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16 08:22:06来源:知著网
「当人们赋予“厕所”这个空间过多的内涵,过度的符号化可能会掩盖它的基本功能,使其成为一个压榨他人的借口。」
>>>
“在拼多多,上厕所比上王者还难。”
在知乎问题“如何看待拼多多被曝员工因厕所坑位不足,在小便池里拉屎”底下,有772个回答:有网友建议拼多多发扬“帮我砍一刀,你也得坑位”的企业特色,有网友生动讲述了带着气味的个人经历,而更多的回答并没有对这件事进行调侃,反而对此表示理解与同情。
而近日,一篇题为《互联网大厂的厕所难题》的文章登上了微博热搜。文章中,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厕所也各有特色:快手给厕所蹲位装上计时器,字节跳动给厕所断网,360员工用程序“去哪蹲”查找少得可怜的坑位,阿里厕所的屏幕上则宣传着马云的“996福报”。
△《互联网大厂的厕所难题》
互联网大厂中如火如荼的“厕所革命”,仿佛预示着企业的发展之快。这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于“大厂”生活的想象,也让网友们发出同情的慨叹:拥有着令人羡慕的高薪酬的员工们,为什么过着这样的一种生活?
厕所摸鱼者的隐形反抗
厕所,事关内急,也关乎摸鱼。古有沛公如厕逃离鸿门宴,今有社畜蹲坑逃避ddl,在工作的间隙,上厕所在解决生理需求的同时,也为员工们提供了若干分钟的闲暇。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一些文化人喜欢在厕所里读书,豆瓣有“厕所阅读者”小组,美国作家亨利·米勒则在厕所读完了一部《尤利西斯》。厕所也为拥挤的办公场所提供了一种独处的可能,在这里,员工们得以逃避办公区的压力、释放自己的情绪,来获取精神上的平衡。
△“厕所阅读者”小组
而在联网之后,摸鱼的门槛大大降低,形式也变得统一而简单——打开手机,刷完微博刷抖音,刷完抖音刷微博,如此循环往复,半小时的带薪蹲坑转瞬而过。
而互联网大厂的“厕所革命”盯上的,也正是这段看似名正言顺的摸鱼时光。
如此单一的摸鱼方式很快就被管理者一一击破:在字节跳动,厕所是没有wifi和4G信号的。而快手则在每一道厕所门的顶部安装了一个计时器,将如厕时间即时示众,这看似没有直接阻断摸鱼的道路,但排队的人们目光如炬,即便是正经的蹲坑者,也会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墙壁逐渐变透明的玻璃厕所里。
△电影《整蛊专家》中的厕所设计
对管理者而言,厕所成为了摸鱼的代名词,而对员工而言,这样的厕所管理让人梦回中学,无法预估的长队就像老师捉摸不透的拖堂频率,而门上的计时器时刻提醒着你不要错过了上课时间。这种效率价值论中的追击战,也发生在“大厂”的许多角落。
例如,公司的一些角落摆放着的行军床,是员工们的午休场地;抽烟的人们聚集在楼顶或楼外,在吞云吐雾中进行精神的放松。这些地点与厕所一样,在员工们的行为中进行了“再地域化”,获得了特殊的意义。原本普通的角落逐渐带上了一种逃离规则的自由氛围,而在这些地点进行的活动,也形成了一种“隐形的反抗”。
△职场剧《未生》中的楼顶抽烟场景
如此看来,压榨个人时间的“拼搏文化”可能与“带薪拉屎”互为因果:个人时间的缺少,让厕所成为了员工的“摸鱼圣地”,而越开越多的小差,则让管理层对员工们的管控进一步加紧。
△网友的评论
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研究了塞达卡村庄中的农民群体,他认为,农民群体常采用低调的反抗方式,“一个开小差逃跑的农民士兵用他的行动清楚地‘说出’,现行制度的目的和他所承担的风险与艰辛比不过他的家庭和个人需求。”农民群体通过磨洋工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从而打乱原本的任务计划。在当时,这种消极而分散的反抗方式几乎是不可战胜的。
如今,员工们无法通过开小差的几分钟拖垮工作计划,但他们带有“消极抵抗”意味的行为却在被管理层逐渐瓦解。
无论是对吸烟区的规范化还是对工位“违规物品”的管理,除了安全方面的考虑,也带有杜绝员工开小差的目的。而对于厕所的一系列措施,则让权力“侵入”这些地点的过程变得更加清晰。
“大厂”中的权力与规则下的自由
