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06 20:22:16来源:人力资源管理
编辑:拾柒
作者:拾柒
图片来源于pixabay
“活得通透这件事,始终都是做给自己的,而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拾柒
最近在知乎热榜看到这样一个热评:“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摸鱼哲学」,拒绝努力的年轻人真比老一辈活得更通透吗?”
具体内容如下↓↓↓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去奋斗,每天上班以摸鱼度日?那么,上班摸鱼到底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还是“更有前途、活得通透”?
1
“不愿奋斗”成为年轻人的追寻哲学?
一直以来,社会主流价值观就是读书工作,买车买房,升职加薪,功成名就。然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大多数人是无法顺利实现人生目标—“清华北大不好考吧”“毕业不好找高薪工作”“买房就呵呵了”……于是,在被生活“虐”过无数次后,很多人也对“鸡血鸡汤”无感,不再轻易抱有希望和激情,宁愿不去争取,也不想再感受落差,开始了自己“佛系”的职场生活。
前段时间,虎扑一网友发帖“每天多上2个小时班,结果被同事讽刺”引发热议,该网友吐槽,因为个人生活习惯原因,上班会比同事早到50分钟,午休会逗留20分钟并且提前10分钟开工,下班为了规避堵车又会延迟下班40分钟。这样累加,他每天几乎就比同事多加班了2小时。↓↓↓
但是这种行为却引来同事的吐槽:“你是打算当标兵吗?”“你天天这样来这么早,走这么迟,让我们怎么办啊?”甚至某天他早上仅提前了10分钟到岗,都被同事取笑道:“哎哟你来迟了。”
网友发帖吐槽,本意可能寻求点安慰,结果评论几乎一水儿指责他:“你要奋斗自己创业去呗,法定工作8小时,你自愿10小时,拿一样的钱害大家都要跟你10小时,何必呢?”
▲网传某公司员工吐槽同事加班行为截图
在今天,年轻人对奋斗的态度似乎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和在工作单位主动奉献、积极表现的父辈们不同,年轻人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开始变得没有那么“积极向上”了。
2
为什么年轻人开始流行“摸鱼”
曾见过这样一组数据:据统计,上班不摸鱼的员工,在全球一万三千多家企业中占比平均不超过13%,我国连平均数的一半都没达到,只有6%。摸鱼给全球企业带来了每年近一万亿美元的损失。
当下,“摸鱼”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一种非常普遍现象,有学者通过研究各个国家的摸鱼行为,总结了当下年轻人的“摸鱼”两种类型及原因。
第一种类型为“主动摸鱼”,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缺乏公平的爆发,二是对无价值工作的失望。
社会学家总结出了公平的三个要素:程序正义,指公平判断如何分配;分配正义,指诚实执行分配;互动正义,指公平处理人际关系。而企业的公平体现在对员工个体、思想、成果、失败、有形与无形劳动价值的保护与尊重,体现在商业活动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团队合作中,有些人可能完全不干活,但跟领导关系好,所以绩效也算他们的。剩下的敬业员工则需要加倍地工作,却得不到额外的报酬。长此以往,原本高产的人也会因为不满而开始摸鱼,甚至离职。
被动摸鱼实际上是一种你不得不摸的鱼。这完全是某些工作流程或任务分配导致的空闲窗口造成的,例如有些高度细化的工种,如部分金融业者、公务员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一整天的工作,剩下的时间只好摸鱼,尤其当主动做额外的业务毫无收益甚至违法时。换句话说,这群人只是在本来就无事可做时顺其自然,既非心有不满,也非主动偷懒。
所以“上班摸鱼”可以是一种心态,也可以是一种行为,与活得通透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新华字典》中有一个例句:“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在那个年代,只有一种“光明的前途”,就是寻找铁饭碗,而在选择越来越多元的今天,年轻人更专注于寻找自己的价值。
电影《哈利波特》邓布利多老校长有句名言:“Itisnotourabilitiesthatshowwhatwetrulyare.Itisourchoices”。不是能力决定了我们成为哪一种人,是我们的选择。“上班摸鱼”≠“不奋斗”“奋斗者”≠“奋斗逼”,活得通透与否,不在于你在扮演什么角色,而是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够正确的做好内心的判断。
3
活得通透是做给自己,而不是演给别人
前段时间,“张萌每天只睡3小时”登上微博热搜,演员、制片人张萌近日在V影响力峰会中提到自己由于工作繁忙,每天只有4点到6点的时间段在睡觉,经常凌晨3点还在回复工作消息,并表示自己是个充满能量的人,保持在工作状态也很快乐,不服输才叫青春。
这样的励志故事,在过去很受欢迎。但今天的年轻人并不买账,很多网友在线批判这种宣传行为。
其实活得通透与否这件事跟“奋斗”或是“佛系”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为活得通透是一种个人的状态,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遇到的情景和问题也是不同的,而这个人选择做什么只是展现给别人看的一种表象,他的内在是否通透只有他自己知道。
你日夜奋斗,感动天地,并不能说明你活得通透;同样,你每天上班摸鱼,薅资本家羊毛,在职场上不求上进,把时间都留给自己,也不代表你活得通透。爱因斯坦在瑞士专利局工作,一边审查专利文件,一边“摸鱼”搞相对论,刘慈欣在山西娘子关发电厂工作,一边做工程师,一边“摸鱼”写《三体》等科幻小说…你能说他们活的不通透吗?
所以,你做什么并不能证明你活得通透,关键在于你自己有没有找到你活着的意义,有没有在做为了实现自己意义的事情,只有自己确定要成为太阳,你才想知道如何去成为太阳。而在职场中,奋斗从来不是和别人比有多累,多苦,多心酸,是认真工作并热爱,是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进而培养自己的不可替代和稀缺性。这里为大家分享一种高效的成为精英员工的工作方法“PDCA原则”。
所谓PDCA原则,即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首字母组合。无论哪一项工作都离不开PDCA的循环,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经过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对计划进行调整并不断改善这四个阶段。
好员工和差员工的区别就在于,你是不是会用PDCA循环上。比如说,你刚进公司,有一大堆文件需要打印,装订。同样简单的工作,就会有两种应对方法,一种人,你让他打印一万次,他永远是打印、然后把打印出来的文件弄得乱七八糟,然后从这里慢慢理出头绪,才能进行下一步;但是还有一种人,他们会在经历开始的乱糟糟的运行之后,逐渐找到规律,然后在打印的间隙,对不同的文件进行分类,然后装订,他们做再简单的工作,都看起来有条不紊,看他们工作,完全是一种艺术。不用怀疑,后一种员工,总是能先完成,先休息。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选择提拔谁呢。
欢迎点赞、分享、留言,您的支持是小编前进的最大动力!
简介:拾柒,努力追梦的“打工人”,认真生活的“女汉子”,专注分享职场那些事儿,渴望与有品位的每个你一起,共向光亮的地方出发。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请加人力君微信:lovesmile996
联系请备注品牌+姓名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