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1-19 19:57:41来源:健康报
(该系列由健康报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特别策划)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公立医院服务量不断增加,收支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活动日益复杂,经济运行压力不断加大,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是增强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效能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手段,是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2020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提出重点围绕成本管理、运营管理、内部控制、绩效管理等薄弱环节,健全全成本核算体系。
近年来,公立医院在成本核算与管理领域不断开展研究和探索,但从实践效果来看,成本核算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仍不高。在认识上,对成本核算重要性认识不足、机构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在管理上,成本核算基础标准不一,缺乏统一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操作上,成本核算人员水平良莠不一,核算方法和流程不明确、信息化程度不够;在应用上,大多以奖金分配为主要目的开展核算,在运营管理方面的指引作用发挥不够。从“全国医疗服务价格和成本监测与研究网络”(以下简称“监测网络”)2019年上报数据看,1433家监测机构中,独立设置成本核算部门的仅有29家。
在此背景下,为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正在制订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相关规范,对成本核算的原则、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分类和方法、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等内容进行规定,以指导地方科学、有序开展成本核算。相关规范的出台,将对全面推动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体系建设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总体来看,新时期卫生健康发展给公立医院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在经济新常态和价格改革有待深化等背景下,医院仍将面临诸多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提升经济运行效能,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明确医院开展成本核算的目标规划和工作安排。当前,很多医院成本核算仍处于初级阶段,例如大多基于实际费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标准成本”。医院开展成本核算工作首先要明确目标,并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在核算工作中以“数据为基础,方法为手段,工具为支撑”,进行必要的基础建设来保证基础数据的真实和完整,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建设畅通的信息平台。在具体工作中循序渐进,短期内可以尝试和探索为主,在未来逐步形成标准化的成本核算工具和方法,由医院层面逐步向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统一。
二是加强医院开展成本核算的技术指导和工具应用。国家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相关规范出台后,应当持续加强医院开展成本核算的技术支持和工具应用。国家层面应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和指导手册,加强对政策文件的解读和培训,促进政策的落地和推行。可在“监测网络”平台基础上,开发医院成本核算的统一工具和平台,供医疗机构应用。
三是完善国家成本核算监测体系,形成成本报告制度。加强对医院间、地区间成本数据的监测、分析和比较,发挥成本数据在政策制订中的作用。研究制定相关制度要求,医院根据要求定期编制成本报表并上报,为财政分级分类补偿、医疗服务定价与动态调整、卫生资源配置优化等提供依据。“监测网络”平台目前已运行8年,统一了成本核算单元、医疗服务项目标准等,持续组织机构成本数据上报和监测分析,可以为相关工作提供基础和支撑。
四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医院成本核算智能化发展。从国内外成本核算现状和经验看,成本核算工作在核算方法、信息标准、成本分析等方面仍有较大完善空间,未来应依托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探索成本核算的标准化建设和支撑体系的完善,形成智能化的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体系。
五是发挥成本管理在公立医院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应以医院成本为基础,通过发挥成本信息在政府决策和监管中的关键作用,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作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毓辉
编辑:姜天一于梦非
审核:曹政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