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职场 文章内容

刷新你的“人才观”:还在培养第二个自己,你就输了!

发布时间:2020-12-17 20:59:49来源:培训杂志

借用一部经典电影里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

爱才如命,现在已经成为领导者的必备素质。

但爱才,未必能用才,更不一定能留住。

得之而不能用,用之而不能留,岂不可惜?

其实人才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管理者的人才管理思想。

今天的推文来自于《培训》杂志微信公众号特约作者徐一建,他将与大家分享四种“人才观”。

人才招聘不是为了再找一个自己,而是要从组织需求出发;

优秀人才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一定要给人才空间和舞台;

培养人才不是发福利,而是要抓关键;

人才管理需要走心,留住他们,企业需要更主动、更贴心。

减少对自我的关注

招聘不是“找同类”

对于人才的招聘,管理者们往往有一种妄念,那就是把自己当模子去聘用人才,在面试时格外喜欢跟自己有些相同特质(包含管理背景、个人性格甚至学历情况)的人。

这种情况在一般面试中也存在,通常被称之为“相似效应”,但管理者们选择相似的人,其背后有着更加深刻的动机,那就是基因中延续或者延伸自我的需求。

简而言之,招聘相同特性的人,是一种潜在的意志延伸——管理者的管理思想、行为习惯的另一种传承。正如古代的皇帝选继承人时,十分注重继承人是否与自己理念相合——精神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是优先于血脉传承的。

殊不知,当我们过于关注候选人是否有与自己相同特质(尤其是自己最认可的能力时),就已经发生了目标的偏离,因为所有的人才聘用衡量标准,不在于自身,而在于组织的需求,更何况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真的存在职业的“面试者”——投你所好,表现出你需要的特质。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招聘一个相同特质的人来之后,对于组织或者团队来说,是意味着优势的放大吗?不一定,他的优势再强,还能强过你吗?只要你还在这个位置上,他就不会比你在这方面做的更好,但是你们的劣势却是可以叠加的,比如当傲慢成风,整个组织就再也听不进去意见了。这就是组织中能力的悖论——优势往往体现在最优者的质量,劣势却要看最劣者的数量。

所以我们提倡组织内的能力要多元化,形成互补(当然,这不意味着价值观的多元化,这是两码事),招聘人要站在组织的需求上去考虑,而非自我的喜好。

顶级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

而是用出来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再优秀的培养项目,对于顶级人才培养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试问一句,拿破仑这样的军事天才、林肯这样的政治家是学校里能培养出来的吗?

根据人才培养的721法则,人的成长只有10%是在课堂上实现的,20%来源于经验分享及智慧碰撞,最多的70%来源于在岗实践。换言之,将军是在战场上成长的,讲再多的作战理论,也不如真实的进入战场来的震撼。

没有什么比让人担责更快的成长方式了,当然,前提是你选的人比较靠谱,能担起来,咬得住牙,扛得住压,用任正非的话来说就是——“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从泥坑里爬出来的是圣人”。

与责任相伴的,是权与利,组织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这在用人中同样适用,给他责任,更给他授权,以及激励,三者合一,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无权则人才无信力(信指公信力,信服力),无责则人才无压力,无利则人才无动力。在用人之前,你可以考虑这三者是否都具备了。

网上有那么一个段子:

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

关羽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士兵那么少;

张飞从来不问刘备,兵临城下我该怎么办……

初听起来是很有道理的,很多老板也会拿着这个去告诫员工,殊不知管理活动并不是被管理者的独舞,既需要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也需要被管理者的执行能力,只强调一点,无异于耍流氓。

之后,各个团队再结合全体成员的意见完善解决方案。

给顶级人才一个合适的实践舞台,胜过无数MBA课程。怕的就是培而不用,花费了大量的成本用于培养人才,却没有给人才大显身手的机会,人才变成了账面上的数字,所谓的“人才池”变成了“库存”。

另外,顶尖人才的使用,也是伴随着风险的,有才者多狂傲,且有才者缺陷同样明显,这就需要领导者的胸怀和魄力了,爱财如唐玄宗,不也受不了李白的狂狷性格,“赐金放还”。

用人也要看时机,看对象,有的人要打磨一番沉淀一下才能委以重任,有的人再有才也不能用,这是确实存在的,而时机就是说,现在我们的业务现状需要的是“用”,还是“培”;业务目标的实现,短期内要“用”,但长期内一定要靠“培”。

各类人才究竟该怎么用?

大家又是如何培养他们的?

《培训》杂志来为你解疑答惑

点击下图订阅2021年杂志

即可获得暖冬好礼(五选一)

人才培养不是发福利

需要抓关键

通过前面的描述,我们发现人才使用的重要性,那么是不是就不用培养人才,直接派遣到战场上练兵呢?

也不竟然,我们不要忽略了另外一个定律,那就是“二八定律”——20%的关键问题解决能够改善80%的业务现状,这就是抓关键的力量。甄选前20%的人才,培养最关键的20%的能力,这才是培养人才的正确逻辑。

很多企业把人才培养做成了一种福利,尤其是此类人才流失率比较严重的时候,寄希望于通过培养人来挽留人,两者是不具备直接联系的。

关键点1:找到正确的人

网上有那么一个段子:

怎么让猪爬上树?

网友们脑洞大开,有威逼考核的(绩效)、利诱的(激励)、把树放倒的(创新)、训练的(培训)……

唯一忽略的一点就是,要爬树干嘛不找个猴呢?辛辛苦苦教会猪爬树,猴子学这个不是快多了?

