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17 20:58:53来源:正和岛
作者:王志纲战略思想家、智纲智库创始人
图片:视觉中国、福建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不知不觉,《大国大民》已问世半年有余,这本解读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闲书,在各界引起的反响,是我先前始料未及的。
读者的厚爱使我倍感欣慰,也平添了几分压力。书中未曾提及的地域,读者呼声愈烈,我亦有“事业未竟”之憾。思来想去,还是想趁尚有余力,将我过去四十年行走中国之见闻感受尽可能地多做分享。适逢2021智纲智库大会落户厦门,这唤起了我关于福建的很多往事回忆。借此契机,向大家聊聊“我眼中的福建”,如果读者朋友能够因此开阔眼界,有所裨益,也算是别有一番风趣了。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版图中,福建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长期以来,它偏处东南沿海一隅,多山少地,交通不便,山川地理、人文风貌都独树一帜。再加上历史上一直远离中原王权,颇有几分“遗世独立”的感觉。
即使到了今天,福建也是东南沿海省份当中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弱的那一个。当春晚小品把福建念成“胡建”,借以调侃福建人的普通话发音;当“广东人爱吃福建人”莫名其妙火遍全中国,福建人的“文化失语”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而这种“文化失语”,与福建的现实状况和历史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什么是福建?
什么是福建人?
福建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福建究竟要向何处去?
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拨开八闽大地之上的重重迷雾,还世人一个真实明晰的福建。
说文解“闽”
“福建”两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王朝为了巩固边防,始设经略使,统领属地军政大权。在东南,朝廷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福建”二字从此出现。
在“福建”出现前的漫长时期,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的字,叫做“闽”。
“闽”字的最早记载,恐怕要追溯到上古先秦。《山海经·海内南经》中写道:“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这与今天福建的地理分布结构是高度相似的。由此推断,福建在远古时期很可能是海浸之区。
先秦时,古人将生活在东南沿海一带的众多土著部族统称为越,即百越。而生活在今天福建地区的部族则被称为闽越。《周礼·禹贡》中将闽地称为“七闽”,意即闽地的七个小国或部族。公元前334年,闽地北部的越国为楚所灭,首领无诸率旧部进入闽地,统一“七闽”,自称闽越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征战百越,闽越王无诸被削去王号。秦朝在此设立闽中郡,但却未将其纳入秦三十六郡范围之内。换句话说,闽地只是名义上归属秦王朝,实际上仍归部落首领统治,这也是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羁縻制度前身之一。秦灭后,刘邦为体恤无诸协助灭汉之功,复封其为闽越王,辉煌一时的闽越王城就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
1999年,我在为武夷山市进行总体发展战略策划时,曾专门考察了武夷山南麓的闽越王城遗址。作为华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汉代考古遗址之一,规模宏大的闽越王城现存有48万平方米之巨。崇山峻岭掩映之下,大山深处的秦砖汉瓦更显恢弘肃穆。
与中原地区的古城遗址不同,闽越古城从建筑形态布局和出土文物上看,都颇具闽地特色,展现出古闽越国在各个领域的繁荣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讲到这,不得不提一则趣闻掌故。当时在考察时,有一个风水学专家同行。我看到闽越王城依山而建,以河为壕堑,以山为墙屏,固若金汤,实属易守难攻之地。于是便打趣问他,敢问先生从风水角度怎么看?
