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郭英德老师讲《三国演义》(二十八):古今名将第一奇人——说关羽

发布时间:2020-11-25 23:21:25来源:章黄国学

古今名将第一奇人——说关羽(三)

文丨郭英德

三、义重如山:“大丈夫处事必以信义为重”

(一)关羽降曹

智勇双全是关羽外在的品质,而“义重如山”则是关羽内在的品质,后来关羽成了民间崇拜的神明,统治者封他为“义勇武安王”。“义”和“勇”二者不可缺一,而且“义”要在“勇”之前,而不是在“勇”之后。历代人们能够称颂关羽,能够对他像神明一样崇拜,和他这种“义”的品质密切相关。

从历史上看,关羽对待刘备“义重如山”,他一生追随刘备,从来没有变心,所以《三国志·关羽传》说他有“国士之风”。

既然是“国士之风”,关羽对刘备的“义”,就不是一般的兄弟之义,也不是一般的江湖朋友之义,而是一种兄弟之义、朋友之义外加君臣之义的综合的“义”。在毛本《三国演义》中写道,张辽曾问关羽:“吾兄与玄德交,比弟与兄交何如?”关羽回答说:“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君臣也,岂可共论乎?”(毛本《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这确实指出了关羽尚义的特点。

问题在于,关羽尚义,不仅对刘备“义重如山”,对曹操也讲义气,这点引起了后人的很多争议。

关羽与曹操的“友谊”,应该说早在温酒斩华雄的时候就建立起来了。但那还只是“惺惺相惜”的一种默契,还谈不上是真正的“知己”。关羽跟曹操能够成为“知己”,那得从他“降曹”说起(卷五《张辽义说关云长》)。

曹操分兵五路,前来攻取徐州。张飞打了败仗,逃往硭砀山。刘备兵败小沛,也投奔冀州袁绍去了。甘、糜二夫人陷于下邳,只有关羽被围困在城外土山上。

这时曹操派张辽前来说降,关羽愤然大怒,说:“吾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这时他是准备“仗忠义而死”的。

张辽劝他说,你要死了,就犯下三条罪,“岂不为万世耻笑”?首先,你和刘备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现在刘备逃走了,如果你死了,刘备怎么能独活呢?“误主丧身”,这是第一罪。其次,刘备把两位夫人托付给你,以为万全之计,你总不能像张飞那样不管不顾吧?如果你死了,两位夫人怎么办?辜负刘备“倚托之重,实为不义”,这是第二罪。第三,你们兄弟三人在桃园结义的时候,共同发誓要辅助汉帝,如果你死了,谁来完成这一大业?你自己“成匹夫之勇,上负祖宗,下辱其主,安为义?”这是第三罪。

张辽所说的这三条,既不是站在曹操的立场上来说话,也不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上来说话,而是站在关羽的立场上来说话,句句都替关羽考虑,所以特别中听。关羽没法反驳,只能投降。

但是作为投降的前提,关羽讲了三个条件:第一条,“降汉不降曹”;第二条,保全两位嫂嫂的性命,厚待她们;第三条,“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这三条都是很重要的道德准则:“第一辨君臣之分,第二严男女之别,第三明兄弟之义。”(毛宗岗本《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评语)所以关羽斩钉截铁地说:“三者缺一,断然不肯降。”

前两个条件曹操一口就答应了,他想,你说什么“降汉不降曹”,我是汉宰相,降汉不就是降我吗?降曹、降汉这是一回事儿,不就是一张招牌吗?至于保全两位嫂嫂,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他不太容易接受第三条,他说:“此事却难从之。吾养关公何用?”但是张辽劝他:“刘玄德待云长不过恩厚耳。丞相更施厚恩,以结其心,何忧云长之不住也?”曹操觉得张辽说得对,于是答应了这三个条件,所以关羽投降了曹操。

虽然关羽说“降汉不降曹”,实际上是降曹了,却不说自己投降曹操,这件事引起后人很多争论。那么,我们怎么看待关羽投降曹操这件事?从道义上讲,这是不是失节的行为?

