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职场 文章内容

95后大学生干了半年就辞职,大数据揭开“不将就”的真相

发布时间:2021-02-06 10:58:22来源:麦可思研究

近期,律政职场观察类真人秀《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在收官之后,迎来了第一季和第二季实习生在番外篇中的合体,他们围绕“工作薪水高,但看不惯老板,该不该马上辞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看到这个辩题,小微就想到了网友总结的各年龄段的辞职原因,很多网友看后便说太真实了。一起来看看吧↓↓↓

不同年龄层辞职原因:

80后:收入不高我就离职;

90后:领导骂我就离职;

95后:感觉不爽就离职;

00后:领导不听话就离职。

这些辞职理由看似戏谑,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

为了了解年轻人辞职背后的真相,麦可思对近五年大学毕业生(涵盖90后、95后)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2015~201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基本保持稳定,约1/3毕业生有过离职经历。由此看来,95后与90后入职初期稳定性差不多。

下面从不同院校类型来分析,可以看出:

“双一流”院校毕业生职场忠诚度更高。从近五年离职率来看,全国本科毕业生离职比例由2015届(90后)的24%降至2019届(95后)的22%。其中,“双一流”院校离职率仅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一半,“双一流”院校离职率从2015届(90后)的13%下降到2019届(95后)的12%,地方本科院校从2015届(90后)的26%下降到2019届(95后)的24%。

从毕业五年内的雇主数来看,全国本科毕业生五年内的雇主数为2.2个。其中,“双一流”院校毕业生五年内的雇主数为2.1个,低于地方本科院校(2.3个),尤其在只有1个雇主数的比例上,“双一流”院校(38%)明显高于地方本科院校(32%)。

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保持平稳。从近五年的离职率来看,全国高职毕业生离职率从2015届、2016届(90后)的43%降至2017届的42%,并在2018、2019届(95后)均保持在42%的水平。

从毕业三年内的雇主数来看,全国高职毕业生三年内的雇主数为2.4个。其中,“双高”院校毕业生三年内的雇主数为2.4个,与其他高职院校(2.5个)基本持平。在只有1个雇主数的比例上,“双高”院校(24%)比其他高职院校(22%)高2个百分点。

关于90后、95后辞职原因,记得HR曾总结过,比如不喜欢公司文化,不满意福利待遇,工作没有成就感,工作发展与自己未来规划不符,公司没有培训,学不到东西。

麦可思研究发现,“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薪资福利偏低”“想改变职业或行业”是大学生毕业半年内选择主动离职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90后、95后大学毕业生主动离职原因中,因“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想改变职业或行业”而离职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因“对单位管理制度和文化不适应”“工作要求高,压力大”“准备求学深造”而离职的比例上升较多。

具体来看,在2019届(95后)主动离职的本科生中,因“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7%)和“想改变职业或行业”(29%)离职的群体,较2015届(90后)该比例分别下降了2个和7个百分点。

在2019届(95后)主动离职的高职生中,因“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5%)和“想改变职业或行业”(30%)离职的群体,较2015届(90后)该比例分别下降了1个和5个百分点。

对比本科生和高职生的主动离职原因发现,2019届(95后)本科生因“准备求学深造”而离职的比例上升明显,与2015届(90后)相比,增长了10个百分点。而高职生这两个年龄段相比,仅增长2个百分点。相对来说,95后本科生更愿意为了求学深造而放弃工作。

年轻人更偏爱自由开放的企业文化,受不了太多拘束,这一点从数据上便能看出来。相较2015届(90后),2019届(95后)大学生因不适应单位管理制度和文化而离职的比例上升较多(本科上升3个百分点,高职上升4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90后和95后刚进入职场时工作稳定性保持平稳,并没有像网上爆出的95后更容易“一言不合就离职”。

但我们也注意到“大学生毕业不到2年换了5份工作”“工作不是当初想象的模样就闪退”等“闪辞”现象确实存在。在此,小微想建议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做好职业规划,想清楚自己到底希望从事什么工作,或者在校期间,多参加实习实训,这不仅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一定的助力,更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真正的职场。

从企业的角度也要提醒大学生切忌频繁跳槽,因为企业招聘通常会考虑求职者的稳定性。

如果恰好处于招聘淡季,与大学生能力相匹配的岗位又较少,那就更不要盲目辞职。

就像《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中的国外顶尖名校学霸王骁,就曾因时机不对而失去两个大律所的面试机会。

正如中国社科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敬宝所言:“理性的辞职或跳槽能增强工作技能和环境适应能力,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有利于青年的职业发展。而‘闪辞’主要体现为工作时间较短而频繁辞职,更多的是基于感性和一时冲动,不利于工作经验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草率辞职后,如果没有再就业机会,就面临较大的失业风险,可能失去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虽然“离职一时爽”,但作决定前一定要慎重。

本期责编|麦可思丁楠

往期推荐

01.

02.

03.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请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致麦粉:

微信公众号平台近期改变了推送规则,不再按发布时间排序推荐。想要不错过每日推送,可以把【麦可思研究】设为星标。

阅读之后点赞或在看,将获得更多您感兴趣的内容。

© 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