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财经 文章内容

农行、中行、建行等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项目全解析

发布时间:2021-02-25 20:58:01来源:轻金融

最全!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解析

来源:轻金融

作者:轻金融专栏作家

蒋亮(就职于建行绵阳分行)郭晓蓓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6年的定义,金融科技是一种技术带来的创新。它通过技术与金融的结合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近几年,金融科技领域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毕马威发布的《金融科技脉搏》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金额约256亿美元,涉及1,221宗交易。虽然这一投资额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有所放缓,但新冠疫情显著地加快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对数字平台、数字银行、无接触支付,及其它金融科技相关服务的热切需求和应用促使大部分金融服务企业加大自身对金融科技的投资。

金融科技既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包含金融的创新。它同时也包含二者的风险特征,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以及更快速的传播能力。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势必对当前的监管体系带来冲击与挑战。如果对金融科技监管过严会遏制金融科技产业的活力,而任其发展则无法避免潜在风险。

为应对这种情况,保证合理的监管制度,英国首先提出了“监管沙盒”的概念和机制,并于2016年5月正式启动了“监管沙盒”。为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人民银行探索设计包容审慎、富有弹性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划定刚性底线、设置柔性边界、预留充足发展空间,打造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并于2019年12月在北京启动试点(即中国版“监管沙盒”),引导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申请创新测试,在依法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赋能金融“惠民利企”,纾解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痛点难点,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进入中国“监管沙盒”的项目均是各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精心挑选,且符合监管部门要求。可以说,这些试点项目基本代表了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的最新前沿与方向。全面深入剖析这些项目,对掌握了解我国金融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及业务发展动态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试点项目概况

(一)试点项目基本要求

目前,全国已在北京、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区、杭州市、苏州市、广州、成都9个地方开展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并对外公示了试点项目。通过分析比较各地试点项目公示的申请文件,我们发现现有项目的声明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的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

包括应用编号、名称、类型(科技产品或金融服务)、机构信息、技术应用说明、功能服务、创新性说明、预期效果规模、服务信息、时间与用户等;

2.合法合规性和技术安全评估:

包括评估机构,评估时间,有效期限,评估结论等;

3.风险防控与补偿措施:

包括主要风险点,风控措施,补偿与退出机制,应急预案等;

4.投诉响应机制:

包括机构投诉和自律投诉多种渠道;

5.附件:

业务合作协议文本、正式报告文本等。

另外,从北京第二批时间开始,申请文件中增加“创新应用类型”一项。

(二)项目风险处理

结合项目申请文件的公示情况,所有项目均合理的进行了风险提示,并安排了相应的补偿机制、退出机制和应急预案。项目主要面临的风险为:技术风险,包括具体技术的应用程度、质量偏差、可能产生的系统缺陷等;信息安全风险,包括采集到的企业或个人信息可能泄露、信息可能被篡改等;业务风险,包括新业务的开展、业务流程标准化设计和传统业务革新相关风险等;操作风险,包括实际执行层面问题,如提供服务过程中相关人员行为、系统作业过程中的非技术性中断等。

针对以上风险点,各个项目安排了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逐点进行应答。各个项目也针对风险和项目进程中的不同阶段,配套了对应的措施。对于突发事件准备了应急预案,妥善处理相关事件,保障业务的稳定运行,提升服务质量;在风险暴露后,通过风险补偿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制定赔付计划,通过既定的流程向消费者提供补偿,补偿的来源包括配套拨备资金、保险计划等;如果由于有关原因导致项目退出(项目整体退出,而不是退出沙盒),则依照退出机制平稳推进,完成技术退出和业务退出两块工作,实现数据库的归档和保存,系统和应用的回收与交割,业务和服务的结算与终止。

