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29 08:22:34来源:知著网
「杨超越可能的确无法像业内其他偶像一样,在音乐和舞蹈层面给大家带来享受,但她直率有梗、“好玩主义”的性格底色却有着别样的市场价值,这种价值在偶像工业里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观感和娱乐点,甚至比单纯的偶像价值更具有广泛性和时代性。」
>>>
11月24日,上海临港新片区发布了《2020年第五批特殊人才引进情况的公示》名单,名单里有这样一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申报单位上海简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申请人杨超越”。天眼查信息显示,上海简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0月,注册资本100万,杨超越为大股东,持股99%,宋亚萍持股1%。官方回应称:消息属实,杨超越符合上海市引进人才标准,将以特殊人才引入。一时间,#杨超越落户上海#冲上了11月25日的热搜榜第一,引起了广泛讨论。
杨超越——内地知名艺人,2018年参加女团选秀节目《创造101》获得总决赛第3名,以“火箭少女101”组合成员的身份出道并迅速走红,是名副其实的“锦鲤女孩”,就算不知道这个名字的人也一定见过这张照片。
此次特殊人才引进的公示期是7天,到11月30日,意味着如果没人提出异议,杨超越将从江苏盐城正式落户上海,成为新上海人。从公司成立到名单公示,很多人排队好多年都没有排到的上海户口,超越妹妹看上去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拿到了,可谓“锦鲤体质”的又一高光时刻。
杨超越本身自带的争议性和上海落户政策的高关注度合二为一,引发网友炸锅,各种质疑声接踵而至:
微博热搜下的网友质疑
豆瓣社区的网友讨论
不难看出,质疑声普遍来自杨超越被赋予了“人才”这个身份,大家认为她没有高学历,业务能力也说不过去,因此对她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感到不解。
01、“学历”和“人才”的不对等:
固有人才观束缚了我们的想象
杨超越落户上海走的是“特殊人才”途径,其实与大家普遍承认的人才积分落户政策并不相关,引发网友热议的是目标达成的时间成本的悬殊。毕竟积分落户要通过各种条目细则层层筛选、步步累计,这还未记入前二十多年按流程走完高等教育等步骤投入的成本。而相较之下,还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杨超越看上去仅仅走了注册公司的流程,就在短时间迅速被列入名单,成为新上海人,导致网友感叹“杨超越初中学历,算什么人才?!凭什么落户上海!”
说到“人才”,大家为什么首先想到学历?就“学历”的价值而言,是否应该把“学历”与“人才”之间视为一种线性对等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观为我们灌输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改变命运”这样的信念。教育除了知识传递和素质发展这项本体功能之外,还兼具了授予社会地位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名校滤镜更是给人无形中增添了一层阶级属性,成为了身份价值判断的又一种符号和准线。
因此,如果要问从农村家庭走出,只因一句“2000元包吃包住”而意外成为练习生的“全村希望”杨超越,如今22岁就落户上海,这样励志的“逆天改命”剧本为什么大家不买账了?背后原因可能出在“改命”的方式上。
从韩寒、丁俊晖到如今的杨超越,只要有不是通过一路读书走向社会成功的案例出现,就会伴随“读书无用论”的言论冒头,对该类不符合固有认知的成功提出质疑。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提出了“反智主义”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即为“读书无用论”。这种思维模式植根于人们对通过读书这种方式获得成功的信任危机,殊不知在这些社会成功高于学业成功的背后存在着“幸存者偏差”,而且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成功的个体往往自带社会关注度,从而加剧了这种的认知偏差。
豆瓣网友的讨论
其实大家都能认同,读书是普通人成功概率最大的选择,杨超越这样的个例终究只是个例。但相比对超越妹妹“特殊人才”的解释,还是讲好类似的成功故事,纠正以往对教育功能的片面性判断;同时引导大家改变固有“人才观”,不再把“学历”作为唯一考量,去看到这背后更复杂、更多元的评判标准来得更为有效。
02、网络话题性人物与主流话语体系的融合:
看中的并不止于业务能力
落户事件就像当初杨超越高位出道所引发的争议一样,大家对她业务能力的指摘把人带回到了2018年的那个夏天。在选秀阶段,网友对她的谈论还会停留在唱歌、跳舞等业务层面,但其实从她出道那一天起,其偶像的身份就开始变得不再重要,公司和各个平台都开始挖掘她背后的精神娱乐价值。比如出道后马上被炒起来的火遍全网的“锦鲤头像”、《西虹市首富》插曲《卡路里》那句标志性的破音等,这些都证明杨超越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偶像,因此,再去探讨她是否具备足够的业务能力可能已经失去了意义。
杨超越可能的确无法像业内其他偶像一样,在音乐和舞蹈层面给大家带来享受,但她直率有梗、“好玩主义”的性格底色却有着别样的市场价值,这种价值在偶像工业里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观感和娱乐点,甚至比单纯的偶像价值更具有广泛性和时代性。这样一种非典型偶像的差异化道路让杨超越成为一个“现象级”人物:作为年度人物之一登上2018年《人物》杂志封面、连续两年入选福布斯中国名人榜、担任国际篮联世界杯官方助力大使……临港新片区需要这样的杨超越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而且很显然,收效甚佳。
另外,落户上海涉及到户籍制度,让杨超越出现在一个相对严肃的话语环境中,当网络话题性人物进入主流话语体系,二者发生碰撞交融的时候,往往会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比如近期热度持续的丁真事件。自从在买方便面路上被摄影师拍下的短视频走红之后,网传丁真签约成为某国有公司的员工,当时也有部分质疑的声音:“长得好看就能天降工作,而不考虑其能力人品”……直到明确得知他签了理塘县文旅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为家乡做宣传后,大家才普遍接受,甚至把他和杨超越落户事件做对比:
豆瓣网友对两件事的对比讨论
知著君认为,其实这两件事本质上都体现了话题性人物和主流话语体系融合的过程。虽然丁真留在了家乡,但正是因为理塘县这片雪域圣地本身赋予了他这般纤尘不染的笑容,这才是让他区别于其他量产男团的精致面孔而爆红的符号之一。“野蛮生长、远方和故乡”,他和该符号形成的有机整体让传播效果得以实现最大化,以至于相关话题在热搜榜挂了将近两周依旧热度不减。
然而,杨超越走红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却与之不同。她代表着“草根逆袭”,也就是说最终一定要落到不同于原始位置的某个高点才能完美实现其成功路径。
杨超越就落户一事接受采访时的回应
如今,杨超越通过企业代表身份落户上海这个动作实现了其阶层的跨越和“打工人”身份的彻底转变。也许这就是社会需要她传递的价值,通过这一过程,“杨超越”这个符号本身的意涵才更加做实。
正如当年红网评杨超越当选《人物》杂志封面时给到的注解:
杨超越当选《人物》杂志封面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质疑,事实上,如果只把目光放到质疑杨超越的能力上,便失了《人物》选择杨超越所传达的真实含义。杨超越就是一个精神支柱性的存在,她的逆袭给了人们希望:阶层总能跨越,只要别放弃......
当然,不论这个“希望”是否真实,基于日渐多元的社会需要,或许我们的价值评判的标尺是该适度宽容了。
参考文献:
秦玉友,王玉姣.新时期“读书无用论”的重新解释与破解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0):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