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养生 文章内容

冰城之光 | 演示OCT指导PCI病例,探索精准介入理念价值——“哈二&台北荣总OCT COE”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0-11-07 22:20:14来源:门诊新视野

精准PCI离我们有多远?

影像学技术在复杂PCI手术中的价值?

如何使用影像学检查指导常规PCI?

······

2020年10月30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台北荣民总医院与全球领先的医疗健康公司雅培联合主办的“雅培Crossroads·冰城之光核心课程-哈二&台北荣总OCTCOE”如期召开,会议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为线上同道奉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盛筵。在影像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冠状动脉造影获得的二维管腔影像并不能直接反映血管壁情况,已无法满足冠脉精准介入治疗的临床需求;而借助OCT则可获得冠状动脉内影像,为优化支架置入和减少支架相关并发症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MLDMAX的提出则为临床制定了一套标准流程,使得广大术者借助OCT指导介入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好预后。此番来自国内及亚太地区的多位冠脉介入领域权威专家共聚云端,旨在通过OCT指导介入手术示教,在更广大的医师群体中探索并推动精准PCI的价值和理念。

本期线上学术活动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与台北荣民总医院卢泽民教授担任课程总监,并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贾海波教授、徐茂恩教授、刘慧敏教授、任雪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郭金成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金重赢教授,台北马偕纪念医院蔡政廷教授,台北荣民总医院宋思贤教授、黄少嵩教授、张伟俊教授、邓欣一教授担任课程主持。日本和歌山县立医科大学TakashiAkasaka教授、日本札幌心血管中心TsutomuFUJITA教授、UmihikoKaneko教授、香港屯门医院林贺教授、新加坡伊丽莎白山医院LimIngHaan教授、文莱GleneaglesJPMC心脏中心RajinikanthRajagopal教授、香港玛嘉烈医院冯子恩教授、香港玛丽医院林祥智教授、谭础璋教授等亦受邀参会并进行了热烈交流和学术讨论。

开场致辞

冰城之光2020ONLINE

随着精准介入理念的持续推进,具有高分辨率的OCT影像技术对于PCI治疗的指导价值,越来越受到心血管医师的重视和关注。对此,于波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谈到,对于临床术者,在冠脉支架介入治疗过程中应考虑三点,即支架是否应植入、支架如何植入、支架植入后如何优化。临床中OCT腔内影像学的应用,可为术者提供较多有用的信息,有助于正确策略的制定,为患者带来良好预后,助力精准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2005年哈医二院心血管内科引进全国第一台OCT,经过15年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现已建立世界上最大的OCT数据库,病例总数超过万例,同时成立了腔内影像学的核心实验室,为OCT在中国以及周边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极大助力。此外,我们还多次举行OCT培训班,包括2次亚太培训班,曾先后有40多位亚太地区临床医生到本中心参加OCT技术培训。本次培训课程如期而至,虽然由于疫情的关系,我们不能面对面沟通、手把手教授,但线上新模式却让更多的同道齐聚云端,共同学习与交流。最后,希望所有在线同仁能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度过充实而有收获的一天。

专场一:精准PCI离我们有多远?

冰城之光2020ONLINE

以“精准PCI离我们有多远?”为主题的首个专场,由候静波教授、卢泽民教授、郭金成教授等共同主持。在讲座分享、手术演示后,专家们围绕OCT相关临床研究、钙化病变及分叉病变OCT应用等内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营造了极具学术性的云端氛围。

于波:斑块侵蚀系列研究对ACS诊疗策略的影响

ACS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类型,而斑块侵蚀和斑块破裂是ACS的重要病理机制。于波教授指出,相较于传统冠脉造影,OCT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判定斑块类型,为ACS诊疗带来新的临床指导意义。为建立ACS斑块侵蚀与破裂的临床诊断标准,优化ACS斑块类型的判定流程,使其易于推广应用,于波教授团队开展了系列大样本临床研究,为证实斑块侵蚀是完全不同于斑块破裂的疾病整体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于波教授团队发现,斑块侵蚀支架愈合延迟发生率高于斑块破裂;且斑块侵蚀与破裂参与血栓的质与量不同,斑块破裂血栓是侵蚀的3倍,并提出非支架治疗斑块侵蚀的新理念。

