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28 14:58:56来源:嘟嘟医生
◆◆◆
作者|席席老师
来源|习伴(ID:xiban2020)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我大概已经死了。
我不得不说,我活得太累了。
你们从小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
现在,又想让我把早已遗失的‘东西’找回来。”
前几天,在四川泸州一个小区内,一个小学生留下了上面的遗书后,跳楼自杀了。
我们难以想象花季一般的孩子,他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情况,才会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前面还有更广阔的人生在等着他。
如今,却在父母要求他像大人一样的期待下不堪重负。
读小学的孩子应该是怎么样的?
是塞满了零食、童话故事与欢乐,而不应该是“如同成人一般”。
如果一个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能做自己,那是何等的悲哀。
1
被迫长大,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说起邻居的大儿子,大伙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孩子太懂事了”。
弟弟出生前,他是家里的宝贝,可弟弟出生后,他的地位开始直线下滑。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他要懂事,要担负起照顾弟弟的责任,要处处让着弟弟。
弟弟把他心爱的漫画书撕烂,他满是心疼,于是跑去跟妈妈告状,结果迎来妈妈的一顿呵斥:
“就这破烂的漫画书有什么好哭的!弟弟那么小,让着点他不行吗!”
他红着眼,默默地对弟弟说了一声“对不起”。
还有一次,爸爸从外面买了两个雪糕回来,兄弟俩一人一个。
结果,弟弟不小心把雪糕掉地上去了,弟弟嗷嗷大哭,妈妈走过来对他说:
“把雪糕给弟弟好不好?弟弟还小,你是哥哥,要懂事。”
他愣了一会儿,低着头,默默地把雪糕递给了弟弟。
其实他很想吃,但是妈妈让他懂事,让他不得不把心爱的雪糕拱手相让。
因为妈妈的“你要懂事”而抑制自己的欲望,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真的太残忍了。
不可否认,大部分的人都喜欢懂事的孩子,因为懂事的孩子更乖巧、更让人省心。
现实生活中,那些懂事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几乎很少提及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哪怕是放声大哭,都有可能让他们不再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肖骁在《奇葩说》里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别觉得懂事是一个褒义词,人为什么要懂事?是因为环境所迫,没有别的选择,他必须要懂事。”
没有孩子天生懂事,只有在一次次的沟通无效后,他们才懂得:只有通过懂事和乖巧,才能赢得父母的爱与关注。
真正的绝望,都是静悄悄的。
父母只看到孩子的懂事,却不知道,这正是孩子绝望的开始。
2
扮演大人的孩子,
长大后成为了一座孤岛
“天才少女”蒋方舟,从小便把“讨好型人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时候妈妈给2块钱吃早餐,她不吃,攒着。
饿了,就在地上捡零食吃,甚至拿着尺子、橡皮擦在嘴里嗦一嗦。
五年级那年,她吃别人剩下的枣核时,恶心的感觉涌上心头,这才停止了捡垃圾吃的行为。
而她所做的这些,只是为了告诉妈妈,她有多乖。
每个孩子从小都会学着去讨好别人,只不过这个别人是自己的父母。
当他们发现,以“我很懂事,我很乖”的形式能得到父母的爱时,他们就会选择这样的方式。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孩子之所以会过早地懂事,是因为得到的爱不够,他们没有撒娇的资本,更没有不懂事的机会。”
如果可以任性、撒娇,谁愿意小小年纪就学会懂事呢?
