相对的独立性。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左)与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CEO汉肯·塞缪尔森(右)

最终,吉利用行动打脸了曾经质疑它的人。沃尔沃在被收购后不久,销量开始逐渐回暖。《哈佛商业评论》将这桩交易评价为“教科书般的合作”。

同样,吉利也在这次收购中获得了宝贵的技术补给。收购沃尔沃之前,消费者对吉利的印象还停留在豪情、美日这些车上。用李书福自己的话说,这个时期的产品真的就是“四个轮子加个沙发”。随后到了2012年,随着帝豪EC8的推出,大家对吉利品牌有了新的认知。

近两年,全新KC平台上打造的博瑞、博越则分别成为了自主品牌在这两个级别的标杆产品。尤其是博瑞,让自主品牌首次在中级车这个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其意义不言自明。

2016年,吉利推出高端品牌领克,首款车型领克01在吉利和沃尔沃共同开发的全新CMA(紧凑车模块化平台)上打造。2017年11月,领克01正式上市,一周年时累计销量近10万辆。此后,又相继推出领克02、03、04、05、06。

吉利在2017年迎来高峰时刻,其销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超过长安,成为自主品牌新的老大。

只不过,这恐怕是吉利最后的轻松时刻。一路狂奔十余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在2018年迎来转折点,销量开始出现下滑,车企也开始迎来重重压力。

群狼环伺,压力重重

李书福的创业奇迹,除了靠他的过人胆识以及灵活变通之外,也是踩中了过去4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期。

但是,市场不会一路狂飙,当经济增速下滑、车市收缩之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2018、2019年,一批车企倒在车市寒冬之始,这里面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重庆力帆、一汽夏利,许多小品牌更是倒得无声无息,就像从没有出现过。中国车市已经到了车企和车型严重过剩的年代,淘汰赛大幕拉开。

吉利汽车作为自主头部车企,也同样面临着市场萎缩带来的挑战。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及相关资料,吉利业务中占比最高的乘用车销售整体出现较明显的下滑。2017年、2018年、2019年及今年上半年,吉利和几何品牌合计销量为124.11万辆、138.04万辆、123.35万辆及47.57万辆。

定位高端的沃尔沃虽然在跳水式降价后销量增长显著,今年1~10月累计销量达到13万辆,但是在豪华车市场迅速增长的背景下,与一线品牌BBA仍然差距甚远。今年1~10月,奔驰累计销量为56.9万辆。

在乘用车整体销量下滑的背后,是产能过剩以及库存高企。吉利目前的11座工厂合计产能达到210万,今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仅45.18%;同时,勉力支撑的销量表现背后是不堪重负的经销商。

据统计,吉利经销商库存系数长期居于自主品牌前列。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2020年5月份调查结果显示,5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55(库存系数=期末库存量/当期销售量),库存水平位于警戒线以上。其中吉利汽车的库存系数最高,数为2.29,远超市场平均值。

从整体趋势来看,新能源车才是未来,燃油车销售只会越来越难。2018年10月,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CEO安聪慧在一次公开的研讨会上发出感叹:“我们可以从零开始,亲历一个中国车企成为世界级著名车企的历程。可是活下去真难,我们一直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风向其实早已悄然改变。2011年之后,国内汽车市场增速开始逐渐放缓,国家相关部门开始鼓励布局新能源,对于传统汽车需要优化产能。

但新能源的赛道,和当年李书福进入汽车行业时已经完全不同。当年是门槛高,竞争者寥寥;而如今的新能源市场,已经站满了摩拳擦掌的各路强手。

曾经被李书福炮轰“整天忽悠老百姓”的造车新势力,经过了一番大浪淘沙后,已经有几家站上了潮头。蔚来、理想、小鹏不仅纷纷上市,在资本运作上表现亮眼,也交出了让人信服的新车交付成绩单。

比如蔚来,经历了前期的蛰伏后,今年市场表现令人惊艳:前三季度,蔚来累计交付26375辆,超越去年全年水平,也实现了7个月连续同比增长;同时,股价也一路飙升,截至11月4日,其市值约2998亿元,超越上汽集团,成为国内排名第二的整车上市企业,仅次于排名第一的比亚迪,这也是一家新能源车企。

而劲敌特斯拉,更是让新能源赛道上的所有选手草木皆兵。尤其在特斯拉国产化之后,价格一降再降,让所有竞争对手一片哀嚎。

很明显,李书福在新能源这一战中未占上风。不仅还没有拿出好的销量成绩,也没有让人看到具有潜力的新车型。今年9月,帝豪EV销量是129辆,博瑞GE销量是501辆。而号称“东半球最好的纯电动车”几何系列,上半年销量仅为1165辆。横向对比,广汽新能源仅AionS一款车型,9月销量就达4548辆。

在整车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形下,吉利把目光投向了产业链的延伸处——出行市场。2015年11月,吉利科技(和吉利汽车同属于吉利控股集团)推出了曹操专车。

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大家面前,出行行业也不好挣钱。

今年3月,曹操出行总经理董凯楠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目前,曹操出行在部分城市盈利,整体来说是亏损的,现在处于投入期。

除此之外,李书福近年又开始逐步布局太空事业,正在推动飞行汽车、航天卫星等项目。这些项目能不能盈利,还很难说,但需要烧很多钱,却是显而易见的。

李书福的布局不止于此,近年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英国路特斯汽车、入股戴姆勒,每一次都是大手笔。

这样庞大的商业版图,无疑是有较大资金压力的。在汽车市场整体陷入下滑趋势,利润衰减之际,李书福和吉利将如何应对面前一个个艰难的课题?

点「在看」,开好车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