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生活 文章内容

西岸美术馆特展首发:自然与人工交织的“奇幻屋”

发布时间:2020-11-10 17:21:01来源:IDEAT理想家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向公众呈现的第二个特展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

展出来自50多位国内外设计师与艺术家的

100余件跨媒介、跨时空的作品。

这次展览更是将中法之间的文化对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带来难得一见的跨文化艺术现场。

1985年,致力于应用艺术的意大利设计师、理论家AndreaBranzi为“新原始主义”(neo-primitivism)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基础,向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边界发问。他随之创作出一个名为AnimaliDomestici的现代家具系列,使用了树枝作为装饰结构和图案。这是第一件几乎完全是由来自自然界并未经改造的天然材料构成的设计作品,将设计对象从形式上解放出来

▲AndreaBranzi设计的AnimaliDomestici系列

大自然的生成维度赋予了装饰新的结构形式,从复制自然生态装饰元素到利用数字工具来再现生物的生长过程,本次展览探讨了自然生物形态既作为装饰元素又作为当代设计创作结构本身,贯穿装饰艺术史之间多维对话。装饰艺术语言解码了“自然与超自然”之间的对话,解释了实现“奇思”这一概念的可能。

#东方与西方

本次展览的大部分作品来自蓬皮杜中心馆藏,但同时展出的还有12位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其中部分更是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这些中国当代设计中的典范作品与蓬皮杜中心馆藏作品并置,彼此呼应,构建起多元对话。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展览现场,图片由西岸美术馆提供。

联合策展人OlivierZeitoun表示:“中国设计师的创作证明了当下装饰艺术品的多样性,在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原始素材的同时,他们通过设计凸显了形式和材料的自由运用,也彰显了他们驾驭中国传统工艺技能与材料的能力。”

#过去与现在

在《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上所展出的作品时间线跨度近百年,呈现了艺术家与设计师们探索装饰艺术文化如何存在且影响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手工艺品与数字科技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展览现场,图片由西岸美术馆提供。

#自然元素与人工制造

伴随数字时代的演进,装饰在设计中的角色已大大改变。在信息科学与生物学的交汇处,设计师利用3D打印等技术,通过参数化设计方法创造出基于自然界有机生长形式的设计对象。

这些作品是受自然而启发所进行的创作并通过现代技术“转述”自然的创作灵性。在这里,自然、科学、工艺与艺术相互碰撞激荡,构筑起一个前所未有的不受年代和媒介束缚的跨界场域。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展览现场,图片由西岸美术馆提供。

#装饰艺术在当代设计中的角色以及相互的影响

特展《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探讨了装饰艺术在当代设计中的角色以及相互的影响。

从古典时代到新艺术运动,装饰与自然界的对话以多种形式、通过多种媒介被构建起。然而,20世纪初,在“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浪潮下,先锋派艺术家开始质疑装饰文化存在的意义。彼时,现代主义建筑师AdolfLoof在《装饰与罪恶》(OrnamentandCrime)中批判了实用设计中的装饰,阐述装饰让设计对象变得不入流。其矛头直指在19世纪末发展至兴盛的“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以及“艺术与工艺运动”(Arts&Crafts)中广泛使用的有机形式,特别是以自然之物为灵感的装饰。

▲艺术家ÉmileGallé(1846–1904)创立的ÉcoledeNancy致力于扩大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力,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花卉图案。图为他设计的台灯CelebrationofSpring。

▲法国新艺术风格画家、设计师GeorgesdeFeure于1900年在巴黎世博会上展出了这把扶手椅,饰面为自然元素。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之际,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盛行一时,直到20世纪80年代,装饰艺术文化才开始大量地回归到设计作品中。在意大利,以建筑师、设计师AlessandroMendini为中心的阿基米亚工作室(StudioAlchimia)以及以EttoreSottsass为首的孟菲斯集团(MemphisGroup)所倾向的一种几何式创作语言使装饰艺术文化被完全融入到了物体的设计构思过程中。彼时,装饰理论作为新的解放性视角,被肯定为一个成熟的叙事语言进入设计界