相信看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人,都会叹息松子悲惨的一生。
小时候,松子的妹妹身体不好,爸爸把关注点和关怀放在了妹妹身上,无论松子多么努力,爸爸从来都不看松子,甚至还觉得不耐烦。
一直以来,松子都以为爸爸不喜欢她。
直到一次,爸爸带松子到游乐场,松子对着爸爸做了一个鬼脸后,爸爸笑了起来。
从那以后,松子都会用鬼脸来逗笑爸爸,但爸爸再也没有对松子笑过。
从小缺少父爱、努力讨好父亲的松子,长大后每次遇到男人,都挖空心去爱,但是每次都被骗财,被骗爱。
蒋方舟、松子这般懂事的孩子,应该得到父母的疼爱,结果却成为了最容易被父母忽视的孩子。
德国有一项研究表明:“想要幸福,孩子必须感觉到他/她被父母无条件地爱着。”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被爱,那么,他们就会变得小心翼翼,处处讨好别人。
孩子懂事不是坏事,但如果孩子的懂事,是为了隐藏真实的自己,那么孩子的人生将在求之不得的痛苦中度过。
3
爱孩子,就让他成为“孩子”
真正懂事的孩子,是怎样的?
他们没有太乖,也不会很听话,但是他们能理解别人的不易,独立特行、有自己的思想,勇敢表达自己。
这类孩子的背后,都站着特别开明的父母。
如何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那就是让孩子成为“孩子”。
①不做“完美父母”
曾经有一个朋友对我说:
“特别羡慕一些孩子,他们考试考砸了,回到家父母也不会惩罚他,相反,孩子小小的进步,父母就会欢呼雀跃。
而我,要努力维持现在的成绩,只许进步,不许退步,不然父母就会各种讽刺,真怕自己没有勇气坚持下去。”
当孩子没有达到你的期望值时,你需要做的是认清事实,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
没有完美的父母,更没有完美的孩子。
有的孩子外向活泼,有个孩子内向沉稳;有的爱哭爱闹,有的爱说爱笑......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脉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不必事事追求完美。
相反,能够接受孩子不完美的父母,才是最完美的。
②允许孩子哭
在《爸爸去哪儿》中,有这样一幕:
吴镇宇的儿子到了陌生的环境时,由于恐慌害怕,提出了“回酒店”的想法。
当吴镇宇告诉儿子无法回去时,儿子崩溃大哭。
换做别的家长可能会说:“你要乖、要听话。”
但是吴镇宇没有,他抱起儿子,安抚他说:“是不习惯吗?我们一起试着住一晚?爸爸在这,爸爸爱你。”
哭,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方法之一。
允许孩子哭,父母才能感知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接纳,孩子才能从中认识和处理情绪。
如果孩子的情绪强行被打断,就会成为孩子心中难以抹去的阴影,长期下来,孩子就会变得沉默、自卑。
作为父母,更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他们表达任何感受,带着同理心与孩子共情。
被爱,被接纳的感觉,会让孩子充满力量,他们不仅不会变得脆弱,反而会更加坚强。
③给孩子足够的保护和支持
2008年,因为北京奥运会火起来的,除了林妙可,还有杨沛宜。
面对众多的广告邀请,父母没有让她早早地进入成人的世界,而是把她送回乡下,让她专注于学业。
不仅如此,杨沛宜的爸妈也十分支持女儿的歌唱爱好。
虽然杨沛宜上台不多,但是每次参加的活动都是高端、正式的。
蔡康永说过:“对孩子来说,父母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成为自己,而不是变成父母要他变成的人。”
教育不是让孩子在黑暗中孤独摸索,而是化作守护神,默默地支持他,守护他。
允许孩子成为“孩子”,是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用“听话”、“懂事”来让孩子顺从,强迫孩子独立。
对于孩子的未来,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样子,而不是变成父母所期待的样子。
养育孩子,就如同灌溉,在生命之初,让其肆意成长。
不要把成人世界里的要求施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保持童真,在孩童时期,按照自己的轨迹长大吧。
真正的懂事,不是揠苗助长,而是水到渠成。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点击底部「在看」或者分享朋友圈,
才能让更多人看到哦!
版权说明:本文系习伴(ID:xiban2020)原创。育儿不只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自我修行。培养自觉、自信、快乐、有爱心的孩子。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习伴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微信号:kehoubang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