我们注意到,古人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有时也讲究权变,不仅看他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

小说中张辽的“其罪有三”和关羽的“约以三事”,都是向读者说明关羽为什么降曹,这样就给关羽的降曹行为找到了理由和动机。后来关羽在曹营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则是写他的“怎么做”。

中国古人认为,一个人的身和心是可以分开的,可以分而论之。有一句成语,叫作“身在曹营心在汉”。用小说中关羽自己的话,就是:“吾身在此,心在兄处。”(卷五《云长策马刺颜良》)身和心既然可以分开,论人的时候,就可以不论其“身”,但论其“心”。这正是古人通达的地方,也是一种中国式的做人智慧。

比如,曹操赠给关羽异锦战袍,关羽接受了,把它穿在里面,外面还用旧袍罩上。曹操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么穿。他解释道:“旧袍乃刘皇叔所赐,常穿上如见兄颜,岂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之旧赐乎?”曹操不得不感叹:“真义士也。”(卷五《张辽义说关云长》)

曹操又赠他吕布所骑的赤兔马,关羽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说:“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虽有千里,可一日而见面也。”曹操听了非常惊讶,不免有点后悔。(卷五《云长策马刺颜良》)

关羽虽然受到曹操无微不至的关照,却一心一意都放在刘备身上,这不能不令曹操哭笑不得,无可奈何。

后来,得知刘备在袁绍军中,关羽毅然辞曹,护送二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追随刘备而去。连曹操也不得不慨叹:“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卷六《关云长千里独行》)

正因为如此,后世史官称关羽:“两尽其忠,世称义勇。”毛宗岗评关羽,也赞颂他:“堂堂正正,凛凛烈烈,皎若青天,明若白日。”(毛本《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评语)

身心两者的分离,这是中国古人在看待一件事情、一个人物的时候非常透辟的一种观点。关羽投降曹操没有?从事实来说,他的确是投降曹操了,这点是不可否认的。那么,他是不是失节呢?如果从事实来说,他的身体降了曹操,显然是失节了;但是从动机来说,他心没有降曹操,所以可以说他没有失节。

古人往往讲究“盖棺论定”,这不仅是说拿一个人最后的所作所为来判断这个人,而且也是指要在一个人的行为过程中去判定他的道德品质。在降曹以后,关羽始终全心挂念着刘皇叔。他知道曹操待他非常好,“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他感念曹操的恩德,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他更感念的是跟刘备的那种朋友、兄弟加主臣的情义,他不会因为曹操的这种新恩,忘了刘备的那种旧义,这是绝对不会的。

这就是关羽,这就是关羽做事光明磊落的地方,我该做的我做了,但我该怎么表达我还怎么表达。我知道自己做了这件事情,我能把握事情的分寸,我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在中国古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时候是比较困难的。如果仅仅从道德观念去评价,有时很难判断他行为的是与非。

比如北宋灭亡的时候,宋室南迁,女真在北方建立了金王朝。南宋经常派使节到金朝去,有些派去的使节被金朝留下来,义不降金,甚至死在北方;有的则投降了金朝。

投降金朝的使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投降以后全心全意地为金朝做事,还有一种是投降金朝以后,身降心不降,表面上为金朝做事,但做的都是对南宋有益的事。

比如宇文虚中在金朝已经做到国师,相当于宰相了,但是他想方设法要在宋金两国言和的情况下,把被捕的宋徽宗、宋钦宗送回南方。后来,他还设谋在金朝内部发生政变,颠覆金王朝,以实现恢复中原的志向,最后计谋败露,被问罪斩首。

宇文虚中虽然最后是为宋王朝尽忠的,但他毕竟投降了,而且在金朝官运亨通,为金朝做了不少事。那么,在论定这个历史人物的时候,还提不提他变节投降?如何评价他投降金朝的行为呢?

像关羽降曹,就给我们提供一个例证,即中国古人评价人物的时候,可以采取身心分离的两重观点。评价一个人的行为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到他做什么,更要看重他怎么做,还要追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用这样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做到入木三分、全面公平。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京师文会

向上滑动查看往期内容

作者简介

郭英德

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在戏曲小说、散文史、古典文献、学术史等方面卓有建树。著有《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读三国说英雄》等。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谢琰董京尘

责任编辑:林丹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我知道你在看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