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1-18 13:58:08来源:机器之能

近期,地平线公告已启动总额预计超过7亿美金的C轮融资,目前已完成C1轮1.5亿美金、C2轮4亿美金融资。
人工智能是中国创业者少有能够同步参与全球竞争的技术领域,而自动驾驶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细分方向。作为地平线的早期投资人,五源资本有幸在5年前聆听余凯的芯片野望,并从天使轮开始,一路陪伴和见证地平线的成长。
作为一个芯片门外汉,余凯是如何在争议中抓住机会,并带领地平线一步一步走到聚光灯下的?我们整理了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在五源资本CEO峰会上的演讲实录,以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我创业的时候已经40岁了,人生花了二十几年从事人工智能其中的一个专门的学科,叫机器学习,从来没有变过方向,一直从事的也是软件领域,从来没有摸过芯片,也完全不懂商业、不懂企业管理,当然,到现在我也不是完全懂。
我觉得上一位演讲嘉宾说得非常好,要找到那些没有经验,但是有初心有梦想的年轻人。我觉得刘芹有一个优点就是,他还会去找那些有初心但没有经验的老年人。(笑)
当年我们想创业做智能汽车的芯片的时候,连市场都不存在,我们第一次融资,五源就领投了我们,五年来不断加持,跟我们一起相信车载计算的未来,所以我觉得五源资本的新Slogan“别人眼中疯狂的你,开始被相信”中的“你”,讲的不仅是我们创业者,也是他们自己。
一
做机器人时代的Intel
2015年6月9日,那时我刚从百度离职准备创业,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当时我们就说,我们要做机器人时代的Intel,把深度神经网络放置在芯片中,也就是机器人的大脑芯片,实现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让每一辆车、每一个电器等都具有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和决策控制的能力。

