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09 19:58:51来源:培训杂志
最近,公司培训团队里来了新成员小Q,我负责新人带教,从新员工入职培训的项目运营开始熟悉工作流程。小Q虽然不是人力资源科班出身,但在之前的工作中也做过业务团队的培训,对培训管理有一些基本的认知。
带教两周后,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不禁让我开始反思对培训的认识。
入职第一周,我给小Q安排的内容大多是熟悉公司环境、工作氛围、岗位职责等内容,并让她对照《入职培训sop》全程参与我主导的新员工入职培训运营,并做好工作记录,第二周则在我的指导下由她来实操培训开场以及课间的互动,暂不涉及授课。
第一周进行的很顺利,小Q熟悉了工作流程,做了详细的记录。为了保证第二周的实操训练顺利进行,我带领她进行简单预演,根据她的表现,做出点评,帮助她优化话术和流程,我们共同期待着她的首秀。
还原“现场”
为还原当时的场景,我先为大家描述一下小Q当天培训开场的具体经过。
培训当天,我和小Q一起来到培训教室,我负责在后排记录,详细记录她的操作要点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帮助她快速成长,她负责组织培训。
小Q走进会场,开始默默地为上课做准备:开音响、电脑、连接投影仪。不巧的是,刚接上投影仪,电脑就黑屏了,我见她眼神慌乱,开始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我示意她自己解决,可是眼看她捣鼓了一会儿,电脑还是没有反应,我只能走到前面去协助,才发现小Q没有连接笔记本电源线。
在尴尬的气氛中,搞定了设备,总算可以往下进行了。
小Q按照流程,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告知学员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具体安排,按照惯例,带领学员进行了“姓名串烧”团队小游戏,选出组长,完成了培训前的团队组建,接着介绍讲师,欢迎讲师开始授课。
这就是小Q第一次培训前开场的场景,大家作为资深培训人,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呢?
一场走心的“教练”之旅
我
你自己觉得这次表现怎么样?
过于紧张了,还有点马虎,很多细节,都没注意到。
小Q
你们看,我们往往会把一些需要具象的问题,归因到主观层面。为了帮助她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点,我进一步引导她——
我
紧张、马虎都是表现,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紧张、马虎呢?
第一次上台,面对这么多学员,我生怕自己忘了哪些环节,我之前也做了提示卡,但还是有点儿手忙脚乱。
小Q
我
紧张和马虎大多是因为不熟练导致的,虽然我们上周进行了预演,但是你还可以准备的更充分一些,消除紧张情绪。比如提早来到培训会场,在会场里转一转;或把自己写好的开场稿子,多念几遍等,这些都是消除紧张的好办法。
小Q听了频频点头,我进一步引导她,除此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
见她不说话,我提醒到——
我
你有没有感觉会场的氛围有一些尴尬?
感觉到了,我站在前面也很别扭,只能硬着头皮按照流程把该做的事情做完。
小Q
我
那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我详细的记录了你上周做的流程,自我介绍、分组、小组互动,我一样也没丢下,都进行完了,可是现场的氛围就是不好。
小Q
我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学到了外在,却不明白这样做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我
我们聊聊你后续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作为培训运营者,你推开门没有先和大家打招呼,而是自顾自的闷头捣鼓设备,这时候你忽略了学员,会场的气氛很僵硬。
其次,当你发现设备暂时故障,没有机动的利用调整设备的时间,先组织学员进行“姓名串烧”这个耗时5分钟左右的互动,来救场,而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大家干等着。这给学员带来的感受是很差的,也会显得培训人的不专业,而你自己也会被大家盯得发慌。
看着小Q很是迷惑,我接着解释——
我
你做的培训开场之所以死板和教条,一方面是因为不熟悉,另一方面是没有掌握这背后得底层逻——为什么做培训开场破冰。
为什么呢?
小Q
我
我们并不是为了互动而互动,而是为了破除培训前的三层冰,分别是:学员与学员之冰、学员与内容之冰、学员与讲师之冰。
我们进入会场后,首先就要热情大方的和学员问好、自我介绍,这样彼此有了交流,会场气氛一下就会变得缓和,破除了学员与老师之冰。因为一直流传这样的说法:不动不破,一动就破。
介绍培训课程和具体安排,是为了破除学员与内容之冰。
团队组建,组织小游戏等,就是为了破除学员与学员之冰。
当你明白了这些逻辑,你的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培训中“道”与“术”
带教小Q的经历,让我也再次思考培训中“道”与“术的关系。
什么是”道“,什么是”术“?
《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里面的“道“是一种规律、底层逻辑。那么“术”,也就是一种方法,策略,需要“道“的支撑。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培训技术日新月异,培训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了。我们总是徜徉在新的培训方法、教学手段中,往往会忽略培训的底层逻辑。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想要发挥培训的价值,还是要追根溯源,把”道“理解透彻,才能让”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最后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视道为人,视术为衣,衣可随时换,但人不变;
懂道为智,运道为慧,懂可增知识,运方检验;
珍道为命,活学活用,展主观能动,排除万难。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培训》杂志
全年征订中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ID:trainingmagazine),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