EROSION研究证实了非介入策略治疗斑块侵蚀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开创了基于ACS斑块分型的精准治疗策略,打破了ACS“一刀切”的介入治疗策略。基于EROSION研究带来的启示,更深入的研究纷纷展开,进一步明确了斑块侵蚀的治疗思路。于波教授总结道,OCT是目前在体揭示ACS病变特点的最可靠的成像手段之一,在体识别ACS发病机制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治疗决策,当罪犯病变为斑块侵蚀且残余管腔狭窄较轻时,避免支架植入或延后支架,改为血栓抽吸+抗栓治疗是可行方案。

手术直播/录播演示

在讲座环节,于波教授详细呈现了近年来哈二院在OCT领域的系列研究成果,极力展现了OCT腔内影像技术的临床指导价值和无限魅力;所谓“精彩不断”,随后的手术演示环节,以“实战”模式开启,更是牵动了每一位在线同道的心弦。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直播

台北荣民总医院手术录播

第一例手术由候静波教授与陈涛教授进行。患者为61岁男性,有吸烟史和高血压病史。因不稳定心绞痛入院,冠脉造影显示LAD与右冠严重狭窄,且伴弥漫性钙化。首次手术于10月23日在LAD植入2枚支架。此次手术在OCT指导下进行右冠PCI。经过切割球囊、NC球囊和旋磨充分预处理后,成功植入支架。OCT评价显示,支架贴壁和支架膨胀情况良好,无支架边缘夹层。

卢泽民教授与邓欣一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专场一”的第二例手术。该患者为64岁男性,曾于右冠、前降支各置入一枚支架。此次入院,冠脉造影显示,左主干末端、前降支开口及回旋支开口高度狭窄,真性分叉病变,medina分型(1,1,1)。经充分预处理后,在OCT指导下,行DK-Crush术式。随后,进行球囊对吻扩张,OCT结果显示,支架贴壁、膨胀良好。在手术演示过程中,线上嘉宾纷纷结合造影结果、预扩前OCT图像就“术式、支架大小、指引导管支撑力”等进行讨论,一致认为术中确实应采取双支架策略。

专场二:影像学技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冠心病吗?

冰城之光2020ONLINE

由候静波教授、贾海波教授、卢泽民教授主持的第二个专场,聚焦临床病例,以手术演示与讲课双重形式,具体探讨PCI手术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腔内影像学检查,为术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影像学支持,让患者更多获益。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录播

日本札幌心血管中心手术录播

台北荣民总医院手术直播

手术直播/录播演示

“专场二”的第一例手术演示由候静波教授以录播形式完成。该患者为70岁男性,有多年高血压史,曾于RCA远端、近端各植入一枚支架,因心绞痛再次入院。术前冠脉造影显示,前降支严重钙化。首先采用CB,获得钙化断裂,后选择NCB高压扩张,加大钙化断裂深度。经充分预处理后,在OCT指导下于LAD和右冠各植入一枚支架。再次充分后扩后,测量OCT显示支架贴壁情况良好。

