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养生 文章内容

第7届大型公立医院发展高峰会议系列报道|探寻医防融合的解题之道

发布时间:2020-11-11 20:20:15来源:健康报

公立医院如何加强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的融合发展,如何在日常业务中落实公共卫生的意识,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成为一道日益紧迫的现实考题。在近日由健康报社、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联合主办的第7届大型公立医院发展高峰会议期间,召开了以“探访医防融合之路”为主题的座谈会,与会专家进行了探讨。

辽宁省大连市卫生健康委主任赵作伟:

打造整合型服务的“大连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暴露了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脱节的问题。国家正在改革完善制度,加强医疗体系与公卫体系的融合。医防融合是一个大医院绕不开的话题。大连市从做强大医院、提升县级医院、夯实基层医疗3个层面入手,致力于打造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的“大连模式”。包括推动医防结合,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三医联动”,全面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要加强疾控机构建设。为此,要激活疾控机构活力,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实行一类财政供给、二类绩效管理;通过项目合作、共享数据等形式,加强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协作;加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提升市级疾控机构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建立定位明确、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完善救治网络,形成“市级医院—区域诊治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县级医院感染疾病科和传染病病区建设,建设平战结合病区;建立以县域中心医院发热门诊为龙头、其他医院和部分中心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为补充的发热门诊网络。

根据规划,到2025年,大连市将建成防控网格清晰、应急反应迅速、适宜平战结合、预防关口前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医疗分级有序、医防有机协同、医院特色鲜明、服务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体系。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郑兴东

全方位建设友好型医院

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通过全资源配置、全员工参与、全过程控制的“三全”措施,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起了一个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系统环,并以此推动各项医疗服务质量改进项目。

为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医院在2017年开展了一次大调研,梳理出了230多条问题。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医院明确了15个重大改进项目和22项优化举措,并施行急诊患者先诊疗后付费、诊间付费、出入院一站式管理等措施。

医院不断拓展疼痛服务项目、完善服务流程和模式等,全方位建设无痛医院。

医院全面引入信息技术,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其中,患者检查检验智能预约特别值得一提。就诊时,患者往往会同时面临多个检查检验医嘱,有的要饭后做,有的要空腹做,有些还要预约,给患者带来如何统筹规划的难题。医院建设了医技健康预约平台,通过规则库的智能化统筹,为患者计算出最优的检查排程,并将具体检查检验流程自动推送给患者,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未来,医院将推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从以临床诊疗为中心向以临床诊疗与创新并重转型,从单一实体医院向5G引领的实体医院+互联网医院转型,从传统意义上高质量发展向公共卫生安全前提下的高质量发展转型。

辽宁省肿瘤医院院长王丹波:

专科医院要主动关口前移

我国肿瘤防治现状可谓喜忧参半。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大型医院,特别是肿瘤专科医院的诊疗水平、设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多学科协作成为不少医院的常规诊疗模式。以辽宁省肿瘤医院为例,每年针对门诊、住院患者开展的多学科诊疗达2000多例。今年年底,在信息化手段的加持下,将基本实现针对所有肿瘤初诊患者的多学科诊疗,而非传统的内科、外科、放疗等专科分诊的模式。但遗憾的是,我国很多肿瘤患者在确诊时即已发展至中晚期,这说明国内针对癌症的规范化筛查和早诊早治相对欠缺。基层的医院可以接纳一些初诊的早期患者,但由于缺乏规范化筛查和早期治疗的培训,往往很难完成相关工作。

面对如此现状,肿瘤专科医院必须做到关口前移,引领肿瘤的全流程疾病管理。肿瘤全流程管理应该涵盖健康科普的预防阶段,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多学科综合诊疗,以及慢病管理及康复管理阶段。实现这一模式,必须建立畅通的向上转诊通道,同时加强规范化培训和质量控制。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的肿瘤筛查实施效果离目标还有差距,这主要取决于筛查的实施单位。比如,针对农村地区的肿瘤筛查项目,由于筛查主体单位落给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因为资金不充足,都会导致筛查不规范、效果不满意。作为省属专科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及地方开展的肿瘤筛查项目,主动加强质量把控,历年来累计完成筛查60多万人次,在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领域,均筛查出了一定比例的癌前病变,并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了众多患者发展为癌症。

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阮列敏:

让慢病标准化管理走进基层

浙江省宁波市优先向社区医院全口径开放未来14天的40%门诊资源,患者可通过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助挂号机,完成上级医院的预约挂号、缴费。2017年~2019年,宁波市第一医院有330多位专家下沉基层,开展诊疗科目达21个,诊疗服务人次由2017年的6.23万逐年增长,2018年达8.36万,2019年达12.55万。

与此同时,依托市云医院平台,宁波市第一医院建设了“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开设3个云诊室,开展6个专科诊疗科目,27位专家注册成为云医生并上线开启云诊疗服务。

作为宁波市重要的大型综合医院,全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口腔健康等慢病临床指导中心挂靠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医院牵头建立了市级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慢病专家资源库,并与二级医院医生、社区全科医师共同组成以慢性病为中心的“1+1+X慢病管理团队”,将不同级别、种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协调整合,构建一个区域内大的医疗服务体系。

在糖尿病领域,医院建设了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MMC),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平台,建立由每个区域中心及下属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成的“1+X”模式,让标准化管理走出三甲医院,走进基层,真正做到“常见疾病标准化”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院内院外慢病管理模式。

目前,宁波市首家MMC基层代谢中心已在江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户,“宁波市MMC1+X基层代谢中心线上启动会议”也于5月成功举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赵越

医防融合离不开整体发展

十几年前,国内的大型医院一般都设立了疾病预防科、发热门诊等,体现了医防融合思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现有的医防融合工作还应做得更加深入。

加强医防融合工作,首先,一定要严控患者从高风险区域向低风险区域的流动,特别是发热门诊患者向病房、门急诊等方向的流动,必须做好筛查和风险防控。其次,发热门诊的空间设置一定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发热患者数量,要有足够的空间及危重患者抢救所需的设施设备。再次,高度重视医院职工和患者两个群体发热、呼吸道症状的监测管理。如果监测管理措施不到位,一旦医院内有新冠病毒感染者,就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

加强医防融合离不开医院的整体发展,首先是提高基本医疗质量,其次是创新医疗技术。提高医疗质量并不能单纯从医疗角度考虑,而是应该在医防融合的前提下考虑加强基本医疗职能。医疗技术创新同样不能拘泥于纯粹的医疗技术层面,还要考虑疫情防控的技术和制度创新。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倒逼”下,人们对卫生健康行业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医疗机构也主动加强医防融合,主动思考建设应急救治体系。疫情还大大推动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预约诊疗、分级诊疗的理念深入人心。如何利用互联网手段促进医防融合发展,也是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嘉宾精彩观点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院长侯建红

医防融合应更加注重慢病防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大型的公立医院配备专职公共卫生医师、履行公共卫生指导职责,还面临一些压力。总结疫情防控经验教训,公立医院应当始终高度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强化措施落实,在新建、改造、修缮过程中,始终重视科学流程。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副所院长张磊

疫情防控给了我们重大的启发。作为血液病专科医院,应加强医防融合,要重视医院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信息化、专业化、规范化。

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郑东辉

对于大医院来说,医防融合、慢病防控不应只停留在概念上,还应通过医联体建设,让大医院专家更多地参与慢病防治等公共卫生工作。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刘志勇

编辑:杨真宇彭艳

审核:曹政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