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22 19:59:42来源:培训杂志
在企业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吐槽:业务部门口口声声强调人才队伍建设,但沟通培训计划的时候,马上就变卦了……
李雷
我想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业务部门就说培训费时费力,还有可能遇到白眼狼,不如从外面招个人更直接。
我也是,原本计划去酒店做封闭式培训,但业务部门说成本太高了,公司大会议室效果应该差不多。
韩梅梅
林涛
我更惨,想要上马学习项目,业务部门说这个月要冲业绩,要不往后推一推。但是,1年12个月,就没有哪个月不要冲业绩的……
毕竟业务部门背着考核指标,任何不能直接产出业绩的活动,对他们来说意义都不大,虽然培训很重要,但眼前的业绩,更重要。
潜意识里,培训是培训,干业绩是干业绩,不是一回事。但是,如果能从培训里直接干出业绩呢?
今天的这篇推文来自于《培训》杂志微信公众号特约作者柏奕晗,他将与大家分享自己“压箱底”的三招。
第一招:抽丝剥茧
前几年有一个概念非常流行:碎片化学习。
怎么理解?
第一种理解,就是把一门课,拆解成特别细的章节,每节5~10分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
还有另一种理解——
我们在设计培训课程或人才发展项目的时候,往往有一种“贪大求全有体系”的冲动:面要广,点要全,PPT要丰富……不然显得没水平,结果就是看上去很厉害,但从学员角度看,讲的很多东西都没用,浪费的时间也很多,大而全,不如小而美。
所以第一招,我们要拆解业务动作,抽丝剥茧,找到最需要改变的点(而不是线和面)。
怎么抽呢?举个例子——
有一家做家庭净水的企业,业务战略里很重要的一条是提高老客户的复购率,导入更多增值产品。但其前提是客户对产品和服务感到满意,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提高满意度?
降价吗?不太可能……
产品大幅升级吗?不太现实……
最可能改变的,就是业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言行举止。
但是客户满意度调研的结果,客户并没有明显的“不满意”,除非一种情况,就是今天花钱复购,结果发现第二天降价了。
没有不满意,并不等于满意。
后来我们一起拆解服务中的具体动作,发现有一些做法,能够极大提高满意度:
一是复购时,顺带送点小礼物,让客户有“占便宜”的感觉;
二是在安装的过程中,多与客户交流一些保养使用、健康养生的技巧;
三是把产生的垃圾收拾干净,如果是老人在家,还可以顺手把垃圾袋带下去扔了。
有此可知,相对于“用心服务三十六计”“客服人员服务技巧”这样讲道理、重感悟的“大课”,设计上可以聚焦在“颗粒度更细”的主题上。比如,上述事例中的企业设计了一次专项行动——组织年轻的业务员学习养生知识,这就拉近了距离,让工作人员与客户更有谈资。
有的企业会让内训师兼任1~2个团队的第二负责人,这样既不脱离一线工作,还更容易发现业务动作中可以改进的地方,更不用承担太大的业绩压力,可以把精力重点放在培训上。
从业务中来(总结提炼),到业务中去(推广实践),这样一段时间后,可以做比较分析,看看行为改变程度如何,对业绩结果产生的影响又如何。
第二招:设计实践
由721原则可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做中学”,所以在设计培训时,一定不能把培训狭隘地理解为上课,再外加一些课堂模拟,而是要把工作实践,纳入培训设计之中。
但又不能把学员放回本岗,因为一旦回到本岗,学员就会觉得培训结束了,该回归正常工作了,而且面对杂七杂八的事情,精力分散,又没有老师指导反馈,即便试着实践一下,也达不到我们期望的效果。
首先,要设计好情境
把学员放到真实的业务情境里,但这个情境又不是本岗位日常接触到的,既陌生又新鲜,短则一天,多则一周,看他们能应用所学,创造出什么样的结果。比如有的工厂为了培养高潜,会设计“一日厂长”项目,就是典型的代表。
其次,我们要设计好目标
这就是我们直接可以从培训里干出的业绩,必须好好把握。
目标怎么定?
可以用岗位80分位的成绩作参考,让学员先制定,在每个阶段实践结束之后;
可以进行目标的修正,他的教练也会不断打气,鼓励他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有一次,我们给一家教育机构做储备校长的培训,校长需要统筹教学和经营工作,之前都是从经营团队中选拔,现在主抓教学,希望能从教学团队中选出好苗子。
所以,老师们“不得不”学着去小区门口摆台做活动,收集意向客户的资源。开始前,大家心里比较抵触,有人是因为没干过,担心干不好;也有人是因为面子薄,觉得丢脸不想干。但当在教练带领下,大家真正干起来的时候,反而没有了这些心理障碍,第一天晚上普遍拔高了拿单目标。
两天之后,统计这些老师们拿到的市场资源,数量上完全能够达到经营团队的平均水平,而且在质量上明显更高——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把自己当做销售,而是以老师的身份和家长交流,更容易取得信任吧。
最后,设计好机制
如何才能破除心理障碍、调动人的积极性?
要有教练,带着大家一起做,心里犯怵犹豫的时候,做好带头大哥,随时随地给予认可、鼓励和反馈;
要有团队,尤其是在面临挑战性任务的时候,永远不是一个人在孤零零地战斗;
要有竞争,甚至“煽风点火”,可能学员对完成目标本身不感兴趣,但是可能会享受你追我赶的过程。
各家企业都是如何“激活”学员
又是如何让培训与业务“谈恋爱”?
2021年《培训》杂志
为你解疑答惑
现在订阅即可享受暖冬好礼(五选一)
第三招:水土改造
很多企业都在学阿里、学华为,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但为什么还是带不好一个团队呢?
因为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规模宏达的设计,而不是点点滴滴、塑造了高绩效文化的一言一行;因为我们学到的是别人成功后总结的道理,而没有转化成自己可以操作的实践。
所以想要从这些学习中培育出业绩结果,必须要有一个“水土改造”的过程:
哪些内容是正确但没用的?直接过滤。
哪些现行的做法,不符合这些道理?立刻改掉。
哪些是我们可以先尝试的?抓紧试点、认真复盘。
如果大家有乙方经历,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转变——单纯的课程越来越不吃香了,更多会把课程作为工作坊的一个环节,普及基本的知识,然后带着学员用这些知识进行研讨,最终产出符合团队实际情况的实践指南。
比如,在听完案例分享之后,能够自己总结提炼,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思考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怎样应用?看完时间管理的视频课程之后,能够有意识地反思时间精力使用情况,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轴……
这些都是水土改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人引导,需要及时反馈,需要承诺保证,需要监督执行,所以我们在培训设计的时候,可以尽量多预留一些时间,也可以每个月拉回来复盘,还可以请教练团队持续跟进。
2020年即将过去,希望我们的年终培训总结,可以更直观地评估对业绩的影响。
更多精彩企业案例
尽在《培训》杂志案例集
现在购买2019版即可享受5折优惠中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微信公众号(ID:trainingmagazine),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