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12 22:57:34来源:周冲的影像声色
我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杨丽萍
前几天,舞蹈家杨丽萍发微博说,她和少数民族舞者们为牛年主题创作的舞蹈作品,无缘央视春晚。
光看晒出的舞蹈服装图片,就能感觉到野性的力量美。
崔晓东设计的服装,不仅有少数民族的原始风情,还像油画一样精美。
贾雷创作的牛角造型,充满了自由和粗犷的张力,据说寓意打破疫情的蓬勃力量。
这个全力以赴的作品,最终定档在了大年初一的云南卫视春晚,也算是没有辜负杨丽萍的初心。
当大家还在为她愤愤不平时,有网友晒出街头偶遇杨丽萍的视频:
她穿着自己设计的“乞丐服”,背着竹篓,在家乡大理的石板路上惬意漫步于阳光下。
无论世事如何,美丽的孔雀女神,都是像一个被爱和祝福包围的孩子,率性地享受着人生。
从1988年第一次春晚亮相,一转眼,登过7次春晚舞台的杨丽萍已63岁。
和她同期出道的春晚主持人,都以爷爷奶奶称呼示人了,她仍然作为民族舞的最高标杆,一直遗世而独立。
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通观众认识的中国舞蹈家,只有杨丽萍一个人。
以毒舌闻名的舞蹈家金星夸她:
杨丽萍是中国舞蹈界头把交椅。
创办“云门舞集”的台湾编舞大师林怀民先生,也曾表示自愧不如杨丽萍。
这个6岁就坚定认为“我就是为舞蹈而生”的女人,对舞蹈以外的事情,总是不愿意多想。
其实杨丽萍早已不纠结跳舞的时间和地点,她说舞台太小了,更大的舞台是我的内心,自己的灵魂。
背对人群,面向自然的她,只是自己,始终在舞蹈的一线,活得毫无年代感。
7次登上春晚
孔雀女神灵动舞姿惊艳世人
对于大众来说,最熟悉杨丽萍的莫过于她在春晚的表演。
在充满小品相声的晚会上,杨丽萍的唯美舞蹈,和一般的民族舞迥异,甚至显得格格不入。
但即使是舞蹈的门外汉,也会为杨丽萍的节目停下手中的遥控器,被她充满灵性力量的舞蹈震慑住。
7次春晚的舞蹈表演,每一次都独一无二到让人惊艳。
1988年,杨丽萍首次登上春晚表演《雀之灵》,一袭白衣在白色花朵衬托下格外清新,美到极致!
她胳膊可以背着手旋转,手长于是善于模仿鸟冠,这些非规范化的技巧,都是她自己创造出来的,成为之后孔雀舞充满灵动的符号。
当时,杨丽萍卖掉了唯一珍贵的手表,拿着1700块去制作了舞衣,凭借这支舞,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全国舞蹈大奖”,继而迅速走红。
这支舞几乎是每个舞蹈生的必修课,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许多人,至今难忘第一次看《雀之灵》的震撼,太惟妙惟肖,以至于浑身起鸡皮疙瘩。
1989年,杨丽萍第2次以《舞之魂》《版纳三色》《孔雀》三段舞在春晚演出。
她的舞蹈动作都是来自对自然的模仿和设计,十个手指的巧妙颤动,象征连绵不断的春雨,十分独特。
为了舞出孔雀尖喙的形状,她蓄起了长长的指甲,拇指和食指指尖相触,其余三根手指渐次展开。
1992年,她第3次春晚表演的舞蹈是《瑞雪》。
90年代初,电视台还没有广告,节目之间的幕间休息,都会播杨丽萍的舞蹈,曾有过打开电视四个频道,同时播她跳舞的盛况。
1993年第4次春晚,杨丽萍和陆亚的双人舞作品《两棵树》,演绎的是杨丽萍崇尚的灵欲合一的爱情。
传说中两位相恋的人不能相爱,死后也没能葬在一起,他们的坟墓同时各长出一棵树,并紧紧缠绕在一起,连理树的爱与碰撞,在她的舞姿里活灵活现。
她的手臂是枝干,双手是随风起舞的叶子,她就是那棵树的化身。
这支感人又缠绵的作品,当年被评选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舞蹈”,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1998年,第5次春晚表演的《梅》,最能看出杨丽萍超常的肢体灵活性,部分片段简直可以用瞬息万变形容,不知道还以为用了加速播放。
无论是舞蹈本身,还是人体彩绘化妆,都可以说是非常妖娆,同时不落俗套。
2006年,第6次春晚作品《岁寒三友·竹》,她仍保持着身体的纤细,每个动作都准确地对着观众。
哪怕出场仅仅是一个剪影,只要看到孔雀开屏时的颤抖感,台下的观众就知道那是杨丽萍。