▲EttoreSottsass于1981年设计推出的Carlton书架。

▲AlessandroMendini于1984年设计推出了Zabro桌椅系列。

20世纪90年代,荷兰楚格设计(DroogDesign)发起了多个实验性项目,打破常规的概念性方法被带入艺术与设计。在由MarcelWanders为楚格设计的“绳结椅”(KnottedChair)中,编结装饰的装饰属性成为作品本身不可或缺的主体,以此打开“奇思”的维度。而这件标志性的作品也被囊括在本次展览之中。

▲MarcelWanders为设计的“绳结椅”(KnottedChair)。

#探索装饰文化的自然本源

与新数字科技设计概念下产品生成之间的关系

本次展览也研究了装饰文化的自然本源与新数字科技设计概念下产品生成之间的关系。正如新艺术运动中的自然形式伴随着19世纪和20世纪的工业革命一样,当下,装饰的概念位于艺术和手工艺与数字技术之间的交汇处,数字技术软件程序以及计算机工艺科技的发展给美学和工业带了新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末,艺术家、工业设计师、数字设计技术的先驱RossLovegrove提出基于自然进化过程的整体设计方法,借鉴自然形态的生长原理,以创新的材料构思复杂的结构,着眼于设计对象的形态和轻巧的用途。这影响着JorisLaarman、MathiasBengtsson等众多极具实验性的艺术家、设计师,在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点,通过3D打印技术来构思设计对象。

▲师法自然的英国工业设计师RossLovegrove和他设计的银杏叶状的矮桌TheGinkgoCarbonTable。这件作品亦在此次展览中被展出。

▲荷兰设计师JorisLaarman设计的3D打印扶手椅和骨椅。

▲丹麦工业设计师MathiasBengtsson设计的3D打印GrowthTable。这件作品也在此次展览中被展出。

"自然与装饰"

自然本身以一种“新原始主义”的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设计领域,天然自然元素的直接使用或是以自然材料为素材的创作层见迭出。在展览的第一部分“自然与装饰”中,设计师将设计对象融入自然界有机生长的过程,天然材料即是装饰也是作品主体结构

▲AndreaBranziTree5(《树5搁板》)(2010),在自然与文化,工艺与工业技术之间建立对话。©PhilippeMigeat-CentrePompidou,MNAM-CCI/Dist.RMN-GP

▲陈旻《杭州凳》(2013年),16张0.9毫米厚且长度不一的竹皮重叠并在端部与一束未加工的竹子相连,形成了凳子的腿。这种叠加依于材料的自然柔韧性和坚固性,创建出舒适流畅的曲线以适应其支撑的重量。©ChenMinOffice

▲JosephWalshEnignumXVShelf(《迷15搁板》)(2014年),介于雕塑与设计、手工艺与工业之间。它的装饰形式从19世纪后期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Arts&Crafts)中汲取了灵感——装饰就是作品主体本身,对设计对象的构思体现在其动态的变化中。©GeorgesMeguerditchian-CentrePompidou,MNAM-CCI/Dist.RMN-GP

▲马岩松(MAD建筑事务所)《骨椅》(2018年),其有机形式参照了人体骨骼结构。©MaYansong-MADArchitectsforSawaya&Moroni,Milano,Italy

▲BenjaminGraindorge设计的FallenTreeBench(《卧树长凳》)(2011年)©GeorgesMeguerditchian-CentrePompidou

······

“碎形图案”

由于形式的多样性和引人入胜的变形能力,大自然给予了设计师无尽的灵感。碎形图案无处不在,比如带有复杂螺旋形图案的贝壳、雪花、海岸线,甚至是花椰菜。

▲SolaLamp(《索拉灯》)(2010年)是由生态设计的倡导者设计师DavidTrubridge设计,他从多元文化和多种元素中汲取灵感。©GeorgesMeguerditchian-CentrePompidou,MNAM-CCI/Dist.RMN-GP

▲ManuelJimenezGarcia和GillesRetsin设计的3D机械打印椅VoxelChair1.0(《像素椅1.0》)(2016年)将数学与生物学相结合,使用遗传算法设计。

······

“阿拉伯式蔓藤纹”