临床中,对于LCX口部严重钙化病变,处理较为棘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本次“专场二”的第二例手术演示,是UmihikoKaneko教授带来的一例“OCT指导下左回旋支口部成角病变旋磨治疗”病例,颇具临床指导价值。患者为60岁男性,有高血压、高血脂、终末期肾病(ESRD)血液透析病史。1个月前,曾于RCA远端成功植入一枚支架。本次,因心绞痛再次入院;冠脉造影显示,左回旋支口部成角钙化病变。基线OCT检测显示,严重钙化病变位于回旋支小弯处;Guidewire紧附在钙化成分,表明存在Guidewirebias,适合行旋磨术。首先,应用1.75mmburr行旋磨治疗,180,000rpm。鉴于效果欠佳,更换2.0mmburr旋磨头。随后,应用3.5-10mmWolverine切割球囊,14atm扩张。OCT检测显示,术后结果良好。UmihikoKaneko教授最后总结到,在OCT指导下,Guidewirebias是钙化病变患者旋磨治疗成功的关键;术中,当旋磨头Rotablator、切割球囊完成病变修饰后,应用DCB行介入治疗,效果较好,可作为LCX口部钙化病变处理的另一选择项。

以“OCT在钙化病变中的应用”为主题的“专场二”第三例手术直播演示,是由宋思贤教授完成的一例LAD弥漫性钙化病变。经OCT检测,钙化比较表浅,故采用棘突球囊尝试扩张,效果良好。然后经OCT指导,选择合适的支架尺寸及支架落脚点,顺利于前降支植入支架,术后支架贴壁良好。

专场三:影像学技术在复杂PCI手术中的价值?

冰城之光2020ONLINE

以“影像学技术在复杂PCI手术中的价值”为主题的“专场三”是在当天下午举行,由贾海波教授、徐茂恩教授、卢泽民教授、金重赢教授担任主持;该专场以专题讲座及手术演示的形式,讲解了腔内影像学的临床应用流程及术中的实际应用,给在线同道带来颇多启发。

候静波:OCT指导优化PCI的EAPCI专家共识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一种新的高分辨率断层成像模式,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中,将OCT优化PCI的推荐等级,提升到与IVUS等同的IIa类。候静波教授结合欧洲心血管介入协会(EAPCI)专家共识,依据现有临床循证证据,着重介绍了OCT指导PCI治疗的应用价值,并明确了最有可能从OCT指导介入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或病变类型。

目前的观察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和荟萃分析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OCT指导不仅可提高手术即刻效果,还可改善临床预后。临床中应用OCT极具必要性,可起到“全程指导、全程优化”的作用!OCT指导精准PCI治疗,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介入治疗前评估(“排兵布阵”);支架植入(“精准简化”);支架植入后评估(“优化预后”),每个环节中OCT的指导作用均无可替代,可为术者提供更多信息以指导治疗策略。

候静波教授指出,通过OCT技术的应用,术者可检测目标病变特征,明确罪犯血管,定性、定量评价血栓特性,进而决定后续策略。当明确需要植入支架时,依据病变特征,选择预处理手段及分叉保护策略,可为支架植入打好基础。当支架植入后,OCT可识别支架与血管的相关异常情况,如支架膨胀不良、病变覆盖不全、支架贴壁不良以及支架边缘夹层等,可以减少PCI术后不良结局的发生,给患者带来更好预后。

手术直播/录播演示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直播

台北荣民总医院手术录播

“专场三”第一例手术直播演示主要术者为徐茂恩教授与贾海波教授。患者为70岁女性,有多年高血压病史。一周前,因不稳定心绞痛发作入院,冠脉造影显示,左主干分叉病变,Medina(1,0,1),LCX近端严重狭窄,LAD弥漫性狭窄、中段90%狭窄、右冠CTO,当时于右冠植入4枚支架。本次,患者再次入院,此次手术在OCT指导下进行多支病变PCI治疗。经OCT指导,选择合适的支架尺寸及支架落脚点,顺利于LAD中远段植入支架,术后支架贴壁良好。随后,采取双支架术式处理左主干分叉病变,支架置入后,OCT检测显示术后情况良好。