(三)试点项目总体概况

自2019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以来,历经1年多时间,截至2021年1月末,共有9个试点城市公示了试点项目清单及附属申请文件,涉及79个项目(具体见附件)。其中,北京三个批次,共22个项目;上海2个批次,共12个项目;深圳2个批次,共8个项目;重庆1个批次,5个项目;苏州2个批次,9个项目;杭州1个批次,5个项目;河北雄安2个批次,7个项目;成都1个批次,6个项目;广州1个批次,5个项目。

试点项目多维度分析

(一)申请主体特征分析

本次金融科技创新应用试点,全国共计133家机构参与。其中,银行金融机构占据主导地位,合计69家银行参与,其次为科技公司合计38家。另外,支付机构、征信公司、清算组织、保险等机构也积极参与到监管试点当中。

(二)关键技术特征分析

关键技术上,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为主。全部试点应用/产品当中,涉及大数据的有48个,人工智能32个,区块链26个,生物识别10个,云计算8个。其他主要涉及生物识别、TEE、物联网、API、流媒体、OCR、5G等多种技术。

(三)试点项目业务领域分析

在本次79个金融科技创新应用试点项目,涉及主要业务领域,信贷31个,占比39.24%;创新化银行服务/平台19个,占比24.05%;风控产品16个,占比20.25%;供应链9个,占比11.39%。其他主要涉及跨境服务5.06%、安全3.8%、支付3.8%、溯源2.53%和商户2.53%。

(四)试点项目渠道特征分析

在应用/产品的渠道类型上,基本达到了线上全覆盖。其中,线上占比为64%,线上+线下相结合占比为34%,线下为2%。

(五)试点项目主要参与机构

银行方面,农业银行参与了5个试点城市的8个试点项目;工商银行参与了5个试点城市的7个试点项目;民生银行参与了4个城市的6个试点项目。建设银行参与了4个试点城市的4个试点项目;交通银行参与了上海、广州的4个试点项目;浦发银行参与了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的4个试点项目。其他参与较多的银行是上海银行、平安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重庆农商行。

非银行方面,参与最多的是中国银联,参与了北京、上海、苏州3个城市的5个试点项目。其次是腾讯云参与了北京、上海、重庆3个城市的3个项目。其他相对较多的是京东、度小满和国网征信。

金融科技创新应用试点典型案例

1.农业银行——微捷贷产品

核心技术:

大数据、生物识别

应用创新:

利用行内外数据对企业进行多维度画像,科学设计授信模型,精准洞察融资需求,有效管控信用风险;

实现信贷业务申请和交易的实时监控和精准拦截,提供涵盖事前防控、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与处置为一体的全流程信用风险解决方案。

预期赋能成效:

预计到2020年末,微捷贷贷款客户达到15万户,贷款余额不低于1000亿元。

创新应用功能:

以行内开户的小微企业金融资产、房贷或小微企业纳税行为为依据,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打造“微捷贷”产品,助力纾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通过构建云评级、云授信和云监控模型,实现对客户的精准画像,打造全

流程线上运作的贷款模式,有效实现小微企业融资的快申、快审和快贷。

2.中国银行——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金融服务

核心技术:

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

应用创新:

基于区块链互信的关系网络,实现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物流以及政府等各方信息高速交互;

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传统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零知识证明等技术,增强对企业隐私信息的保护。

预期赋能成效:

预计最多服务企业客户2万户,构建正向循环的产业融合生态。

创新应用功能:

1)建立供应链企业诚信体系。实现对供应链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数据管理,打通多方数据孤岛,集合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信息。

2)金融服务。通过移动银行远程服务、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手段,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包括可拆转融电子融资工具、流动资金贷款、应收账款融资等场景在内的金融服务。

3)促进产业生态发展。基于区块链的可追溯性及供应链相对闭环的特性实现对相关业务产品及企业行为的穿透式监管。

3.建设银行——5G⁺智能银行

关键技术画像:

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识别等。

应用创新:

通过金融科技技术赋能,打造智慧银行网点,以视频、语音交互等方式为用户提供互动沉浸式的创新金融服务体验。

预期赋能成效:

预计减少业务审核总量的近20%,节约审核人员工作时间45076小时/月,预计释放全行约342人的工作量;引导服务在后端实现集约化,解决网点局部或高峰时段的人力紧张问题;

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为未来银行网点转型提供指导性经验。

创新应用功能:

远程办理利用5G技术支持远程办理部分金融业务,扩大自助业务服务范围至理财、信用卡、账户服务(不涉及银行账户的远程开立)等19大类270项金融服务项目。

通过物联网平台自动感知并收集网点内人员、设备及环境动态变化,跟踪用户行为轨迹,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及运行日志。

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手机银行和5G网点的线上线下融合,重塑金融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理财、信用卡等金融服务及扶贫购物等非金融服务。

若监测到算法黑箱、系统漏洞等系统问题,自动阻断交易,同时将问题日志推送至后台运维管理员,提前采取预控措施。

预期规模:预计建设网点68个,每个网点月均到店客户最多达8000人次,月均业务量最多达7500笔。

4.宁波银行——快审快贷产品

核心技术:

人工智能、大数据

应用创新:

通过对企业、个人的多维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优化信贷审批模型,自动推断授信金额和等级,解决不同主体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信贷智能管理,助力纾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预期赋能成效:

通过线上线下不同渠道,实现小微企业和小微企业主均可快速申请抵押贷款。预计2020年全年快审快贷可新增授信额度25亿元,新增提款38亿元。

创新应用功能:

数字化申请材料:仅需提供业务申请书、身份证明、营业执照、征信授权、抵押权证等材料的扫描件或原件照片,无需提供纸质复印件。

灵活用款:在授信期间,额度金额内可随借随还,实现资金“短缺随时借,盈余随时还”,切实节省财务成本。

专属优先处理:在评估、审批、出账等环节对产品设置专属标记,各系统对标记业务优先处理、限时办理完毕。

智能审批:在移动端进行抵押物认定和客户身份识别,实现无人工干预和系统自动评估审批。

5.广发银行、同盾科技——基于知识图谱的安全金融服务

核心技术:

大数据、知识图谱

应用创新:

基于知识图谱和大数据技术,分析企业关联关系和客户经理关系网络,实现快速风险挖掘和分析,为对公客户提供安全信贷服务,为个人客户提供安全理财产品销售。

预期赋能成效:

面向对公信贷场景,辅助进行贷前风险识别;面向理财产品销售场景,加强客户经理违规风险防范能力,预计年服务广发银行约5万用户。

创新应用功能:

提供可视化图谱构建设置、管理和配置化知识展示功能,可根据需求制定分析对象,快速生成图谱,分析制定对象关联关系。从更多维度实现对用户的风险挖掘、分析,进而降低群体性业务风险发生概率。

在个人理财产品销售场景中,将传统的客户经理交易行为监测与基于知识图谱的图关联监测相结合,完善合规风控模型,防范违规操作风险,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将业务场景转换为图结构或图关联指标的形式,实现数据由单点到图的转换,深度分析企业间投资、担保、一致行动人等关系,提升贷前授信风险识别能力。

为相关业务提供线上化的风险评估和防控功能,降低纯线下风控流程中用户纸质文件传递成本,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结语

金融科技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管,但是监管和创新发展之间并不矛盾,监管体系可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构建促进创新探索的有效机制。中国版“监管沙盒”推出,既是顺应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选择,也是赋能中国经济发展的智慧之举。

首先,随着我国金融业态的不断升级,它将引领创新前沿的业务模式不断涌现。其次,通过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方式,将进一步引导试点项目反哺实体经济,增强金融惠民服务能力,优化企业增信融资服务并加大科技赋能支付的服务力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监管沙盒”的发展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参与的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监管机构、政府、用户、专业服务机构等多方良性互动形成良好生态系统,才能持续健康推动我国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

附件:2019-2021年1月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公示项目

说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

【轻金融好文】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 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