顾名思义,互联网“大厂”的确像个“厂”。与其他工作场所相比,这里人群密集、纪律鲜明、文化独特,成为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工作环境,而这种环境也塑造了一个适于权力运行的监督体系。
一方面,大厂为员工们提供了一个要素完备的工作区域。食堂、超市、咖啡馆、健身房……员工们可以在公司解决一切日常需求,这不仅让员工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也让他们可以尽可能少地离开公司的地域。
而这个地域具有明确的边界,将员工们围困在其中;这种边界也成为了公司纪律的作用范围,使公司的文化与规范影响着边界中的每一个人。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合群,处在这个环境中的员工们共同遵守着公司与同事间的规范,不断矫正着自己的言行举止。
△360“去哪蹲”程序
另一方面,大厂也建立了一个在场与缺席的评价体系。整齐而密集的工位让每个人的行踪一目了然,现代科技更能计算出每个人的工作时间,这让管理层的监督渗透到每个人身上。而对厕所的控制,恰恰堵住了一个员工们逃离监控的缝隙,让权力的介入更为彻底。
△拼多多的工位
这种日常让人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国营大厂,看到了父辈们工作的场景。封闭但功能完善的“厂区”、发放实物的节日福利、上下班密密麻麻的人群……尽管当时物资十分贫乏,但国营大厂中工人们的处境却不似互联网大厂的员工们般尴尬。
与互联网大厂相比,劳动力的饱和使工人们没有太大的工作压力,同事间密切的交流与家人的陪伴为他们带来集体的温情,这都为工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个人生活;而互联网大厂难以为员工们提供物质资源外的精神支持,使他们的生活并不那么快乐。
△国营大厂的食堂
规范化的互联网“大厂”本身就是一座“全景敞式建筑”,也是一个重新塑造生产关系的场所。从工位到厕所的监督机制时刻规范着员工们的行为,而生活在企业文化中的员工们也在互相监督中调整着自己的举止,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大厂中的“黑话”、合适的下班时间、职位与年龄的匹配,对于这些规则的遵循也伴随着对他人的监督,员工们同时扮演着看守者与囚犯的角色,在资本划定好的范围内,追逐着一种虚假的自由。
△“全景敞视建筑”
别让厕所卷入“符号”的漩涡
对互联网大厂的厕所问题展开讨论的,除了大厂内部的员工,也有大厂之外的围观群众。在讨论中,管理者与网友眼中“厕所”的意义发生了分歧。
网友们对厕所事件的评价,反映的是厕所作为物理空间的基本内涵。他们积极将自己代入其中,面对“大厂”中的“厕所不自由”,发出了“我不想过这种生活”、“很没有尊严、太不体面了”的感慨。
△网友的评论
相比于企业的效率与发展形势,围观者更关注生活中最基本的个人权利;当员工们的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厂”生活的光鲜外表也不复存在。
而在管理者眼中,“厕所”具有许多额外的意义,成为了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文化符号。除了被视为员工们的“摸鱼场所”,它也出现在一些企业管理的课程中。
例如,在乔布斯设计的皮克斯大楼里,曾只有一个位于正门大厅附近的卫生间。乔布斯认为,卫生间给予员工们交流的机会——无论是导演、公司高层、餐厅服务员、前台文员还是动画师,都可以在交流中获取灵感。
而事实是,这种设计带给几百名员工极大的不便;在员工们的反对声中,皮克斯大楼最终还是增加了厕所的数量。
△皮克斯大楼
无论是“效率至上”的厕所管理还是激发灵感的厕所策略,都给“厕所”贴上了来自权力意志的标签;但这些标签恰恰掩盖了厕所的基本功能,遮蔽了员工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这也警示我们,当人们赋予“厕所”这个空间过多的内涵,过度的符号化可能会使其成为一个压榨他人的借口。而关于互联网大厂“厕所革命”的讨论,揭开的正是“厕所”的符号化外壳:厕所不只是摸鱼的角落,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唯有让“厕所”回到最原始的物理空间,我们才得以看到员工们被忽视的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