可以说,我们是业界第一家在中国从事人工智能芯片的企业,很有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家,因为目前我们没有找到比我们更早提出这样一个idea的企业,今天看来其实还蛮疯狂的。我甚至记得当时跟刘芹在一起讨论这件事情,他说你要做的这个智能汽车芯片的路径太长了,中间怎么活过去?所以我们还想过是不是做点玩具芯片之类的比较短期的事情,来支撑我们跨越这么长的周期的过程。
到今天,我想跟大家说,我们认为最大的、最值得做的机器人还是汽车。
过去半个多世纪,半导体操作系统、IT产业的发展脉络都是跟智能终端有关的。今天半导体领域比如台积电,最大的产能给了哪个领域?智能手机芯片。再之前最大的产能给了谁?PC。Intel过去很长时间在芯片领域是全球第一的,而在智能手机时代,有三星、高通、ARM,苹果、华为他们自己也做。当然,还有操作系统,比如微软、安卓。这些都跟终端的计算平台有关,这个产业非常庞大非常热闹。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将迎来一个无处不在的智能机器、智能终端的未来。面对这么大的产业,我们肯定会问What'snext?下一个这么大规模的终端的计算平台是什么?
我们认为最大的垂直领域一定是智能汽车。而且只有先把智能汽车的芯片跟操作系统搞定了,无处不在的智能机器的未来才会到来。因为只有这样一个万亿美金级的巨大产业,才有足够的资源去吸引足够的人才和投资,来激活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使得这个产业能够在未来10年之内走入寻常百姓家。
基于这样一个未来,我们希望地平线能够成为robotics时代的Intel,这是我们的一个初心。我们给公司取名字,叫HorizonRobotics,就是想做一个Horizontalplatform,去赋能所有的robotics。
二
智能驾驶的计算是前所未有的计算挑战,也是机会
智能驾驶的计算其实是我们人类到目前为止所面临的最大的计算挑战。
今天真正在量产的智能汽车都是L2,我们根据自动驾驶的等级,以及它面对的工况,所需的传感器配置,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我们今天大部分的智能汽车,数据量是几十T到100T左右的一个规模。自动驾驶每往上走一个等级,数据量就会升一个数量级。到L4的话,数据量会到300T甚至500T,到了L5则会上升到5000T这样的一个规模。
5000T是什么概念?是我们人类大脑的计算规模。2000辆L4、L5级的自动驾驶汽车,一天所产生的数据,相当于2015年整个人类文明所产生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不是存在某个地方慢慢算,它是要以不延迟于60毫秒的时间,实时地计算,并且,它不是在数据中心这样有无限电源供应、水冷系统的环境中,而是在各种各样的工况跟路况上去进行计算。
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挑战,但也正是我们的机会。
到2030年,智能汽车的芯片会成为半导体产业里的第一大垂直市场,这个市场一定会诞生像英特尔、英伟达这样级别的企业,我们想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企业能不能在中国,或者说得更直接一点,是不是我们?这是我们非常疯狂追逐的一个目标。
过去,半导体对于整车其实并不重要。一个整车里有上百个小的ECU(电子控制单元),每个ECU负责完成一个非常独立的小功能。为了极致地优化成本,软件跟硬件是紧密耦合在一起,不可分离的。
为什么我们要走向4个轮子上的中央计算机,因为只有形成中央计算才能够形成操作系统,软件跟硬件才能分离,才能不断地像特斯拉那样,软件OTA不断更新,去增加新的功能,去提升用户的体验。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传统汽车当你把车卖给消费者以后,你们的关系就完结了,可是对于智能汽车来说,当你把车卖给消费者,才是你跟你用户的连接的开始。
所以,面向未来的整车架构,要围绕整个中央计算机芯片操作系统以及上层的应用软件,而这些上层应用,就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里的各种智能功能。
未来,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操作系统一定会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而那时的智能汽车,就初具一个机器人的雏形了。
三
一步一步,将“疯狂”变成现实
我们在2019年推出了中国第一款车规级的汽车智能芯片征程2,去年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的量产,在去年9月份,我们又发布了我们第二款车规级的汽车智能芯片征程3,可以支持L3级的智能驾驶,它不仅能做前视的ADAS的感知计算,也可以同时做环视的感知计算。
近期,我们也会推出下一代旗舰级的汽车智能芯片——征程5,单芯片能达到96T的算力,比特斯拉的FSD的算力还要增加30%,是面向更高等级的智能驾驶的计算芯片。
地平线在算法、芯片、架构的设计方面有相当的独到之处,典型地体现在我们通常能以更低的功耗去完成更加高效率的智能计算。
从今天主流的智能汽车到面向到2023年的典型配置,我们在每一个档位上,都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产品矩阵,无论是在智能座舱的人机交互,还是ADAS的自动驾驶,全方位地走向量产。2020年我们一共有6款量产车型,有超过15万辆车搭载地平线的智能芯片,2021年预计会有100万辆车搭载地平线的智能芯片。
目前全球只有Intel的Mobileye,Nvidia的Xavier,还有地平线我们三家,实现了汽车智能芯片的前装量产。
过去在汽车领域,芯片厂商属于tier2供应商,tier1供应商里有像德国大陆、博世,OEM就是主机厂。通常是芯片厂商交付给tier1,tier1做整车的集成,然后交付给OEM。但在智能汽车时代你会发现,之前传统的合作模式也在发生根本的变化,今天是芯片厂商跟整车厂商直接合作,比如说,Mobileye跟BMW,戴姆勒最近也宣布了跟英伟达的合作,甚至双方共同开发软件,地平线其实现在也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模式,我们在2018年,跟长安成立了联合人工智能实验室,这就不是以往那种传统的交付关系了。
因为面向未来,你并没有传统意义上所谓的成熟的零部件交付给主机厂,最重要的不再是交付,而是协同,而是打破边界,共同去未来去定义面向消费者的智能汽车产品,这也让我们跟长安合作,能够助力长安在今年很快地推出他们的新车型叫UNI-T。
UNI-T这款车型是今年国内汽车市场里面绝对的一个爆款车型。现在基本上每个月要交付上万辆。很少有车型能在推出的第一年达到这样的一个规模。
我们正在复制这样的模式,最近跟上汽集团也成立了上汽地平线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我们跟一汽也在成立类似的组织,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新造车势力也在成立这样的联合开发组,共同定义、打造未来的智能汽车产品。
除了我们的产品和商业的进展,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企业要不断地、长期地去做那些看不见的工作,包括我们的组织人才文化技术的积累,也包括我们对功能、对安全宗教般的信仰和重视。我们现在也是中国AI芯片这个领域唯一一个获得ISO26262ASILD级别的功能安全流程认证的企业(此认证是该认证体系中的最高安全等级),所以我们有能力去设计芯片以及整个系统,使它的失效率跟缺陷率能够达到一个接近零的水平。

回顾地平线的发展,这一步一步走来,我们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我们在创立的时候,成为业界第一家边缘人工智能芯片的创业企业。
一直到今天,大部分的AI芯片企业其实都是在云端或是在服务器端计算,地平线始终坚定地相信汽车一定会成为4个轮子上面的数据中心和超级计算机。
我以前在互联网行业,基本上每个礼拜软件都要更新迭代一个版本,而现在一个车规芯片,从这个项目开始投入,到挣第一分钱,花了5年时间,所以我觉得我们最大的挑战都不是其他的,而是建立一个适应这样慢生意的组织和文化。
面向智能汽车的未来,一定会有类似Intel、微软这样的计算平台的底层赋能者,地平线希望成为这样的一个赋能者,开放地拥抱未来,跟大家一起去打造一个繁荣的生态。

机器之能面向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化升级的各领域产业方,为他们提供高质量信息、研究洞见、数据库、技术供应商调研及对接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并应用技术。产业方对以上服务有任何需求,都可联系我们。
zhaoyunfeng@jiqizh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