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19 18:57:31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几年前,在医院的通勤车上,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年轻护士给我讲述了她的小姨得了一种“怪病”的就诊经过:颈部发现包块,并伴有骨痛和骨折,还有输尿管结石。辗转去了好多家医院,终于确诊了。
听到这里,我问道:“是不是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她惊奇地说:“您怎么知道的?”我笑着回答她:“我关注这个疾病已经30年了。”
我在医学生涯的起点遇到了它
1982年,我在大学毕业实习时遇到了一位患者,主诉全身疼痛,有肋骨骨折和颈部包块。
当时,主治的老师考虑了很多种可能,但最后都被否定了。尽管我没有临床经验,但我试图用一元论来解释。在一次查房中,我大胆地提出,这例患者是不是由颈部的包块引起的疾病。这个想法被老师否决了。
我没有放弃,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并反复思考、研究,初步认为这个患者应该是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旁亢”)。
在当年,身为实习生的我可以自主做很多事情。我给患者进行了很全面的内分泌检查,除了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常规检查外,还有钙耐量试验、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率、快速输钙试验等。
当时在教学医院,所有的检查都是实习生自己开化验单、自己抽血、自己送标本,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锻炼。由于检查需要多次抽血,如何取得患者的配合,对我们的沟通能力也是种锻炼。
经过几天的检查,最后证实了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的诊断。当我把诊断结果给老师看的时候,老师表扬了我。在全院的病案讨论会上,由我这个实习生给老师们做汇报。
我的报告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患者后来转到外科手术,证实为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甲状旁腺癌。
后来,我转科了,内科又先后收治了两例这样的患者。我的老师专门把我调回内科,为患者做内分泌检查。诊断清楚后,患者在外科手术诊断为甲状旁腺腺瘤所致的原发性甲旁亢。
长期跟踪积累磨炼了我的韧性
通过自己诊断的3例患者,我感到收获很大,萌生了写论文的想法。但具体怎么写,我一无所知。当时并没有这方面的课程,我只能自学有关知识,同时到病案室查阅了以前的病历,又找到了以前的3例患者。
通过对这6例甲旁亢病例的总结,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附6例报告)》。1984年,这篇文章终于发表在内部刊物《武钢医讯》上。此后,我逐步又以病例报告和误诊分析的形式撰写了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和《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上。
由于这种疾病症状复杂,在20世纪80年代,诊断方法也相对比较原始且方法繁多,需要进行大量操作和分析。这些对于一个还处在学习阶段的年轻医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从此,我开始关注这个疾病。
当时,在国内,一篇论文报道20例甲旁亢已经是很多的了,但在国外,1977年一家医院就报道了3770例。这是什么原因呢?为此,我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通过收集国内病例来找出其中的规律。
当时,没有网络、没有电子资源,唯一可以走的捷径就是查阅《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但这里面收集的资料也不够全面,所有的资料都只有靠一本一本翻阅杂志来寻找。因此,我几乎所有的工作之余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2002年,我统计了1003例甲旁亢病例,论文发表在《中国综合临床》杂志上。
随着甲旁亢的诊断和治疗不断取得进步,有必要再次进行总结。由于我一直在收集相关资料,2013年,我着手再次统计资料。
从我国报告第一例甲旁亢病例以来,已经过去了60年,文献量和重复报道明显增多,需要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甄别。
最终,我撰写了《我国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60年来的变迁》,总结了我国60年来甲旁亢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这篇论文发表在2014年的《国际外科学杂志》上,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我国甲旁亢相关研究。
30多年来,我写了十几篇关于甲旁亢的文章。如今,我仍在关注这个疾病的进展,并在不断收集资料。兴趣促使我愿意花时间用心去研究这个疾病,现在看来是值得的。现在我已经退休了,再回顾这段经历,希望能为年轻医生带来一点帮助和启示。
首先,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了我的学习精神。通过对这个疾病的研究,让我学会了写论文,也学会了科研设计的方法。
从过去通过反复抽血、化验检查,到现在的通过甲状旁腺激素测定,可以很便捷地做出诊断。通过对这个疾病的关注,让我知道了如何诊断甲旁亢,也让我了解并见证了甲旁亢的诊断技术的进步。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也磨炼了我的学术韧性。30年对甲旁亢的关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也多次想放弃,但最后都坚持下来了。这为我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坚持就是胜利,我会一直铭记。
文: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二职工医院外科主任医师纪光伟
编辑:郑颖璠
审核:方彤
近期好文
关注
经验
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