阿拉伯式蔓藤纹是受自然启发的装饰图案,它融合了自然与手工艺。在伊斯兰艺术、中世纪艺术中,以及在在洛可可风格与19、20世纪之交的新艺术运动的交错中,都不难发现阿拉伯式蔓藤纹的踪影。20世纪90年代后期,最早利用计算机工具复制的装饰品的线条及曲线便是以植物的卷须或是几何状的阿拉伯式蔓藤纹

▲以色利设计师RonArad设计的VoïdoRockingChair(2006),曲线和反曲线的相互作用使设计对象的中心性消失,动态的曲线呈现出强大的雕塑效果,并保证了对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FrançoisAzambourg设计的灯具LampeàposerBouclette(2009年),形式消失在装饰性交错中,模糊了所有空间限制。

······

“装饰与数字科技”

自21世纪以来,设计师对数字技术的使用及其对前沿技术的最新研究为装饰提供了新的维度,实现了新的可能性。PatrickJouin和FrançoisBrument是第一批从事3D打印设计的设计师。与需要标准化生产过程的工业设计不同的是,数字化设计侧重创作单个设计物件,而装饰存在于物质与数字化设计之间

▲受四面八方倾斜的长草茎的启发,PatrickJouin设计的SolidC2Chair(2004年)是第一款通过3D打印制成的家具,其结构和美观性是以空间中生长的植物为灵感。©GeorgesMeguerditchian-CentrePompidou,MNAM-CCI/Dist.RMN-GP

▲英国设计先锋RossLovegrove设计的银杏叶状的TheGinkgoCarbonTable(2007年),他呼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设计那些受自然界生长过程启发的装饰品。©GeorgesMeguerditchian-CentrePompidou,MNAM-CCI/Dist.RMN-GP

▲张周捷使用3D建模和数字技术设计了一系列由多面金属组成的椅子,图为Object#SQN1-F2A(2009年)。

▲谭志鹏的作品《生肌系列小凳》(2016年)从自然界中有机形态吸取灵感,驾驭传统技能和仿生造型的作品向“奇思”继续探索。

······

“设计与奇幻”

20世纪90年代,继荷兰Groog设计工作室发起的一系列实验性项目后,一种反传统的整体设计概念方法出现。装饰就像是“总体戏剧”里的戏剧法则,打开了设计品的“奇思”维度。

▲BonBonChair(2010年)也是MarcelWanders标志性的座椅之一,他希望模糊自然和人造世界以及野生植物和雕塑之间的界线。

▲杨明洁应用折纸技法为扶手椅作品《羊舍折纸沙发“云”》(2015年)提供了空气般轻盈的外观。

······

“珍奇屋”

在这一部分,20世纪早期的自然主义的摄影作品和3D数字打印艺术品组成的幕境,和其他手工艺品并置,就如16世纪文艺复新时期的欧洲“珍奇屋”,珍奇之物与自然和科学之物融合在一起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第六部分“珍奇屋”,展览现场,图片由西岸美术馆提供。

▲20世纪早期的自然主义的摄影作品。展览在这个部分再次强调了自然界的生成维度和有机形态与装饰艺术文化之间的对话。

▲StudioKlarenbeekandDros的AlgaeLab项目展示了一系列容器,这些是法国阿尔勒古董博物馆(MuséeDépartementalArlesAntique)上古罗马博物馆作品的复制品,设计时使用藻类制成的3D打印生物塑料与生物聚合物材料。

······

大自然的奇特与怪异之处使其并不完美,但这些奇形怪状令人惊叹,因此,在手工艺和设计领域里完美还原创作最初设想的作品可谓是创造了技术奇迹。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

DesignandtheWondrous:OntheNatureofOrnament

展期:2020年11月12日至2021年2月28日

开放时间:10:00-17:00(16:0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

地点:西岸美术馆展厅3(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600号)

玛丽-昂热·布拉耶尔(Marie-AngeBrayer),策展人,设计与未来工业收藏部负责人

奥利维尔·泽图恩(OlivierZeitoun),联合策展人,设计与未来工业收藏部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参展艺术家

策划:Tyra

撰文、编辑:Ehoh

参考:M.-A.Brayer,IntroductionDesignandtheWondrous:OntheNatureofOrnament.

本文为《IDEAT理想家》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