第二例手术由卢泽民教授与邓欣一教授教授担纲完成。患者为83岁男性,冠脉造影显示,右冠CTO病变。1年前,右冠曾行搭桥手术。本次,因心绞痛再次入院,鉴于既往正向介入治疗尝试失败,本次计划采用逆向导引钢丝通过技术开通右冠CTO。当导丝逆向通过右冠闭塞段送至右冠开口,OCT/IVUS显示,导丝位于血管真腔。随后,通过一系列操作完成RG3导丝体外化,并在此基础上,最后顺利于右冠开口至远段串联植入多枚支架。OCT检测结果显示,支架贴壁良好。值得注意的是,术中OCT检测显示,右冠存在一定钙化病变,线上专家推测其与既往正向介入治疗失败相关。

专场四:如何使用影像学检查指导常规PCI

冰城之光2020ONLINE

作为整场沙龙压轴戏的“专场四”,在刘慧敏教授、任雪峰教授、蔡政廷教授、宋思贤教授主持下同样异常精彩。本环节中,您不仅可以在“手术演示”中感受OCT在常规手术中的无限魅力,同样可以在“MLDMAX详解”中领悟OCT优化PCI标准路径的重要性。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录播

台北荣民总医院手术直播

手术直播/录播演示

“专场四”第一例手术的主要术者是贾海波教授。患者为51岁男性,既往有吸烟、糖尿病史。2019年末,因“胸痛3天”入院;冠脉造影显示,LAD近端严重狭窄,当时于LAD成功植入一枚支架。术后10个月,患者出现胸痛症状,再次入院。冠脉造影显示,支架内次全闭塞,右冠中段70%狭窄。为探究短时间内支架失败的原因,行OCT检查。OCT检测结果显示,近端支架偏小、膨胀不良、着陆点不佳。随后,通过棘突球囊进行预处理,NC高压扩张。根据OCT结果,在支架近中段应用药物球囊。最后OCT结果显示,原支架膨胀良好。

最后一例手术直播演示由黄少嵩教授完成。患者为65岁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9月28日曾于RCA近端、远段各植入一枚支架。OCT检测显示,前降支弥漫性钙化,钙化弧度、角度较严重。依据OCT结果,决定下一步行旋磨治疗;为避免无复流情况的发生,旋磨头从1.5mm开始尝试。充分预处理后,植入支架,运用OCT观察术后即刻情况,结果良好。

张伟俊:LightLab标准术式流程&手术决策改变(ACS)

EuroPCR2020期间公布的LightLab研究第一阶段结果,进一步证明了OCT指导PCI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OCT指导PCI的标准治疗路径—MLD-MAX。张伟俊教授通过两例精彩病例,详细阐释了MLDMAX的真正含义,强调OCT技术在ACS患者术前策略制定、术后评估与优化中的指导价值。

OCT优化PCI标准路径——MLDMAX的6个字母实质上代表了PCI术中的六大关键步骤。其将手术分为两个阶段,术前OCT:评估斑块性质(Morphology)、确定支架长度和落脚点(Length)、确定支架和球囊的尺寸(Diameter);术后OCT识别和评估严重的夹层(MedialDissection)、支架贴壁(Apposition)和支架膨胀(eXpansion)的情况。

总结

冰城之光2020ONLINE

在线上专家热烈的分析讨论中,本次为时一天的“雅培Crossroads·冰城之光核心课程-哈二&台北荣总OCTCOE”线上会议逐渐走向尾声。由多家中心、多位专家开展的精彩手术演示及专题讲座,不仅聚焦于OCT指导下的精准PCI治疗,而且进一步就OCT临床应用中的一系列“实战”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卢泽民教授在最后总结时表示,OCT有着极高的分辨率,在判断病变类型、评价管腔大小及支架置入后贴壁不良、边缘夹层及组织脱垂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临床中,为充分运用OCT技术指导PCI精准治疗,使患者获益最大化,应遵循OCT优化PCI标准路径——MLDMAX,明确“哪类患者最能从OCT中获益”,尤其对于一般临床术者来说更是如此。未来,亚太地区间应进一步加大交流与合作,切实推进OCT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