没想到这位老兄哈哈一笑,讲出了一句让我至今都印象深刻的金句:所谓风水,无非是“背后有靠,左右有抱,前面有水,水里有泡”。也就是说,凡风水宝地,皆需背后依山,两侧有屏障阻隔,前面有水,而且一定要是能“冒泡”的活水。
我听完会心一笑。按此标准,闽越王城确属风水极佳之地了,这句关于风水的十六字箴言,虽非方家正论,倒也颇有几分说服力了。
乱世入闽,盛世出洋
二十多年来,我带领团队在福建地区大大小小做过数十个项目,其中很多涉及到文化层面的策划。因此,对于福建的人文变迁史,也曾做过一些考究。
如果说闽越时期的福建,是中华人文版图上的边鄙之地,那么自汉、晋始的历次人口南迁,则是福建被中原文化同化的漫长历史进程。
历史上汉人大规模入闽,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其一是东汉末至两晋,其中以三国孙吴移民入闽和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两波为盛;
其二则是唐及五代年间,以唐初陈政率军入闽、安史之乱移民、唐末王绪、王审知率军入闽三波为盛;
其三则是两宋年间,以靖康之难及宋末元初两波为盛。先来为闽,宋以后为客家,福建的人文变迁史大致如此。
历朝历代入闽的移民,以避乱为主,亦有流放或戍边之因。来自中原的汉人一般先迁至江浙赣,再迁才至闽粤。他们当中有名门望族、士大夫,也有地主、农民、手工业者,这些人保留了大量中原的文化习俗、生产方式,极大的促进了闽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尤其到了两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整体南移,福建一时间成了“东南全盛之邦”,进士人数居全国之首。也正是这一时期,“八闽”的人文地理概念开始形成,并影响至今。
北宋福建路设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邵武、兴化二军。南宋设一府、五州、二军,皆为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称“八闽”。这也是八闽的实际由来。至于“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的说法,更多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说法。
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使福建得以发展的同时,人地矛盾也日渐突出。福建本来就是东南小省,不仅面积小,更是以“八山一水一分田”闻名天下。耕地少,人口却越来越多怎么办?只能迁徙。
可福建三面环山,交通严重不便,往哪里迁呢?福建人环顾四周,只能是向海。因此,宋以后向海外迁徙便成了福建人的传统。时至今日,福建还流传着“门字里面是条虫,跳出门外便成龙”的说法,福建人对于走出去的渴望,可见一斑。
有人做过统计,海外祖籍福建的华人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总数可能超过千万。而走出去的福建人里,除了一部分东渡进入台湾,大部分则去到了东南亚。可以说,在下南洋方面,福建人比广东人还要厉害。尤其在距离福建相对较近的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华人直到今天都占据当地社会上层,掌握大量财富。
远的不说,近的有菲律宾的郑周敏、陈永栽,印尼的林绍良,马来西亚的郭鹤年,这些鼎鼎有名的华人巨商在当地经营几代人,富可敌国,翻手云覆手雨。究其祖上,均是石狮、晋江、福清、福州而来的福建人。
至于华人立国的新加坡更不用说,41%的华人都是福建人,是新加坡最大的华人群体。甚至在1979年李光耀推行讲华语运动之前,新加坡福建话是新加坡华人的通用语言,也是新加坡马来族和印度族跟华人沟通的语言。
客居东南亚的福建人还建立了不少“福建会馆”,以类似同乡会的形式组织起来,对内整合华人群体,对外代言华人利益。在整个东南亚近现代史上,福建会馆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相比较两广地区,福建人下南洋更广更深更猛,对当地的影响力也更大一些。
而这背后的原因,一是因为福建人向海而生,长期在海上经营,产业都在海外。明清以降的海商集团,颜思齐、李旦、郑芝龙、郑成功等头面人物都是福建人。他们以海上贸易为生,掌握大量财富和私人武装,在台湾、东南亚和日本都具有很强的势力。他们内部自成体系,甚至可以与官府对抗,达到商业或政治目的。
其二,或许是因为福建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内敛性。历史上每逢战乱,相较其他沿海省份,福建更容易割据一方。从汉闽越国到五代闽国,再到近代史上的“福建事变”,皆是如此。这一方面是因为福建历来是“兵家不争之地”,地狭人稠,交通不便,易守难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闵文化有很强的内敛性,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会抱团自成一体。
我在分析潮汕时曾指出,潮汕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便是宗族和帮派文化。而潮汕人大都由闽地南迁入粤而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潮汕的这个特性与福建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依靠宗族和帮派支持,福建人很容易在海外站稳脚跟,甚至做大做强。
龙生九子,九子不同
如果说对外福建人是个整体,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那么对内,福建则成了“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
我走过中国很多地方,按照地理、历史和人文分野,这些地方都可谓是“三分天下”。比如说广东有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陕西有陕北、关中、陕南三个迥然不同的地理文化区;大四川地区则由巴、蜀、藏三个地理文化区组成。类似情况在其他地区也很常见。
但福建绝非如此。八闽大地就像西瓜一样,可以被拆分成数个不同瓣,每瓣单拎出来都别有一番风味。合在一起,则是福建这块层次丰富又味道绝佳的“玲珑瓜”。
这种多元性可以算得上是福建文化的最鲜明特点。从闽南、闽北到闽东、闽西,八闽之间方言民俗、文化传统都各自迥异,差异鲜明。甚至在每个区域内部,又能细分出众多不同,每个地区都个性十足。
形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可能有三点。
第一自然是地理原因。福建依山傍海,既是东南“山国”,又是“闽水泱泱”。高山急流阻隔,地理分区众多。这些区域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交流困难,因而都形成了各自封闭,自成一体的文化区。
