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1-04 19:58:52来源:汽车评中评
随着全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日益深化,汽车市场也势必面临动力转型的重重考验。
对于大众来说,想要接受新动力产品并非易事,而对于生产车企来说,如何研制出更迎合市场使用需求的产品,更是极具挑战。
现阶段,新能源车型仍旧存在着诸多不被信任感,比如充电焦虑、里程焦虑、电池衰退、动力不足等,致使不少人处于“敢看不敢买”的尴尬境遇。评中评曾在2019年底蹲点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南路的国家电网充电站,通过采访车主,为大家展现出当时最真实的用车状态。
时隔一年后我们再次来到这里,新动力时代已悄然来临,他们又有了哪些改变?
更多精彩动态,请点击下方视频进行观看
▽
新动力时代促使传统品牌转型
那些曾经靠着燃油车起步发家的传统车企,如今也不得不考虑踏上转型之路。
从最近的几次国际大展中,不难看出新能源车型的强势来袭。以大众、BBA为代表的德系品牌,陆续推出ID家族、e-tron家族、i家族等,纯电、混动齐上阵。力图凭借口碑和产品实力,去挽救起步偏晚的不利局面。
其中,大众着力在平台化上进行转型。由于原来采用MQB架构的PHEV车型尚会存在一部分兼容问题,所以品牌开始尝试开发更高阶的纯电动架构——MEB,并逐渐在上汽大众的总部工厂展开投产。
图为诞生于该平台下的ID.4
而以长城、吉利为代表的国产传统车企,也正开启自己的新能源之路。
在去年12月上旬,有相关消息报道长城汽车将推出一个主打高端智能新能源的全新高端化汽车品牌,未来将对标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品牌,相关车型预计于2022年实现量产。
此前7月,东风集团也正式推出自己旗下的全新高端电动汽车品牌“岚图”,并将投资110亿元用于其发展。
9月,吉利汽车集团发布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并同步亮相基于该架构打造的首款纯电豪华轿跑车——领克ZEROconcept。
11月,长安汽车宣布将携手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和高端科技产品。
上汽集团也紧随其后,与浦东新区、阿里巴巴集团联手合作,创始轮融资达100亿元,创下目前国内造车初始融资的最大规模。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智能化、新动力的大考,参加考试的考生们要想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就不得不要跟上“考纲要求”。反其道而行,注定会面临残酷的淘汰。
新动力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一般而言,一个巨大的颠覆往往离不开政府行政手段的推动。
近几年,不少国家先后公布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为汽车市场划死了转型的截止日期。虽然我国目前还未明确给出具体的燃油车禁售时间,但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大力宣传和推广扶持是有目共睹的。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由此可以分析出,未来新能源车型将占据销售主流,而公共交通将几乎实现全面电动化。
同时,还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摇号中签率的偏重,暂缓执行原计划在2020年后取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等。
大潮已来,谁能最终乘势登峰,一切还未可知。
新动力时代的顾虑目前还存在
动力转型是汽车市场长久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对于这个略显仓促的进程,很多消费者甚至是车企还都表示没有做好准备。
比如本期采访中的部分车主,对于现今的充电难题还是一筹莫展。有时要跑出去很远才能找到充电的地方,有时发现可用的充电设施比例不高,有时“惨遭”较高的充电停车费劝退……
虽然相比来说,充电费用确实会较油费便宜一些,但用车过程中,还应考虑到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当把这些都加上后,似乎新能源车就显得没那么吸引人了。
而对于目前蔚来汽车给出的换电发展方向,不少人也表示还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真的很骨感”。来不及充满电,就被换到其他车上,这样的做法似乎很常见。换电点少和电池储备不足,也成为推进的阻力。
但解决这个问题,绝对不是一个或几个车企就能推动实现的。国家需要将其纳入出行公共保障中,予以支持和建设才能做到。有车主表示,建议未来可以统一电池大小和充电端口,更有利于换电操作。
总之,汽车新动力的转型并非一朝一夕的工程,日后的完善还需要尽快跟上销售推广的步伐。害怕拒绝新能源车的主要原因,大多都是对产品和使用过程的不信任。只有通过打消这种不信任感,才能真正实现燃油车的完美退市。
评中评说:
这几天,特斯拉ModelY国产化后的降价新闻铺天盖地,热搜不断。
一方面大众为其不按套路出牌而感到震惊不满,另一方面也佐证了新动力产品在当今市场愈发强劲的影响力。当油退电主成未来汽车的必然趋势,传统车企开启转型,新生品牌试图弯道超车,各大细分市场也随之再度风起云涌。
新动力时代已经到来,作为消费者的你适应了多少?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