关键点2:培养合适的内容

知识欠缺可以教,投入时间、精力总有收获,无非时间长短。技能性的内容需要刻意的练习,你要学会一些教练技术和辅导技巧,但是意识态度方面的东西,是需要一点“悟性”的,这个跟天资有关,但也不是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人确实有所触动了,才会改变,所以我们要通过场景,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去改变学员的意识。

如果只做一类人才的培养,只培养一种能力,你会选择什么呢?

我建议选择领导者与领导力。

拉姆·查兰的《领导梯队》理论就为领导力的提升晋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要想搭建坚实的人才梯队,像华为一样做到“良将如潮”,需要领导力的“孵化”成为传统,甚至成为习惯。

企业管理者使命之一,就是为企业培养能够替代自己的人才,如果组织中出现了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人才,这对企业未必是好事。因为这代表着目前当前企业的优势是靠人的独特能力驱动的,而非组织的综合能力。这两者的区别就是是否可以被复制,个人稀缺能力往往跟个人是绑定的,人离开企业,能力也就被带走了,而组织的能力是无法被轻易带走的,因为我们已经通过流程、制度、文化等把能力沉淀下来,从而变成了一种组织优势。

留身不如留心

你的策略可以更积极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人才培养未必每家企业都重视,但人才流失管控一定会排在管理优先级的前列,为了挽留人才,各家企业可谓想尽了办法,有的用力过猛,甚至出尽了洋相——留住了人才的身,心却不在这儿了。

如果我们的目光始终放在挽留上,那么可能失血就成为常态,因为等到最后去挽留,已经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措施,如果造血能力不足,或者失血的因素持续存在,人会越来越虚弱,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所以,你的挽留策略应该更积极。更积极的挽留策略包含三个方面——

注意识别沉默的多数

在美二战时期,发生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飞机的设计师们去设计飞机的防护时,将从战场上返程的飞机中弹点进行分析,在统计学家的帮助下,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那么按照您的理解,应该增加防护的地方是?

选项A:弹点最多的地方;

B:没有中弹的地方。

按照固有思维,中弹多的地方需要重点防护,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许多作战的飞机根本没有飞回来的机会,飞不回来的原因正是被击中了选项B中的位置。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的人才流失原因到底是因为什么?要知道,一般情况下员工离职,很多是不会说出真实原因的,而从在职员工身上分析的流失原因,其实就像分析中弹的飞机一样。

走心才不会“走身”

走心不一定代表倾注大量资源去关注,但一定要有温度。

之前有则新闻报道表示海底捞的服务没那么好了,是服务质量下降了吗?不是的,而是海底捞的服务人员越来越关注服务的“形”,而不是服务的“神”——对人需求的关怀,借用一句调侃,千万不要让海底捞的服务人员知道今天是你的生日,否则他们会用很大的声势给害怕社交的你,一份大大的尴尬。

走心不是有求必应,那样只会把人才变成管理中的“熊孩子”,人的需求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限的,所以我们应该关注人才的需求,而非欲望。

而人才的需求,也要看短期需求与长期需求。短期需求是多变的,长期需求则相对稳定,所以我们提倡短期重关怀,中期靠招聘,长期看文化。

短期重关怀,要看变化点,比如员工结婚,那么对于家庭关注的需求就会加强,管理者要多给他一些时间用于投入到家庭中;

中期靠招聘,按照合作伙伴的标准去招聘人才,当员工与我们形成共同体的时候,就是彼此之间纽带最强的时候;

长期看文化,一直觉得企业的运行就像是一只大的离心搅拌机,不能适应公司节奏与文化的,会被离心力甩出去,而能够同频的人会逐渐沉淀下来,其中能让人与企业同频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

所以,我们呼吁对人才要走心,这样人才才不会“走身”。

与其盼水有情,不如耕地栽花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培养和重用的人,有一天会突然离我们而去,这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这个时候与其期盼流水有情,不如潜心耕作,营造人才发展的沃土,播下种子,静待花开。

Vuca时代的人才管理,选用育留已经不能完全概括其内容,尤其是组织、职能、定位一切都在被打破的背景下,但是唯有这四种思维进行了升级,才能达到更高的人才管理水平。

最后,用我很喜欢的两句诗作为结尾并说明新时代的人才管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十四个字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人才管理的思想。

人才从何而来:人才如水,形态多样,云雨雾冰,随着组织与业务的多变,多于人才的定义也有着更新的变化。并且人才要实现生生不息,需要借鉴水的智慧——如何防止一滴水的挥发,那就是把它滴到海里,人才的成长只有在团队中、组织中才会有生命力。

人才的价值衡量:不管是水,还是渠,是为了“田”服务的,田地就如同我们的公司,各种果实就是我们的绩效;同时不同的田地和果实也对应不同的资源需求,需要做好配置工作。

人才的造血机制:不仅要注重“水”,也应该注重“源”,如果没有人才的培养,源源不断的那么再多的人才也是无源之水。

人才的流动机制:不仅要注重“水”,也应该注重“渠”,即人才的流动机制,保证人才的流动,晋升渠道的畅通与多样化。

人才的优血机制:不仅要注重“水”,也应该注重“清”,一方面需要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确保优秀人才的输出,另一方面要及时排出毒素,淘汰价值观不匹配的人员。

人才的止血机制:不仅要注重人才的“来”,还要注重人才的“留”“去”;即降低人员的流失,做好优质人才的保留。

人才的蓄血机制:不仅要保障人才流动的渠道畅通,即做好“渠”的建设工作,还需要做好“池”的建设工作,来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

点击下图了解

更多企业人才管理与培养实践详情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微信公众号(ID:trainingmagazine),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