武夷山的清幽肃穆与泉州港的富庶繁华截然不同,闽西人的克己谦恭与闽南人的热情豪放更是格格不入。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当代福建的一个奇特现象:沿海领风气之先,走在全国前列;内陆却仍然相对闭塞,发展缓慢。从沿海到山区,仿佛是从第一世界穿越到第三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层次十分鲜明。当然,近些年福建发展今非昔比,少数贫困地区也早已脱贫,但整体上还是有很强的层次感。
其二,则是构成闽文化的成分和来源实属复杂。从秦汉到近代,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有闽越遗风的影响,又有中原文化的潜移默化,还有宗教文化的和风细雨和西方文化的深刻冲击。各时期八闽各地都曾独领风骚,百花齐放,谁也取代不了谁。
其三,则是中原文化在闽地的相对弱势,无法在福建完成彻底的整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文化内核。历史上虽数次中原文化深入闽地,但整体上是分批次分时期进行的。闽地的封闭性加上中原文化入闽后被隔绝,最后都削弱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使得八闽大地始终缺乏一种强势文化的主导。这才形成了今天各个文化片区碎片割据的状态。
因此,要想读懂福建,需要先化整为零。拎起放大镜,在地图上仔细检索。“按图索骥”,方窥全身。
精彩闽南
福建版图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闽南了。一直以来,闽南人都以福建“老大哥”的身份出现在世人视野之中。
闽南话在海外有多大影响力?举个简单例子,今天东南亚华人最常用的通用语言就是闽南话,甚至很多当地民族都会讲闽南话。新加坡英语里有一个特定的词叫hokkien,指的是福建裔华人,但同时也是闽南话的意思。于是世人皆知闽南话为福建话,而不知有闽北、闽中、闽西、闽东之分。
今天的闽南,是福建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也是GDP龙头区域,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占据了强势地位,在海内外有着“闽南金三角”的美誉。这与闽南人的文化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闽南人自古过番出洋,擅长海上贸易,喜爱外出打拼。农耕时代地狭人稠,想要生存只能走出去经商。这就形成了闽南人的海商传统,使得他们不信天命、不安现状、注重效率、敢于冒险。相应在性格上,也更为热情豪爽。一句“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道不尽闽南人闯荡四海的万丈豪情。
虽然同属闽南,厦漳泉三地在文化方面却各有差异。
无论是回首上一个十年,还是展望下一个十年,2020无疑都会是一道巨大的分水岭。
仿佛一瞬间,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杂被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展现出来,残酷、生硬、逼仄但又不得不接受,人类社会从未像今天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感。
站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路口,面对疫情的挑战,中美贸易摩擦加剧,2021年,我们将走向何方?疫情下,中国经济会走向何方?各行各业会面临哪些新的变革和机遇?
2021年3月27日,厦门,我们诚挚邀请您出席“第九届智纲智库大会”,听听智纲智库创始人、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先生对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预见,分享智库战略研究院关于五大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智库顶级咨询师团队进行现场咨询,与13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朋友交流你的思考,携手走向不确定性的未来。
主讲人
王志纲: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创始人,中国本土战略咨询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对中国社会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民间学者与意见领袖,企业家与地方政府的智囊。
大会流程
你将收获
交流·交友·交易
智纲智库发挥其核心专业优势,通过战略的视角解读中国,大会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解读未来趋势、解密原创案例、整合跨界资源”为鲜明特色,以“交流、交友、交易”为宗旨,是中国首创、唯一的咨询式大会,在众多论坛会议中独树一帜。迄今已成功举办八届。
从2020年第八届开始,大会正式由“草根大会”更名为“智纲智库大会”,会期两天。会议第一天为“智库大集”,即智纲智库策划项目交易会;第二天为“智库论坛”,包括王志纲老师主题演讲、智库专家现场咨询、行业趋势发布、优质项目路演等。
30载咨询沉淀
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创立于1994年,是中国本土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智库和战略咨询机构,是中国战略咨询行业的开创者和领先品牌,为一切目标远大的企业和政府提供最具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战略解决之道,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思想库”。
自成立以来,为上千家企业及数百家地方政府提供了区域战略、项目战略和企业战略咨询服务,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成功案例。
「智纲智库大会」是由智纲智库创办,依托其近30年来的社会公信力和广泛的政企资源,精心搭建的高端资源整合和交流平台。
参会报名
2021(第九届)智纲智库大会门票全价为1980元/张,为了回馈广大读者和朋友们对智纲智库及大会的关注与支持,我们特开放同行票出售,购买1386元早鸟票可获得1张智库大会门票,另赠送主会议日(3月27日)价值228元豪华自助午餐券1张。
时间:2021.03.26-27
地点:福建·厦门国际会议中心
活动报名,添加小助手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2021第九届智纲智库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