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30 19:57:26来源:学习小组
图源:网络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严肃查处随意向下派任务、要材料要报表、扎堆调研和随意要求干部“24小时在岗”等给基层造成严重负担的形式主义问题。
《通知》一出,引发不少基层干部共鸣。
一到年底事更多。虽然基层干部经常调侃自己的工作是“白加黑”“5+2”,但到了年底,很多人感觉“忙得都快飞起来”。虽说一年辛苦后的确应该做个总结、表彰,为来年做好规划,但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不少忙乱没有意义,反倒助长了形式主义。
最典型的就是会议和材料更多了。各种年终总结、新年规划、检查督导、考核评比、大小会议扎堆,很多干部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不是在准备台账就是在写汇报材料。
一些基层干部告诉小组,年底各级机关都在搞总结,不断向基层要材料。有时周五下班突然来个通知,基层干部就要牺牲周末加班弄报表。有的上报材料需要的照片找不到,还得现拉上群众摆拍几张,少数单位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照片。但问题是,不少材料此前就报过,到了年底又要一遍。
他们向小组吐槽:“上一个督查组前脚刚走,下一个后脚就来”,“通宵补台账、周末赶总结”,“白天是用来开会的,加班熬夜才是用来办公的”。
一些基层干部也很难。年底会多,上级部门一开会就点名要求负责人甚至一把手参加,不去就认为你不重视。一些基层单位一把手表示,多的时候一天几个会,饭都赶不上吃。但说来都是上级机关,又不敢得罪,年终考核还得指望上级机关高抬贵手呢。
有媒体报道过某县维稳办主任的年底赶会经历,就很典型:下午接到开会通知,第二天一早要到省城参会,连夜坐了6个小时的大巴车赶到。省市两级会结束了才发现,只是不同级别的领导将材料读了一遍。
年底考核也多。有些上面来的考核组平常深入基层不多,对基层工作不了解,把考核工作简化为考核材料,看谁的材料准备得多、准备得精,就认定谁的工作有成效。一些平时工作不扎实、没啥亮点的单位也往往把精力用在年终,在工作总结和台账资料上“做文章”,甚至还总结了一些“经验”出来:“没有质量就先凑分量”、“越是没内涵,越要注重形式”。硬生生把年终考核变身为“材料秀”。
这些注水的总结、重复的会议、走马观花的考核,说到底是工作的内卷化,折腾半天,除了累人耗时,没啥实质意义。
有句话讲,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部门多是条块管理,各领域的工作需要基层落实。对基层来说,无论是哪个口子的上级指示,都要努力做好。上级部门动动嘴,基层可能就要跑断腿。
同时,基层工作又最繁杂,方方面面一手抓,而且直面社会矛盾,需要很高的处理技巧。基层工作最需要“实”,踏踏实实、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头巴脑的形式主义。
这些年,中央为基层减负不少,但形式主义顽疾仍在,仍是基层负担的重要组成。
抗战时期,有作家撰文讽刺一类人,他们看起来“很忙”,嘴上说自己“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希望一天不止24小时”,但忙得没有任何效果。毛泽东曾尖锐地批评这种作风是“瞎子摸鱼”,不仅严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也损害了干部形象。
到了年底,工作比平时更忙一些没什么,关键要把各个层级、各个环节中的形式主义赶出去。少一些滔滔不绝的“正确废话”,少一些千篇一律、大会套小会的“仪式感”,少一些来回折腾、反复填写的“文档表格”。只有把年终形式主义的“水分”挤干,才能让基层不再是“身累心更累”的“瞎子摸鱼”。
文/鹤鸣
编辑/九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