2012年第7次登春晚,54岁的杨丽萍和男徒弟王迪跳的《雀之恋》,被誉为“2012年春晚最美节目”。
对于以语言类节目取胜的春晚来说,舞蹈类节目时间通常很短暂,这一次,杨丽萍有了5分钟,终于可以有一次完整而奢侈的表演。
幽静的蓝色舞台上,两只相恋的优雅孔雀翩翩起舞,恍如置身于阿凡达的仙境一般。
30多年来,看杨丽萍跳舞的人在红尘里打着滚,逃不过岁月的摧残。
而她始终用出神入化的舞姿,如水灵动的手臂,让人根本分不清她是巫,是妖,抑或是仙。
从台前到幕后
40年后美背仍能刷屏朋友圈
杨丽萍是极为专注且疯魔的宗师人物,她的世界只有舞蹈,和生命相关的体验,都已被她编在她的舞剧里。
90年代初,有个主持人问杨丽萍,这么年轻就成了舞蹈家,以后有什么规划。
她说,想学影视剧或者舞台导演,以后更好地做出优秀作品,向全世界推广民族文化。
如今回看,她都做到了。
2003年,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首映。
杨丽萍卖掉了云南大理房子,靠拍广告和接商演,来筹措经费。
这部剧里,杨丽萍全部挑选当地的农民参与演出,原滋原味的的民族腔调,别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让世人认识到了她的精神故乡。
18年来,在她对舞蹈甘之如饴的投注下,《云南映象》已经上演5000多场,成为了一张引起国际轰动的“中国名片”。
《云南映象》让杨丽萍不再是一个个体的舞者,她的格局要比演员时期开阔了。
2012年,舞剧《孔雀》是杨丽萍对自己40年舞蹈人生的总结。
孔雀是她一生最为专注的意象,她靠的不仅是技巧,更是对万物生灵的学习。
她每次跳孔雀舞,都觉得自己在一片森林里面,霞光万丈。
跳《孔雀之冬》时,她曾说过:
生命的冬季就是向死而生,我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冬季。
杨丽萍出现在舞台上的次数开始变少了,但她编舞和制作的舞剧新作问世时,总能酿出一桩文化事件。
2015年,《十面埋伏》一扫旧作的唯美空灵,舞者们在上万把剪刀下跳舞,口味重,但不失浪漫。
即使到了语言不通的海外,年近60的杨丽萍高举剪刀谢幕时,现场的欢呼声仍然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
2018年,杨丽萍个人首部海洋题材的舞台剧《平潭映像》登上热搜榜。
后台流出的那张美背照疯狂刷屏,甚至江湖上有人传言杨丽萍“只有6根肋骨”。
其实对于一个舞者来说,很多动作追求的是力量感,取掉肋骨艺术生涯会废掉的。
人们赫然发现,这样一份灵性的美,杨丽萍已经保持近40年了。
一段鲁豫对杨丽萍的采访里,她说:
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
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的确,想看完她的舞蹈,我们更好地去旁观了生命,愉悦了心灵。
土地里长出的舞者
孔雀气质已深入骨髓
活得像杨丽萍一样,扎根土地又仙气飘飘的人,世上恐怕没有第二个。
这个真正独一无二、至情至性的舞者,她想做的事情,从来不受外界干扰。
1979年的西双版纳歌舞团,有人在杨丽萍床上放了一把刀,意思是,谁要追求她,就和谁火拼。
可年轻的她毫不眷恋,连毛衣都没有就上北京来了,在舞团里面学跳芭蕾舞,经历挫败和被排挤。
在艰难的环境下,哪怕被同行嘲笑基本功糟糕,也依靠极度自信走出来了。
她是靠天赋和努力,打破了舞蹈界固有规则,从而一飞冲天的人。
她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却将它做到了极致。
她注定为舞蹈而生,为生命而舞。
她心里,有一个源源不断提供给她养分的老师:故乡的大自然。
在农村见到有舞蹈天赋的小孩时,杨丽萍会直接上前:“你愿意跟我走吗?”
她觉得水也是她的伴侣,云也是她的头发,一只小蚂蚁也是她的孩子,舞蹈作品也是她的女儿,很多生命都值得去爱。
她把每一天好好利用了,活得像诗像画一般,她是四野八荒最美的孔雀,她不孤独。
PS:
单篇稿费1000元征稿,
大家在后台回复:
“征稿”
即可看到相关需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